王 艳
(台州社区大学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台州 318000)
亲职教育,也称“父母教育”,泛指对父母进行介入和干预,从而为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提供最优化的环境的活动,也就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改变和提升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1]。每一位父母并不会自然拥有抚育子女的能力,要尽到父母职责必须要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系统学习抚育孩子的相关知识,此类专门针对家长的教育和训练就属于亲职教育[1]。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近年来我国逐渐调整计划生育国策,分步实施二孩政策。于2011年11月开始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随着大量家庭进入二孩时代,二孩家庭孩子抚育问题无论从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上都可能比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困难更大,父母们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指导。继续按照传统经验式养育子女的方式,二孩的父母不仅自身会感到身心俱疲、难以胜任,负面情绪传播至两位孩子后也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甚至可能导致产生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我国目前亲职教育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各类学校相关的父母课堂、以社区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2]。以社区为主体的亲职教育主要采用的形式有给社区父母分发育儿知识的宣传手册、组织育儿专家到社区开展讲座和开展亲子活动体验等。这些内容主要是针对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指导,相对于社区二孩父母日常育儿生活中遇到各类复杂问题,这些指导存在着表面化、碎片化和非持续性等方面的不足。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社区二孩父母亲职教育培训目的是从调整转变父母思维方式的角度通过教会父母识别、评估和应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情绪和思维模式来促使自身在育儿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改变。通过这些明确易操作的方法让二孩父母逐步成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从而在家庭教育掌握主动性。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阿伦·贝克开创了认知行为疗法(CBT),他认为人所体验到的情感,皆来自人对自身经验的解读方式。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情绪、行为及生理反应受他们对事件的看法或想法的影响。也就是说,事件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而是人的想法也就是对事情本身的看法决定了在同样情境下出现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且这些想法是非常快的,感觉是自动出来的。因此要改变不良情绪,需要识别情绪背后的自动思维[3]。
自动思维从哪里来?为什么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自动思维产生于人的思维深处的核心信念中。核心信念是人们从童年开始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的最根本的看法,比如“世界是危险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是值得被爱的”。面对生活中每天接受到的各类信息,人们会选择性地提取或接受那些符合他们核心信念的信息,而忽视掉其他的信息,这样反过来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核心信念。在人的核心信念和自动思维之间,还有一个中间信念,它主要包括人们的一些态度、规则和假设[3]。中间信念的形成受核心信念的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在具体情境中的自动思维。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社区二孩父母亲职教育培训重点关注二孩家庭的父母在履行亲职行为时遇到的挫折和不良情绪,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因为二孩家庭的孩子们特别调皮不好教育,而是因为二孩父母自身的自动思维偏差引发了错误的态度和行为让孩子们被错误对待了,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对抗行为(生气,顶嘴,发脾、吵架等)和逃避行为(不和父母说话、不想学习、不想动;沉迷游戏、网络小说、甚至毒品;不想读书,与社会不良人士交往等等)。
所以,社区二孩父母亲职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二孩父母容易出现偏差的负性自动思维的识别与纠正上,而非更多放在如何干预二孩“成长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二孩父母亲职教育的水平不是靠被动参加培训或学习多少知识和技巧来促成的,而是靠积极探索和发现自我身上出现偏差的负性自动思维、乃至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并对其进行适度的矫正来实现的。
与现行的社区经常采用的亲职教育的培训模式容易让父母们产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易行难、知行不合一的困境,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社区二孩父母亲职教育培训有助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帮助二孩父母养成逐渐识别、评价及应对他们亲职行为中不合孩子发展需要的、适应不良的自动思维,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履行亲职行为的能力。
黑即白的自动思维是指二孩父母们容易采用两分法来看待二孩之间发生的事情,没有中间地带,容易形成完美主义。比如有的二孩父母对家庭和谐关系的完美化追求,在处理二孩问题时害怕二孩之间发生竞争冲突,希望家里的两位孩子兄友弟恭、相亲相爱。一旦看见两位孩子发生争执,就感觉受不了,头脑中的自动思维就是: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不能相互忍让,和谐相处(更多的时候是希望大孩无条件忍让弟妹);是不是自己作为父母家教无方,很没有能力,真是太失败了。
而更为可能的情况是家里的两位孩子既是有血缘关系,会相互关心,相互喜欢的兄弟姊妹,同时他们也是有着不同气质特征,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观点看法的独立个体。他们会有相亲相爱的美好时光,也会产生意见分歧和必要的竞争冲突,家庭正是他们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学习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最好的练兵场。多数情况下,父母无需干预,逐渐长大的孩子们会自己慢慢学会相处之道。父母不能因为非黑即白的自动化思维无法包容二孩之间常见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了孩子们成长锻炼的良好机会,甚至可能因为在干涉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做出错误判断,进一步激发矛盾,导致二孩更加难以逐步学会如何相处。
灾难化自动思维是指二孩父母处理二孩事务时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而是偏向极端的消极的去预测孩子们的未来。一些父母遇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头脑中就浮想翩翩,认为孩子小学考试考不好,就不能读到好的初中,读不到好的初中就进不了好的高中,那么将会高考也不成功,将来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会无业可就、沦落街头。这些过分的担忧困扰了很多本身就忙碌、自觉压力山大的二孩父母,使他们在家庭中看见孩子放学不积极地做作业,而是先看电视、先玩游戏或者先玩玩具时无法淡定、情绪失控,轻则言语急切催促孩子,重则多番提醒后出现打骂或亲子激烈争执的行为。
电视、游戏和玩具是孩子们在经历了一天的校园学习生活后适当的放松途径,二孩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签订电子用品及玩具使用的有关协定,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亲子互动,了解孩子生活、学习、交友中的真实需求,予以充分满足和合理引导,并提供给孩子一些现实生活的体验机会,扩大视野,增加更多积极的心流体验。父母自身也要通过身先示范,为孩子做好电视、手机等电子用品的使用榜样。
情绪化思维是指二孩父母作为成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因果关系的自动思维,导致他们在个人情绪化状态下做出很多非理性的错误推理。因为父母自己的感受非常强烈,就认为事实一定如此,忽视或低估另一方面的证据。比方说下班回家看见孩子在看电视,父母的情绪很焦虑,于是就感到孩子是一个不爱学习、无可救药的人。比起独身子女家庭,二孩父母需要面对更繁重的家庭事务和家庭矛盾,所以他们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影响他们正常的亲子交流和身心健康。二孩父母日常容易遇到功能不良的情绪通常有过度焦虑、愤怒、委屈乃至抑郁等。
焦虑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4]。二孩父母可能面临的焦虑问题很多,两个孩子的身体健康、习惯养成、学习问题、大孩的退行行为、二孩的安全依恋、二孩之间的冲突,还有诸多的家务劳动、自身工作、家庭关系处理等等。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适度的焦虑可以集中二孩父母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履行亲职行为,更加关注孩子的发展需求,提供充分帮助和指导。或者可能困而学,把焦虑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与孩子一起终身成长。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会形成二孩父母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使他们无法应对亲职行为中的常见情形,进一步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影响二孩的身心健康发展。
愤怒是当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愤怒是一种指向外界的人或事物的外显性情绪。二孩父母的愤怒首先是源于二孩的生活、学习与发展与父母意愿不相吻合,导致他们内心产生的失控感、失联感和无助感。另外家庭事务繁多导致的夫妻关系不和,隔代养育矛盾冲突等也是二孩家庭父母产生愤怒的原因。适度愤怒情绪的表达可以缓解二孩父母的情绪压力,也可以制止孩子发生一些安全有关的错误行为,因此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愤怒情绪的危险之处在于它非常容易扩大化、蔓延化。这些愤怒可能使父母失去耐心采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履行二孩的亲职责任。愤怒情绪还可能勾起父母自身童年时期的各种不良体验,把他们蓄积已久的黑色能量全部过度释放出来,新仇旧恨泛滥成灾,对亲子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孩子惊慌恐惧,同时也给孩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贴标签自动思维是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忍不住给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的教育下定义,贴上既定的或者概念化的标签。日常生活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把标签贴上去,遇到孩子考试失误就说一句“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太懒惰,太马虎”,看见二孩发生争执就抱怨“我家老大太自私,只顾自己”。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可能会把父母的评价当成羞辱恼羞成怒,当借口回避困难,当成事实放弃改变,从而不愿启动自身的学习潜力,失去成长的动力,失去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喜欢给自己的教育贴标签的父母可能在家庭教育遇到些许困难时就认为自己不具备为人父母的能力,让自己陷入恐惧和无助中,丧失学习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动力。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自己偶尔的“错误”行为(或遇到挫折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自己检验自身不足,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如果没有遇到贴标签的思维来固化失误行为,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更多的努力来寻求改正错误的可能,错误可能就成为了家长进步的源泉,而非陷入负性情绪斗争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过度控制的自动思维是指对孩子行为追求过度控制的“应该”和“一定”的思维。在家庭教育中追求过度控制的二孩父母脑海中存在着非常多的关于孩子们“一定要怎么样”和“应该要怎么样”的陈述。他们会表现为严格地坚定地认为孩子应该这么做,过高的估计孩子们没按照父母期望的后果,这就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和真实情况下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比方说孩子们都知道放学后应该优先学习,做完作业然后再看电视,但是他们一天学习后本能的想要先放松身体再去完成作业。他们这么做难道就真的十恶不赦了吗?当然不是。所以,对孩子行为追求过度控制的“应该”和“一定”的思维也是非常常见的认知曲解。难道父母就不知道自己在完成家务后应该接着继续为工作和生活而学习充电、而非看手机或看电视吗?
鉴于二孩家庭父母面临的工作生活忙碌,没有太多时间现场参加培训的困境,社区开展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二孩父母亲职培训适宜采用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小组的方式,在社区内招募父母学习成长小组成员,由经过认知行为理论培训的社区大学教师或社工人员指导,以社区内活动场地和线上学习群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一次,分四到六次开展培训工作。具体过程建议如下:
第一次活动:线下“二孩父母吐槽大会”+线上“亲职行为情绪清单填写指导”。二孩父母吐槽大会可以先对培训的目的和方法进行说明和动员活动,然后由指导老师引导大家开展日常育儿吐槽活动,通过相互倾诉二孩养育过程中的辛酸事,父母们可以发现原来自己的俩娃并不是最难伺候的主,原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倾述和倾听有助于二孩父母相互熟悉和产生共鸣,有时候被看见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疗愈。吐槽大会结束之前,指导老师现场示范如何填写二孩父母亲职行为中的问题情绪清单,并布置本周家庭作业“填写不良亲职行为情绪记录表”,周内老师线上提供相关的填写指导活动。
第二次活动:线下“识别我的自动思维”+线上“自动思维填写指导”。在线下活动开始时,指导老师介绍自动思维的基本内容和常见的亲职行为中的自动思维偏差类型,并现场组织讨论活动,帮助小组成员在上周作业记录的不良亲职行为情绪清单的基础上识别自己日常自动思维规律。指导老师可以结合实例进行示范和演练。本周家庭作业“识别不良行为情绪中的自动思维”,线上交流群内及时反馈和集体讨论二孩家庭常见的不良亲职行为情绪背后存在哪些自动思维。
第三次活动:线下“矫正我的自动思维”+线上“学习使用自动思维体检工作表”。线下活动中指导老师示范如何填写“自动思维体检工作表”对二孩父母日常亲职行为中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自动思维进行矫正[3]。自动思维体检表具体包括运用以下问题进行反思:“当时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当时我在想什么或者说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什么让我相信我的想法是正确的?什么让我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能不能换个想法来看待这个事情?”、“最糟糕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如果发生了我能怎么办?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最有可能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一直告诉自己我的自动思维会发生什么?如果我换个想法又会发生什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朋友家庭里,我会告诉她什么?”。
指导老师示范如何运用自动思维体检表对二孩家庭亲职行为中的常见负性自动思维进行体检和纠偏。示范过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指导老师和父母们轮流扮演提问者和回答者,从而通过问与答逐步发现负性自动思维的偏差具体出现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正确思考和看待问题的发生。本周的家庭作业是“学习运用自动思维体检工作表反思不良情绪和行为”,父母们在线上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二孩亲职场景中遇到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纠偏。
第四次活动:线下“学习SWAP情绪放松法”+线上“SWAP情绪放松法的运用”。二孩父母在履行亲职行为时经常遇到矛盾冲突激烈,难以控制强烈情绪的情况,这可能使得他们无法停下来进行冷静分析,理性识别自己自动思维和言行可能出现的偏差并进行矫正,因此父母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整方法以应对突发情况。培训现场由指导老师引导二孩父母学习 SWAP情绪放松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指导老师现场示范后可组织父母们现场进行角色扮演以强化技能的掌握[4]。课程结束前布置本周家庭作业“在家庭情境中练习SWAP情绪放松法”。
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前,指导老师可以通过现场实践活动发现参与活动的二孩父母中学习效果较好,有责任心和热情的父母作为后续父母自主交流的负责人,由他引领社区二孩家庭不断在线上线下继续开展学习活动,与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3.2.1 社区二孩父母是亲职教育培训主体
为了保证社区二孩父母亲职培训的专业性,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社区二孩父母亲职教育的指导老师可以由当地经过专业认知行为疗法培训的社区大学教师或社区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来担任,由具备专业资格的认知行为疗法的督导师进行过程的督导工作。指导老师除了需要经过系统培训认证上岗,也需要在每次培训结束后经过认真的经验总结形成培训报告以不断完善亲职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指导老师应采用统一专业的认知行为疗法机构进行开发和设计的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亲职教育培训的工具和量表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标准化。
3.2.2 关注社区二孩父母家庭作业的完成
家庭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亲职教育培训的重要环节,在二孩父母履行亲职行为遇到挫折的当下能够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并给自己的情绪命名是父母教育观念发生改变的起点。不能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会很难找到自己育儿过程的存在哪些出现偏差的自动思维,就更难触及自己思维深处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亲职行为就难以发生改变。但是二孩父母们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本身就身心皆疲,能来参加培训已然实属不易,还要布置家庭作业,或者说在情绪不良难以控制时还要想着识别和记录自己的情绪,就会非常困难,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很好地讲明家庭作业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指导,否则很难引起他们的重视和配合。
家庭作业要适应所在社区二孩父母的基本情况,有的社区二孩父母以高知家庭为主,这些人有较好的受教育基础和思维习惯,他们理解和完成家庭作业起来就比较容易,而相反一些社区中二孩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可能并不是太高,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在态度上也会更容易抵制。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要针对社区中的父母完成作业情况进行预估,然后分层布置作业,比如针对自动思维矫正过程中的“苏格拉底六步提问法”,如果父母没办法理解和完成,那就可以改成更为简单的清单法,引导父母一边对照清单一边填写进去。也可以使用默演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示范和指导[3]。
3.2.3 注意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识别与矫正
关于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识别相对于自动思维会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们形成的时间较长,隐藏的也更为隐蔽。这些部分矫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二孩父母尚未成熟掌握自动思维识别和矫正技术以前可以不去做过多的涉及,因为长年形成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即使一遭被识别也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撼动。与其让父母们接触到之后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应对,不如暂时不去触碰。对于普通二孩家庭来说,能够识别并矫正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学会及时调整和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已然对父母履行亲职行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问题非常严重的二孩家庭父母需要进一步探索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的,可以去寻找专业的认知行为治疗师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