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随着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自觉思考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许,关系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回溯起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做出特点几个方面展开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紧接着,总书记又说:“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指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也被大家看做是课程思政的缘起。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进一步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2]虽然这时还没有正式使用课程思政这个概念,但是课程思政已经呼之欲出。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第17条明确使用了课程思政概念。第17条的原文是:“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这份文件明确使用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的落实与推进。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有一个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这里显性教育就是思政课程教育,隐性教育就是课程思政教育。这是自 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的再一次强调。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中第八条明确指出:8.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5]。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纲要开宗明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6]
从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到2020年教育部印发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渐落实到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如果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以下简称《纲要》)之前,课程思政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和原则的高度,人们难免观望或凭自己的理解各自摸索,那么《纲要》的印发则是将理念和原则高度的课程思政落实到具体操作的层面,全面回答了和课程思政相关的各项问题,也明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因此,深入研读《纲要》、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确保按《纲要》的要求正确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要重点完成的前提性工作。深入研读《纲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把握其精神要义:
首先,《纲要》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纲要》开篇第一条就明确:“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这是对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定性,也是对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高度的定位。作为新时代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要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高度来认识课程思政,应该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
第二,《纲要》回答了课程思政是什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和以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提法相比较,《纲要》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这是对专业课教学以往侧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对忽视价值塑造的纠正。
第三,《纲要》回答了课程思政建设谁来做?“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说得清清楚楚,高校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躬身入局,责无旁贷。
第四,《纲要》回答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归纳起来是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五,《纲要》回答了课程思政建设要达成什么目标?“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课程思政体系”,这个体系中要包括“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其中《纲要》第四点重点指导如何建设“教学体系”。“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纲要》第五点进一步聚焦专业教育,而且对七大类的课程思政内容侧重点做了明确的指示。“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纲要》第六点则进一步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具体要怎样做,“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第六,《纲要》回答了具体到每门课、每位任课教师要做什么?“高校课程思政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核考试各环节。”“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第七,《纲要》还明确了课程思政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按照《纲要》的指导,每门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课程就应该能够达到在传授知识和培育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小我融入大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是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是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举措。相对于以往仅仅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的专业课程教育而言,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一线专业课教师无疑是一项新的任务,教师需要在备课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才有可能出色完成这项新的任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有系统全面的学习、思考和掌握;需要教师能从思政教育的视角对自己的课程重新梳理,做包含有系统性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并不断优化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但是,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会有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的现象。如果不能主动积极花大力气学习、研究、探索,既使形式上做了课程思政,也往往是把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生拉硬拽在一起,难免出现普遍的“贴标签”、“两张皮”现象。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避免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纲要》也明确指出:“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7],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陈宝生部长指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统筹推进‘不到位’、探索实践‘有误区’、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突出问题。”“不到位”、“有误区”、“有短板”从三个层面概括了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现象的根源。课程思政建设是从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创新举措,学校领导和管理层面如果重视不够、推动不到位,基层教师的动力就不足,难免出现层层应付敷衍,最终就会出现从形式上贴上思政的标签,看起来好像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上还是原来的一套。课程思政建设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无疑是开拓性的,需要长时间学习、研究、思考、探索、融合,因此即使主动积极探索推进,也难免会进入误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塑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于这种新要求,有些教师在素养和能力上就会显露出不足,出现短板。
针对“不到位”、“有误区”、“有短板”这几种造成“贴标签”、“两张皮”现象的根源,在这次视频会议上陈宝生部长也指出具体的破解路径,他说:“一是弄清‘干什么’,确保‘抓准’”;“二是找准‘怎么干’,确保‘抓实’。要设计实施好勘探、采掘、冶炼、加工的工艺流程,做好专业课与真善美的结合,找准不同课程结合的切入点,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三是做实‘谁来干’,确保‘见效’。”结合《纲要》的指导意见,对应到陈宝生部长所说的“抓准”,就是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工作体系建设解决“统筹推进不到位”的难题;教学体系建设解决“探索实践有误区”的难题;内容体系建设解决“教学能力有短板”的难题。“抓实”就是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炼,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能提炼形成和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的优质教学内容,有了优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在上文提到的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在阐述“找准‘怎么干’,确保‘抓实’”时,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建设提到了八个字:勘探、采掘、冶炼、加工。可以说这八个字是打开课程思政建设的钥匙,做到这八个字就可以打开课程思政的宝库。那么到哪勘探、采掘?怎么冶炼、加工?
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来仔细领会《纲要》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在《纲要》第四条“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下面这段话就回答了到哪勘探、采掘?怎么冶炼、加工?的问题。“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这段话清晰地指明课程思政内容提炼加工的着力点就在以下三个维度上:
首先是深度,就是要对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发展、专业发展、技术发展等的历史文化做勾陈梳理,从中挖掘出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素材。这些素材因为蕴含在学科专业的历史文化之中,和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高度相关,因此在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时可以很自然有机地融入进来,无形中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育升华到价值塑造的高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与动力。
其次是广度,广度指的是高校每一门专业课程在社会现实中的地位和应用,这门课程和专业、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甚至人类命运有什么样的关系。结合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结合中国各行各业举国同心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门课程都和专业、行业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振兴,甚至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重新发掘定位专业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专业课程意义与价值的发掘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使命感,使同学们从小我升华到大我的境界。
第三是温度,温度首先是指我们要从学科专业历史文化中勘探出有意义、有情、有趣的人和事;其次是指从学科专业的现实应用中挖掘出和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有关的,能触动情感、震撼心灵的素材。温度还要求我们要饱含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真切了解青年大学生对价值引导深切的内在需求,将从学科历史文化和现实应用中勘探、采掘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冶炼、加工成学生喜闻乐见、能引发共鸣的思政教学元素,使同学们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价值引导、提升思想境界。从而使每一门课都肩负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守护同学们走上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热爱人民而学习奋斗的价值正道。
从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说“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逐渐聚焦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任务。全面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要义,结合自身从事的课程教学任务,从深度、广度、温度三个维度勘探、采掘、冶炼、加工,不断完善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每一位高校教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年轻的大学生从学生时代就不忘前辈付出的努力,关心国家、民族的发展,自觉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学习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