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培养好、引进好人才是一个城市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作为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深工作,极大促进了深圳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推动深圳成为世人瞩目的先锋城市。尽管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全方位的、系统的,一个城市的发展,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精英人才,而且需要每个岗位的人才都是具备较高素质的;它不仅是市人才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全市各部门都要参与推动的宏伟事业。新加坡一直是深圳的对标国家和城市,就新加坡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而言,其系统的战略思维和良好的工作机制,的确能为深圳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提供有益启示。笔者长期关注新加坡的人才政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并经常参与深圳人才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通过对新加坡有关政策的深入研讨和实地考察,反思深圳的有关现状和问题,在深圳“双区”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深圳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质增效,现提出六大政策建议如下:
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方面。新加坡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直以来,该国在培养、吸引和保留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在全球参评的国家中位列前三①。新加坡治国,要求必须有能干的国家领导人导航,公共部门有良好的领导、能干的人员参与治理。新加坡的人才开发政策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全球人才引进战略、高效人才激励政策。人才政策从培养、引进到激励,设计精细,管理到位,有力促进了新加坡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当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人才,正在推进人才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在深圳下一步的人才政策中,笔者建议:一是要树立“精英治市”理念,从公务员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要以人才为本,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为人才成长、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待遇、条件和氛围。二是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要重视调动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素质提升,避免倡导“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引进一个人,伤了一批人”。三是要重视公务员的精英化和职业化,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好的领导者才会有好政府,有高素质、负责任的公务员,才能制定好的政策,才能引进和使用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才能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教育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这是对我们的未来最关键的投资和使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可以生存和繁荣的最有效战略”②。新加坡在师资、经费上保障新加坡公民人人有书读、人人读得起书。中小学教师是公务员,教师占新加坡公务员约40%。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政府财政总支出的约20%。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近年来连续跃居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前二,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同时,新加坡致力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特别重视员工的培训,国家统一征收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0.25%用于员工的培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禁止中小学生辍学,采用各种措施使学习后进生进入中学工艺班、工艺技术教育学院接受技能培训。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辍学流入社会进行违法犯罪,保障了社会稳定。而香港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也达到了18%,市民子女可享受免费教育。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和培训工作,下一步需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加以完善。笔者建议:一是确保学位建设落到实处。深圳提出到2025年,新增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学位100多万个,这个力度在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史上都是无可比拟的,这将有力保障深圳市民子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但这涉及经费、土地及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原因,尚需举全市、各区之力兑现承诺,统筹推进,实现目标。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光明日报》誉为高等教育版本的“深圳速度”。但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无法与新加坡相提并论,要集中力量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争取有2所左右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打造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的同城大学“双子星”。三是要关注培训的质量。目前员工的培训,形式大于内容和效果。尤其是公务员、教师的培训,要摸清他们的需求和素质提升中面临的真问题,我们所提供的培训内容要极具针对性,授课的教师要有高水平,要能真投入,充分保障培训的质量和良好效果。
新加坡教育制度经历了从以竞争力为导向、效率为导向、学习能力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阶段演变。教育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班,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健康成长。小学学生毕业后,根据会考成绩分班:250分以上的学生申请加入特选中学、190-250分的升入中学快捷班(四年)、140-190分升入中学普通班(五年)、140分以下的进入中学工艺班;中学毕业后,学生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到初级学院(即高中)、大专或工艺技术教育学院;高中毕业后,大部分能进入大学,其他学生则进入大专教育或技术教育;大专或技术教育成绩优良者,可进入大学深造。期间,学生可根据需求和成绩在同级不同类的教育中转学。
新加坡这种教育制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确保每个人成才。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过早打上能力差异的标签,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动力。可提供启示的是:一是深圳中小学要更加重视分层教育,不能因为不允许各校分快慢班而统一施教,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要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差异设计课程,更好开展因材施教。二是要打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壁垒。采用多种措施,贯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使两类学生能通过考试的渠道相互转学,给予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多进入普通教育学习的机会。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人才之家”,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高度关注。新加坡设立了总统奖学金,每年在全国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最优秀的毕业生,将他们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去学习,积累人脉,建立国际人脉网络,培养部长级储备人才。同时,新加坡的大学,非常看重招收国际生,国际生的比例达到18%。如海外留学生愿意签约同意毕业后留新加坡工作3年,其全额学费便由新加坡政府支付。实际的情况是,这些留新加坡工作的国际生,毕业3年中成家立业,也就不再愿意离开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深圳是移民城市,人口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但深圳也是人才汇集的地方,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引进海内外人才。但对青年一代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还有待增强。参考新加坡的经验,笔者建议:一是从“拿来主义”到兼顾跟踪培养优秀青年学生。深圳作为教育强市,高中毕业生素质普遍较高,每年高考中也有一些全省状元及优秀高中毕业生,建议对这些优秀毕业生提供政府奖学金,并跟踪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深圳未来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加大力度提高深圳高校中来华留学生的比例。当前,深圳高校中来华留学生的比例不足1.5%,难以企及新加坡18%的比例,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深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高校吸引留学生的力度,一方面推动教育国际化,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提升水平,另一方面可吸纳这些留学生中的优秀毕业生留深工作。
新加坡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土面积716平方公里、553万人口,却拥有11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为世界赫赫有名的高校。在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中,特别重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11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就有理工学院5所(新加坡理工学院在校生1.59万人、淡马锡理工学院在校生1.63万人、南洋理工学院在校生1.63万人、义安理工学院在校生1.66万人、共和理工学院在校生1.5万人),国立大学6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科技学院、新跃大学)。5所理工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主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国立大学中,新加坡科技学院、新跃大学属应用型大学,课程与产业紧密相结合。应用型高校占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此相似,台湾的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比例为 5:5,应用型高校占了一半,有力促进了台湾产业的发展。而香港高等教育主要是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的同质化、不重视为社会服务,一直为香港各界所诟病。
深圳从未来发展出发,正通过自主设立和引进合作的方式大力兴办高等教育。但目前主要更加关注发展“高大上”的高等教育,举办的多是研究型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等,但从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来看,深圳有必要参考新加坡模式,加大力度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笔者建议:一是大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规模与质量并重,打通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等上下衔接的通道,架起从高等职业教育序列向普通高等教育贯通的桥梁,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二是深圳技术大学应义不容辞承担起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当初举办深圳技术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打通中高职毕业生上升通道、创新应用技术大学体制机制、争当全国应用技术大学领头羊。作为深圳唯一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不仅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而且要尽快推动招收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加快推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深圳高职院校尤其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职院校的领头羊,已完全具备举办职业教育本科的条件。建议深圳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指示精神,像当年支持创建南方科技大学一样,举全市之力支持高职院校办职业教育本科。
在新加坡实地考察时,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就是:“优惠不如机会”。新加坡为引进的人才不仅给予优惠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新加坡对引进的人才提供高薪酬,并让居者有其屋,住房不会成为个人发展的经济重担;在绩效考核中,不仅重视个人的业绩,同时兼顾发展潜力,让成绩与潜力兼具的人才有更快的发展通道。公务员也有与市场接轨的高薪制度,这很有利于在公务人员中集聚精英,实现精英治国。香港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引才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资本投入者入境计划等。但因配套条件如部分来港人才就业困难、房屋租金过高、行业委员会不认可专业资格、父母不能跟随来港等,一些引进的优秀人才因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而离港另谋高就。这从另一侧面也衬托着新加坡为人才营造良好发展机会的政策优势。
目前,深圳正致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国际人才高低,新加坡提供的经验,就是要给予人才全方位的条件的保障,使人才安居乐业,创业创新,为社会做贡献。深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不仅要加大“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宣传力度,为人才提供充足的优惠政策,更要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笔者建议:一是加快落实人才安居房政策,使居者有其屋,不能让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因高房价望而却步,或转而他投。深圳全力建设的40万套人才房,应尽快落实到位,使人才能够安居乐业。二是在员工绩效考核中增加发展潜力因子,使成绩优秀且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为社会发挥更大作用。三是为公务员和教师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这样能够使精英人才留在公务员和教师队伍中,促使更有力进行社会治理和培养下一代人才。四是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配套条件、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充分考虑人才的个性需求和未来发展机会,为其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其扎根深圳,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和作用。
注释:
① 《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杭州日报》,2020年10月29日。
② 刘叔铭【新加坡】,新加坡精英体制与人才战略,深圳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胜任力提升培训班课件。
③ 其他数据和材料均引自深圳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胜任力提升培训班的新加坡教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