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慧磊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出路。2019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中特别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思政课,激发思政课课堂活力。”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否获得实效,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但要了解这一趋势的必然性,更要明确混合式教学中自身角色的转变与定位,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应对。
混合式教学是伴随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自上世纪 90年代末混合式教学概念在美国率先提出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
20余年的发展中,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经历了从技术视角到教师视角,再到学生视角的转变,由“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混合”,正式演变为“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1]。
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强调线上与线下、教与学、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对教学要素的优化选择与组合的基础上,混合式教学集合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平台,营造个性化学习体验,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及学生与资源间的充分交互。
尽管在我国当前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与随意性等现象,导致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呈现出模式纷纭、效果参差的样态。但不可否认,积极开展和探索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常态以及教育界的普遍关切。
混合式教学的蓬勃发展,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与吸引力提供了重要契机,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首先,混合式教学契合了时代发展对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混合式教学因其超时空性、主体间性、开放生成性等独特优势[2],不但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枯燥,让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增强了思政课对“网生代”的吸引力;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克服了单一线上教学的机械性、碎片化等问题,通过更加充分的师生互动,有效提升思政课堂的深度与温度。
其次,混合式教学满足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思政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使命,要求通过变革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混合式教学不仅是现代科技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促成了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注重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的构建,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变革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升了授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动态一体的教学设计满足了新一代大学生对于个性化、数字化、多样化学习的新需求,助推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概言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推广既是教育模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从传统式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的过程中,不仅意味着学习形态的转变,同时也是对教师既有的教学理念、组织方式的挑战与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思政课教师只有重新认识与定位自身角色,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真正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以下基于国内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情况,对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进行具体分析。
“基础”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法律素养等多方面教学内容,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在已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高职院校中,具体做法存在差异,如: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的选择,线上线下的课时分配等,但综合来看,多数院校“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基本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展开。课前,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与资源,教师发布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炼问题,掌握基础知识;课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是教学的主体环节。教师通过平台反馈、数据分析获知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授,组织学生参与重难点探究,并在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理论思维能力;课后,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师发布实践性教学任务,学生在网络平台提交作业成果,教师给予阶段性评价,并综合大数据等全面信息进行教学反思。三个环节互为依托、互为延伸,打造相互联系的“在线课堂”、“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形成教学合力[3],真正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在这一模式中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第一,从教学形式来看,教师由课堂讲授者变为多个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者。传统“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主要职责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讲授教材知识。由于教学的时空局限性,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拓展非常有限。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上课通常是“一份课件一张嘴”。混合式教学活动则依托新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以某高职院校“基础”课混合教学设计为例[4],其线上模块设计依托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教学过程具体包括课前复习、微课堂、知识拓展、主题讨论模块;课堂模块设计包括线上知识巩固、参与式主题活动及教师总结归纳;课堂教学结束前向学生发布课后实践性学习任务,并利用线上平台展示学生作品、投票评比。不难看出,混合式教学中,教学活动极大丰富,教师的阵地不再局限于讲台、教室。线上、线下的各个教学环节如果不能有效衔接,就会造成形式大于内容,丧失混合式教学的真正意义。新模式下,教师不仅要会讲授知识,还要注重整体课程的教学设计,成为所有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者。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创新开发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政课教师,更像是知识的搬运工。混合教学模式中,用于线上教学的优质课程资源,既无法从书本知识照抄照搬,也不可直接从网络迁移,而是需要教师团队借助在线课程平台,结合所教授学生的学情,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二次开发。就“基础”课而言,其涵盖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等诸多内容,制作的在线课程要既有整合又有分解,既能广泛覆盖知识点,又能突出重点难点,体现出课程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显示“基础”课的学科特点,这便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能高度凝练地把握。以某职业院校的“基础”慕课建设为例0:整合全省优质师资共同研发,最终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六大模块为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精选50余个知识点,建成线上课程资源。只有精良制作的教学内容才能推动思政课理论创新,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成长为具有创新开发能力的师者。
第三,从教师作用来看,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主导者变为交流对话者。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重心,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课后学习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轻视能力培养。混合教学模式则注重“教、学、做”的一体化,凸显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由原先围绕教师如何教为落脚点转向学生如何学为重点,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在线学习环节可设置专门的课程讨论区,促进学生自学与反馈。线下课堂教学则要突破传统漫灌式教学,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灵活运用专题讲授、合作探究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充分的师生互动中解决课程重难点。这意味着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广泛征询学生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学习兴趣、专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这样一来,网络平台不但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捷,更是深层次地改变着传统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两者不再是单向度“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混合教学模式下形成的教与学的师生共同体,通过有效机制共同致力于课堂建设,展现出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由课程评价来看,教师由成绩的单一决策者变为学习过程的实时督导者。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而绝对。混合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环节的多样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教师的实时引导与监督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线学习,缺乏课堂氛围与有效监督,学生极易出现学习兴趣弱化,学习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各教学环节特点和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时监督与公正评价,树立知识、品德、能力并重的评价理念,建立知识掌握、道德认知、价值判断、分析能力等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发法律素养,对“基础”课教学形成正确导向,以此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基础”课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综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角色由传统教学中相对单一的课堂讲授者变为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者、由知识传递者变为教学资源的创新开发者、由课堂的“统治者”变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以及学习过程的引导监督者,这些角色转变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提升指明了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面前,教师的作用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混合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继承式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角色的发展与完善。
一是要坚定信念,严守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混合式教学依托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宝库,用不好就是潘多拉的魔盒。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自觉树立底线思维,严守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牢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注重防范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隐性传播,带头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网络谣言、低俗文化等不良信息,引导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学生精神家园。
二是要加强学习,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始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混合式教学中,基础性知识一般通过线上慕课等形式得以解决,遗留到课堂教学环节的,往往都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疑难点。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堂生动精彩的思政课需要教师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更新,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确保思政课程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只有通过经年累月、持续不断的学习探究,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才能保障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
三是要更新观念,提升信息化素养。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不少教师仍存在观念障碍与职业惰性,对思政课教学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比较排斥。应该看到,技术的进步总比人们运用技术的能力要超前,并不可避免地引领着时代潮流。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常新的教学对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以“为我所用”的原则,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混合式教学中的技术载体,与时俱进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四是要乐于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混合式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实现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不能单凭教师的个人能力,必须依托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凝聚力强的教学团队。所谓独行快、众行远,思政课教师要善做教学团队的合作者,努力构建教学共同体,实现思政课教学中的合作共赢共享。
五是要把握融合尺度,注重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传授知识外,更注重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培育。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融合的尺度,认识到技术只是手段和载体,不可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或盲目追求技术的复杂多样,单纯迎合学生喜好。忽略了内容建设,就背离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初心,甚至会导致教师教学水平的退化。应该明确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对思政教师而言,做好角色定位,适时转变观念,提升本领,是迎接这场教学变革的必要准备。相信始于教师的自我革新、主动成长,将成为助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与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