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经验及未来启示

2021-01-31 10:12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领导定性为我国高等教育纵深发展的驱动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高校融入党建领域的政治主体,是我国高校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教育方案的根本根基。[1]高校党建工作是所有高校无法绕开的政治任务,高校党建工作受制于高校领导对党建工作的认可度,其认可度是保障我国高校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关键所在,同时,有助于高等教育在人民中获取广泛的受众群体量。新形势下高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党员的储备量以及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设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具备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后续力量,进而推动“两个100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发展蓝图能够在未来阶段真正显现于我国的现实发展规划之中。据此,不难看出高校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须的组织引领。高校需要抽出大量的发展资源用于建设党建龙头工程,始终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的顶层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大学思政课的基础架构内容,重点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依托大学生党建工作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露出科学水准。

一、贯穿融合:党建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纲领为首,党建工作铸魂

高校凸显出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线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建工作,这二者是高校工作无法绕开的基本内容。党建工作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取稳定的驱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可供选取的路径和任容,二者长期处于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状态。我国高校是党巩固核心领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获取科学化专业路线的显著保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课程设计体系中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显现,而党必须占据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绝对领导位置。对此,高校需要弥补党建工作的相关纰漏:一方面,为课程注入政治因素,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始终遵循党的相关领导;另一方面,扩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教师群体的作用力度,通过提升教师指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向党的建设方向靠拢。党的全面领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良性运转的核心指引,新形势下已经转变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党建贯彻教育,思政引领职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时代政治保持高度的联动性,不同阶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核心始终紧随着政治与时代的趋势走向。[2]高校动态是社会动态的窗口,社会能够对高校产生直观影响,而信息化技术的升级转型态势也助推了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向下一阶段过渡。高校将思政工作认定为优化党建工作的突破点,也是高校工作良性运转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强化对思政工作的支持力度,需用严谨和奋斗的态度遏制被动敷衍的不良风气产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青年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教育渠道,有助于发挥该课程所建设的学生正确三观教育价值。[3]因而,高校党委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至新的高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向青年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青年学生对党史和党建理论概念形成大致的知识框架。高校党建工作将立德树人和推动青年学生保持党性作为终极目标,助力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获取广泛的政治信仰。高校需要投入大量教育资源用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方面,通过向学生传达党的方针路线,为青年学生规划意识形态的主流信仰思想;另一方面,培养青年学生对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感养成,进而助推青年学生政治思想遵循全面化的规划发展。同时,确保高校党建工作具备科学的思想指引,推动育德、育知和育魂三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有机融合交汇,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功能性价值。

(三)着手信念升华,树立育人标杆

多元社会思想文化致使高校成为多元价值理念碰撞的前沿阵地,也推动高校在多重文化交锋的形势下反思自身发展路径。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新型课题是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涵盖范围的可行性建议,是推动新时代的道德规范转变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的关键助力;是推动教书与育人两大教育任务的有机交汇的核心力量。理论学习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功效的核心内容,促使广大学生能够真正感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作用阵地,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本质层面上可被定性为理论设计,需要科学而广泛的理论进行支撑,但二者也可被定性为实践问题,需要保障理论与实践处于长期的联动状态;以建设前提为依据进行划分,二者均需要确保党在其中的绝对领导,党的政治建设则是二者必须遵从的根本准则;以根本目标为依据进行划分,二者的根本任务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在师生群体中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关注焦点是推动教学规划能够全面展现践行立德树人的坚定信仰,推动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向全面化的趋势靠拢。

因而,一方面,抽出更多的教育资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确保师生对科学理论持有高度的政治信仰与政治信任,保障高校党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进入纵深维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人才建设等环节中有机融入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工作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规划始终遵循党的基本路线运转。

二、双重发展:党建推动思政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师德建设,明确师德师风精准导向

促使学生树立高尚品格的根本是教育,而承担教育的根本主体是教师。各高校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填充大量高素质青年,对青年教师的基本门槛是具备丰厚的学术储备和活跃的学术思维。教书育人是高校工作的最基本内容,需推动高校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精准提升。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门槛是专业水准与道德水准均高,因此,我们仍需创新并融入新型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想,推动这一基本素质门槛转变为教师肩负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任务的职责担当。进而以师德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师风建设助力高校党建工作,并以全体教职员工的配合为前提推动党建工作在所有学生中获取极高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落实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路径是:目标明确和精准导向,明确思政教学在党建中的目标规划,以教学实践为基准定位教学发展风向,系统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况,综合掌控高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进度,精准考量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及思想政治状况,依照形势转变延展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和办学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转变为高校改革与服务的前沿工作,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备充足而稳定的后续人才支撑。

(二)坚定政治航向,扎根基层开辟思政海洋

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坚持创新,创新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先进态势。延展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学生成长动态和发展需求倾注适宜的关注目光,尊重并发扬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为基础设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高素质的学生是高素质教师的未来储备和后备力量,提升学生素质水准是设置教师素质门槛的基础。高校扩充师资队伍时需要提前设置政治考察和心理测评等环节,因此,教师入职前需要接受思想政治觉悟考察,以初心使命教育作为师资队伍的文化向心力,确保教师的政治素质。校领导班子和专家应该针对新入职教师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模块,即向青年教师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师德师风的相关理念,组织新入职教师进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近距离学习,同时,举办入职宣誓仪式等,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加深对师德师风及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感悟。在此基础上,提升对入职教育“第一课”的资源投入份额,重点关注师资团队的核心内驱建设,将“双带头人”工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延展路径,即扩大支部书记的政治引领价值辐射至基层党员教师。关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双领”养成方案的落实进度,依靠配备高素质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放大其政治引领功效。推动新进教师与老教师稳步接洽思想政治工作,搭建高校党建工作一对一交接和指导的相关平台,推动新老教师高效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接工作,并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思政教育发挥出系统价值。

(三)夯实教育使命,实现师生集体同频共振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需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在教学规划中显现出其内在本质和建设方向。以党的领导为基点定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目标,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助力党的建设。[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属性定位不仅需要遵循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划,为课程建设注入政治性,还需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武装,这一论断是实践反复检验而得出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本质是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中获取广泛受众,借助理论与实际融合提升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度,搭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运转的新型机制,推动党的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共同前行,培养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的高水准素质,推动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融合发展。

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的主体推行者是党建与思政队伍,应该以学校中心任务为基点抽出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建设党建与思政队伍,科学组建系统平衡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学校职能部门党员干部需要对党建和思政工作保持协同发展的清晰认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党建工作、文化建设工作联动发展,团委需要有机整合一二三课堂,组织部门需要整合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大建设任务,学生部门需要系统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相关任务划分。学校需要构建统一协作的党建和思政队伍,推动党建与思政队伍建设的特色目标真正贯彻于教学实际,助推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获取新的发展成果。

三、建设经验:党建促进思政实效的路径选择

(一)党建工作嵌入学校建设根基

政治方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向导,职责使命需要教师具备任务担当。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发挥党建工作的真正功效,推动党建工作中的思政政治精神通过办学规划得以表露,中央省委对高校党建的决策部署则是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根本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良性运转的发展风向,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扩大在高校这一阵地的作用力度。进而体现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接受党建工作的科学指引,高校教学宗旨的确立则需要充分考量并引入党的思想,依托党建工作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的规划落到实处。除此之外,高校需要搭建沟通纽带,确保高校对党建工作保有较高的认可度,推动高校与党建工作协同推进校内思政教育,共同协商和决策高校发展具体事宜,从而实现党建工作与高校教育并重前行的最终目标。

(二)党建工作立足师资队伍一线

依托“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推动党建工作稳步前行,从领导、管理、践行及监督入手,设置配套的课程改革机制和评价机制,在育人队伍中整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三大主体,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弥补彼此缺漏职能,推动教育教学全阶段均支持思想价值引导。[5]设置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该体系的核心课程。综合素养体系是支持党建工作的驱动因素,专业教育课程有利于将党建工作成果不断辐射延展,推动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功效在多种学科中均被激活。注重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转环境,延展思政课教师队伍扩充范围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路径,将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放大至最大程度。综合考察各学科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路径,整合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从思政课程的体系设置、管理规划、编写教材、考核知识、监督评价等环节入手设置具体的实施方案,重点改革思政课程的课程文化、课程考核和课程实践等维度,实现教育价值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传导的相应机制。

需要优化问题解决方案,用以应对党建工作性质转变的状况。高校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强化的重要载体,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为高校优化现有师资结构提供稳定的驱动力量,能够保证高校依托校务会、领导层等人员配合延展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其次,依托教师分类机制引导教师科学定位自身,如教学类教师、科研类教师等,鼓励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党建工作需要稳定的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机制作为支撑,高校可挑选出优质的教师团队,并设置双培养型发展机制,引导教师在自觉优化教育环境的过程中竞争例如党的积极分子等的荣誉,依托高校三全育人机制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稳定运行。

(三)党建工作点亮学生成才道路

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组建良性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架构元素和核心部分,需要高校各部门及各类教育工作者协同参与教学管理与服务。高校推行教育规划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环节均能显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推动教书、管理、服务三大任务均发挥育人功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兼顾教育的全过程。[6]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课程,在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特定的人格品质培养方案,鼓励全体学生在“立体化多轨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运转的过程中形成对困难与挫折的相关应对能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样而稳定的保障。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转的根本保障,有助于推动教师政治素养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路径,即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于高校教学设计,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已经被纳入指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之中。因此,高校应该同时关注教师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并重提升,在教与行中科学整合学术魅力与人格品质,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作为学生品质培养的基本模板。

(四)党建工作渲染高校文化底蕴

党建和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了解学生发展动态和鼓励学生成长成才,进而推动学生的内在品质获得质的提升。高校文化的主要功效是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依托先进风气和优秀传统重塑学生的精神品质,通过激发内在功能实现合理管理。党建的主要功效是用优秀的思想塑造大学生的内在思想体系,用适宜的舆论为大学生指明正确的思想理念,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品德与素质皆高的优秀人才。高校文化的核心目标是不同高校形成特有的文化底蕴,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文明的主导地位,通过多重手段推动软硬文化共同建设,推动广大师生员工对工作和学习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并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信仰,搭建党建工作的良性运转环境。党建和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协同并渗透,这是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最佳路径。大学文化能够为党建活动深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习和生活提供全方位的阵地,依托不同路径和手段选取推动党建工作的功效逐渐显现。校园环境涵盖两个维度: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选取相同的变量后,高校文化和党建活动需要明确自身特质,并找准各自不同的建设起点、建设流程和建设拐点。

四、未来启示:党建携手思政前进的广阔前景

(一)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思政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添系统的、开放的元素。[7]思政改革促使高校关注顶层设计,推动学校办公任务中反映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坚定决心,构建完善的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组织机构,即学校党委作为领导主体,教学领导作为执行主体,推动全校思政改革整体部署工作稳步进展。这也意味着高校应该将学校教务、人事、教师三者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主体,推动教学质量与课堂德育教育同步提升。高校其他部门应该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稳定的力量支持,并将重点工作内容定性为德育教育工作,有机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推动教书育人终极任务落到实处,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按照既定方案推行。为此高校领导人应该转变为以德树人的示范模板,通过自身认真完成“课程思政”改革任务带动其他教师支持该项改革。

(二)强化课程建设,营造德育渗透氛围

高校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整合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推动德育教育的功效不断泛化。[8]因此,高校应该在综合把握各专业特质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在各专业教学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改善人文教育课程占比较低的状况。另外,高校在考察本校自身状况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人文素养选修课,为学生挑选个性化的人文素养课程提供便捷渠道。同时,高校在立德树人视域的指引下,系统梳理本校课程内容,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保持紧密联系,发掘各科专业课程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在衔接学生求知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质设立各科专业课程的培养规划,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显现各科专业课程优势,推动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够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的章节内容中,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保持稳定状况,同时推动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身实践经验,加以构建完善的学科德育渗透环境。

(三)筑牢党建之基,构建协同管理平台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保持相同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风向,必须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需要扩大工作机制的发展维度,系统梳理全校资源,推动党建工作摆脱党单独发力的狭隘模板,为思政课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元素。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需要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绝对引领地位,依托思想政理论课加强理论武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需要在教育教学内容中引入党的相关内容,如党史和党建理论,推动党的建设有机渗入教学科研的全阶段中。因此,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协同发展,高校党委需要推动党的建设工作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遵循党政同责和齐抓共管的原则,平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三者间的关系,促使三者组建出分工与协作共存的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机制;推动党建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保有密切联系,引导学术水准与党性修养皆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为党课教师,扩充党组织的党建理论宣讲队伍,鼓励理论水准与实践素养皆强的党务工作者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相关任务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党课教师职位,保持当前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联动效应;师生混合党支部的组建成员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学生党员,这有助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掌控力,同时有助于表露党的建设工作具备育人功效,助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同频共振的新态势。

(四)实践验证理论,深化党建思政衔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遵循新的教学机制,即课堂教学是主要形式,脱离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形式,推行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新型教学互动形式,借助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理论讲授向二者融合的阶段过渡,进而推演出新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与党建活动交互融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搭建逼真的模拟教学环境和党建实践平台;其次,设计详细的实践课教学方案,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纰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贯彻中宣部、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准备充足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长。对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总课时中应该分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所需课时,为每门课实践教学分配适宜的课程时长。各教研室需要协商并决策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比如进行专题调查、主题演讲、参观考察、场景模拟、角色训练等。教师可在把握教育资源和教学规划的前提下,探索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考核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课程考试中录入实践教学的成绩;再次,规划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科学方案。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涵盖维度和涉及环节多,需要精心设计实施规划,适当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案例,必须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同时,组织内外成员共同推进既定方案的实行,并以此为基点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发掘课内实践教学的独有特质,延展课外实践教学的相关机制,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保持高度的时效性。

五、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该保持高度的联动性,高校党的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重要驱动力。新阶段我国高校需要自觉肩负有机整合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职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定律、教书育人规则保持正确定位与认知,依托改革创新助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续储备力量,为民族复兴大任提供具备科学思想基础和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迈入新的阶段。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