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边疆乡村振兴内在联系机制研究

2021-01-31 10:12张哲豪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云南民族资源

张哲豪

(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1],“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好“三农问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世居民族多达26个,是我国民族数量最多的一个省份,各民族都有着绚烂非常、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据统计,2019年末,云南全省城镇人口2 376.2万人,乡村人口2 482.1万人,乡村人口仍然占据一半以上[2]。同时,少数民族人口占据了云南省总人口数量的约三分之一,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数量众多。这样的城乡人口比例和民族分布格局,不只是在云南,在我国其他内陆边疆地区也有着普遍的相似性。可以说,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边疆乡村地区是边疆民族文化生长、保存、发展的沃土,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边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施上高效的“有机肥”。反过来,边疆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边疆乡村振兴这台“发动机”的重要燃料之一,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开发,是推进边疆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于云南这样一个边疆民族文化大省来说,其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有脱不开的关系。只有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机制,使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边疆乡村振兴工作形成积极有效的联动,才能实现双赢局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3]的“三个定位”重要指示。

根据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的全面振兴应从五个方面来实现,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本文以“五个振兴”为具体,尝试探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边疆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机制。

一、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边疆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边疆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内核和内在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4]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对这三个方面有直接的影响。

首先,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云南等边疆地区来说,乡村是大多数少数民族民众生息繁衍、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域和基本单元,千百年来,他们在各自的生活空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在乡村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是边疆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边疆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发展,才能保留和展现云南边疆地区乡村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气质,建立起文化自信,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其次,优秀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体现着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相契合。例如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传统民间文学《阿诗玛》,讲述了阿诗玛百折不挠地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表达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丑恶、自由终将战胜压迫的人类理想,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伟大英雄史诗。在同名电影《阿诗玛》上映之后,更是激发了无数人刚毅顽强、宁折不屈的精神,成为一个成功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案例。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为边疆乡村各族人民不断提升思想水平、道德境界、精神修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最后,乡村是村民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云南乡村传统文化是云南各族村民在乡村这个场域内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独特文化,常常伴随着村民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和娱乐活动,是云南各族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来源。时至今日,传统的民族文化虽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不断演变,但依然是各族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烟盒舞是滇中南地区彝族尼苏支系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原本是彝族尼苏青年男女在当地的婚恋社交活动——“吃火草烟”活动中为活跃气氛、增进交流所跳的一种舞蹈,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剧变,功能也随之转变,成为了当地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在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房起梁等场合都会跳起烟盒舞,甚至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广场舞”,丰富着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5]因此,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对于丰富边疆乡村文化生活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二)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边疆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6]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可作为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原材料”。

如今,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其中,精神需求的增长尤为明显。人们不光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越来越多地追求“诗与远方”。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传说中的彩云之南,有瑰丽无比、如仙境般的自然景色,也有多姿多彩、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是无数人心所向往的度假天堂。云南也抓住了这样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云南省旅游业收入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就已超过50%。作为云南的一张名片,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滇旅游的重要因素和云南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推动云南乡村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生产力。尤其是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的新时代,文化既可作为产业的生产资料又是产业创意转化的源动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乡村旅游产业便是乡村文化通过对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及传统产品和服务的创意转化而形成的新的产业业态”。[7]依托云南乡村丰富多元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节庆、历史文化、民间歌舞、民族手工艺品等,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手段,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打造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是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为边疆地区乡村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

(三)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边疆乡村人才振兴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和人力资源保障。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8]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偏远落后的边疆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劳动力和人才纷纷离开农村,去往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工作和生活,因此很多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乡村振兴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亟需人才的培养、回归和补充。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可以为云南乡村人才振兴创造机遇,不失为一条留存和培养边疆乡村地区人才的策略。近年来,为保护、传承与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各地不断通过“非遗进校园”、开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等措施大力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进行本地乡土文化教育,为乡村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活力。“一门手艺能带活一个产业,一个手艺人能带活一片乡村”[7],云南乡村地区有着异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若能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掘、整合更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非遗项目的申报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养一批乡村艺人、能人,努力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必能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回乡打拼、创业,促进边疆乡村人才振兴。

(四)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边疆乡村生态振兴的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居民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环境保障。云南是一个自然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在这片有着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的热土上,26个民族遍地开花,傍山而生,靠水而居,因此,云南的乡村生态振兴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当地民族文化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有些民族文化资源本身也是生态资源。红河哈尼梯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哈尼族人民在特殊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中开垦的农耕文明奇观,规模宏大,蔚为壮观。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再如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村,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有着异常独特的民族特色、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是著名的4A级景区。可惜2021年2月14日的一场大火使翁丁村原貌不再,给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造成重大损失,令人扼腕叹息。总之,保护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对乡村生态振兴意义重大。

其次,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往往蕴含着该民族的生态观,常常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例如云南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西双版纳炎热潮湿地区的杆栏式建筑,还是滇西北横断山脉高寒地区的井干式建筑,还是背靠苍山面向洱海的白族民居建筑,无不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居住理念。保护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途径。

再次,有些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联系紧密,甚至依生于当地特定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滇南彝族尼苏人的“祭龙”活动。“彝族民间认为石头是虎的化身,高大茂密的树木则是龙的化身,因此,祭龙其实是祭树,以前每个彝族村寨都在寨子附近选择一片茂密、原始的树林作为龙树林进行祭拜”。[9]只有保护、留存当地的原始树林,才能在不破坏其原风原貌的基础上继承“祭龙”这项传统文化活动。保护开发这类民族文化资源,必然要求当地乡村保持相应的生态环境来作为依托,因而有助于乡村生态振兴。

最后,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如果不合理、不适度,反而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乡村风貌造成破坏,阻碍乡村生态振兴的推进。例如对于一些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如银器、玉石、陶器等等,有的地方存在着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等问题。再如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利益至上的错误理念,商业开发过度,浓厚的商业气息掩盖了原来的乡村风貌特色,给乡村生态振兴带来不利。

(五)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对边疆乡村组织振兴的影响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首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振兴。在云南等边疆地区的乡村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因此在乡村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员构成等问题。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积极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挖掘适合本地乡村发展的组织模式,加强乡村组织建设的科学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考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和组织水平,有助于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0]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还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10]云南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并将其渗透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村民在乡村自治中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更好地践行村民自治制度,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

二、边疆乡村振兴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影响

(一)边疆乡村文化振兴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影响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必然会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施加正面影响。

首先,乡村文化振兴要求重视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云南等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要求政府、村集体、社会组织、企业等带领当地乡民深入挖掘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赋予其新的内涵,建立和开展公共文化事业,并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壮大相关文化产业,为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运行空间。

其次,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内容,是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前提。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云南等边疆地区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已经渐渐被本民族村民所遗忘甚至舍弃,转而追寻新潮文化。更有甚者,许多村民以低级趣味娱乐方式取代了优秀民族文化娱乐方式,使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不仅消解了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更阻碍了乡风文明的建设。[11]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8],从而提高云南等边疆地区乡村民众对于民族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主动承担起作为传承、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主要群体的责任。

(二)边疆乡村产业振兴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是保护开发文化资源的物质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只有乡村产业繁荣发展,才能给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只有村民生活富裕了,才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去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精神思想和文化水平,为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出谋划策。

其次,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来说,文化产业在乡村产业中占比很高,云南是一个典型代表,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其他民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云南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必然要求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从而使云南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其他相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合作,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如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碗窑村,近些年来,在政府和相关组织协会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建水紫陶产业,建设紫陶街,并搭乘建水古城旅游业的“快车”,使这项国家级非遗重现繁荣。

(三)边疆乡村人才振兴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影响

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严谨的,需要知识文化储备、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对当地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民众意愿等各方面情况有足够了解才能胜任的工作,因此需要有专门人员和当地人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这项工作要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而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学有所成的学子也大多不愿返乡建设家乡,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的现象,这是云南等边疆地区农村传统民族文化断档断代、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给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困难,有些村落任由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渐渐消失,有些村落则存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不合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积极进行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出新政策以鼓励和引导乡村人才的回流,另一方面加强乡村知识阶层的培育,提高乡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对于云南各地各村落组建守护与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人才队伍,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出谋划策,乃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边疆乡村生态振兴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影响

有俗语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开发当地文化资源的前提和保障。云南等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很大一部分都是依托当地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形成和发展的。如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村民将其先民积累的关于当地自然、动植物、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和技能以歌谣的形式传唱下来的调子,可以说是哈尼人在该地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对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要全盘考虑其所生长的场域、环境、时代等各方面因素,不破坏其整体性,不断其根,才能使保护有效,开发有序,因此,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离不开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乡村生态振兴的支持。

(五)边疆乡村组织振兴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影响

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是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乡村基层干部、当地村民等相互配合,合力完成的具体工作。推进边疆乡村组织振兴,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可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水平、精神意志、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组建一支负责、务实的工作队伍;也可以强化村民们的文化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培养村民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尤其是在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总之,推进边疆乡村组织振兴,可以使云南乡村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而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过程中,使基层干部与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高效、更科学、更有序地开展工作。

三、结语

我国内陆边疆地区自古就是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虽有汉族的不断涌入和融合,但时至今日,大部分乡村地区依然保留着较强的民族特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云南为代表。在云南,民族性与乡村性一道,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乡村最重要的特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边疆乡村振兴的推进之间存在着一种辨证统一、和谐共生、相互影响、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可以为云南乡村各个方面的振兴提供支撑:为文化振兴提供文化涵养、文明观念和思想道德资源支撑;为产业振兴,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支撑;为生态振兴提供动力支撑;为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实施机遇支撑。因此,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是云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其他内陆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文化振兴提升了村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意识,为其提供政策支持;产业振兴为其提供资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人才振兴为其提供人才和主观条件的支持;生态振兴为其提供环境保障;组织振兴为其提供工作效率、保护开发效果等保障。总而言之,二者共同作用于边疆乡村现代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巨大力量,也为云南努力实现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目标提供了充足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条件支持。

同时,对于二者之间的联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反倒会使二者形成负面的相互影响。例如,有些地方政府或基层组织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较为片面,只注重产业振兴,忽视其他振兴,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导致其或一味迎合大众流行趣味,舍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或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延续,破坏了乡村风貌,破坏了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再如,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开发过度等问题,如陶土资源的过度挖掘,也会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造成破坏,阻碍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乃至全面振兴的可持续推进。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认识,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化干戈为玉帛”,使二者真正形成有效的、良性的联动。

总之,要充分考虑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的特殊性,结合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调动少数民族乡民的积极性,积极践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边疆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出最大效用。

猜你喜欢
云南民族资源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资源回收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