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雪秋,林冬妹,张文彬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治水的重要性,并针对治水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指明了思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治水矛盾与治水思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利事业也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精神来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新时代水利精神应运而生。水利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水利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水利精神为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引。水利高职院校应大力挖掘新时代水利精神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使新时代水利精神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未来工作中的行为准则。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失去了自身的灵魂,精神力量是民族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不仅国家和民族需要精神力量,一个行业也需要精神的支撑。一个行业有了精神,就拥有了活的灵魂,能够让行业充满生机,凸显自身的特色,促进行业的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精神。其中,以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为代表的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为我国的水利精神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禹是古代的治水英雄,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大禹治水精神主要体现为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严明法度、尊重自然、艰苦奋斗、以身为度等,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都江堰精神即为李冰精神。在治水过程中,李冰留下了“奉献、担当、创业、科学、创新、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98年,由于气候异常,我国长江流域和北方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强降雨,暴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华民族在和洪水的搏斗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由此可见,水利精神是我国在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水利人不断努力实践而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职业道德精神。
1998年,温家宝总理在总结当年大洪水的经验教训时提出了“献身、负责、求实”精神。1999年,水利部将其作为水利精神。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任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亟需新的精神引领水利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治水思路随着治水矛盾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水利行业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指引。
2019年2月,水利部提出了以“创新、求实、科学、担当、干净、忠诚”为内涵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不仅强调了水利人做人方面的道德规范,还指出了水利人在工作中应该坚守的职责,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水利精神体现了我国对于水利行业的新期待,也彰显了我国水利人独有的协作精神、工匠精神、担当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由此可见,新时代水利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治水传统和智慧的传承、发展和赓续,是水利人长期秉承的“惠百姓保安澜”的价值引领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水利人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力量,是我国新时代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水利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水利人才、更好地服务水利事业发展为己任,这与新时代水利精神具有高度契合性。
“忠诚”是水利人的政治品格,也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原则。水利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培养出的水利人才都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化为对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永恒追求。忠诚不仅是一时一事的坚持,而且是一生一世的坚守,锤炼忠诚要在始终上下功夫。在新时代,在新时代,水利人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的美好向往,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干净”是水利人的道德底线,也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道德标准。在新时代,水利高职院校要始终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始终保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形象。
“担当”是水利人的职责要求,也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与其他很多行业不同,水利行业属于急难险重行业,要求水利人不畏艰辛、担当坚守。水利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要敢于、勇于、善于攻坚克难,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融入新时代水利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学”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水利事业关系人民生产、生活,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才能筑牢国家和人民的水利安全防线。水利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对水利知识的研究与探索,真正掌握水利工作规律并用于工作实践之中。
“求实”是水利事业发展的作风要求,也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水利事业稳步向前的必由之路,正如《荀子·修身》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水利高职院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热爱水利事业,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全力将水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创新”是水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时代水利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进理念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水利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不畏挑战,有效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新难题。
水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水利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培育与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具有严谨、耐心、专业、敬业等品质的行业精工巧匠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水利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条件,充分吸收、借鉴新时代水利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时代特点及行业要求等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致力于为我国现代化水利事业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把我国的水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是克服功利的职业认知。水利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爱岗敬业为价值导向,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认识到强化责任担当是其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保持高昂的热情:学习时能刻苦认真,提升专业素质技能;工作中能爱岗敬业,克服职业功利认知;生活中能甘于奉献,乐于助人。通过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培养,孕育与职业相匹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身为一名水利人而骄傲,不忘初心,勇于担当。
二是培养崇高的职业信念。水利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水利高职院校应以培育新时代水利精神为中心,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职业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新时代水利精神成为大学生崇高的职业信念,引领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激发强大的动力,成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最坚实的精神力量。从培育工作的全过程而言,水利高职院校应当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将培育新时代水利精神与坚定职业信念结合起来。
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 以其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浸润,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念、行为。水利高职院校应当将水文化、水形态、水景观、水工程等融入校舍建筑、装饰标牌及宣传栏等,广泛运用具有水利行业文化元素的常用物,呈现水利行业的文化元素,从视觉上体现水利行业的职业特色,让学生们看得到、能体会,身在其中接受熏陶。
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水利高职院校应当围绕新时代水利精神开设水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用好中华民族传统水文化、水故事,使水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理解水文化的内涵,并获得相应的哲学启迪。同时,应充分发挥各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新时代水利精神蕴含的水文化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水利高职院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教育和宣传,使水文化与新时代水利精神充分融合起来,使学生自觉践行节水、护水、爱水、亲水的社会道德。
三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水利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时,应该更多地融入时代水利精神。可针对“世界水周”“中国水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集中宣讲活动,宣讲水利知识、新时代水利精神;组织水文化知识竞赛;组织水文化演讲活动等,夯实学生理解和认同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基础。同时,可通过开展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感受水利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四是发挥校园传播媒介优势。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平台。水利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加强校内自媒体平台和学校网站的建设力度,如可考虑在学校官方网站专设一个相关的内容板块,结合校内外的相关活动,宣传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充分发挥网络在传播学校文化、思想、精神的主渠道的作用,提升新时代水利精神的传播效果。
一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水利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吸引、引导、感染学生,推动新时代水利精神教育入脑入心。因此,水利高职院校应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对“忠诚、干净、担当、科学、务实、创新”的内涵谙熟于心,深信践行,既体现在自己高尚的人格中,也体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过硬的职业素质,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水利高职院校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能够深入水利事业一线进行实践,学习新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和水平。
水利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培育,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的载体,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新时代水利精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接受新时代水利精神,引导学生将 “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精神引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足的技能准备和思想准备,自觉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改革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