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建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53)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战乱后的社会秩序亟需在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形成统一,为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广东解放后,根据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广东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于1951年7月14日召开华南组织宣传工作会议,讨论如何整党建党的问题,并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在全体规模上对全国人民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作为华南地区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由此,中共中央华南分局(1949年10月至1955年6月)以及中共广东省委(1955年7月成立)着重在党内外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规范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机制,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度,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机制的建设为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社会共同思想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为中国共产党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党中央着重从教育系统入手,开设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类课程,在青少年中扩大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教育。
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师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革命人生观。”[1]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了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学校思想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2]。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明确规定在初、高级中学各年级均开设“政治”科目。从1951年秋季起,中学教学计划中所列“政治”一科名称逐渐取消,代之以“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等具体课程名称,并由教育部指定教材。1951年11月29日,教育部《关于中学“政治课”略有变更的通知》规定,在中学设置“中国革命常识课本”(初中三年级)、“社会科学基本常识”(高中一、二年级)、“共同纲领”(高中三年级),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均增设“时事政策”一科,形成中学政治课的基本框架。[3]
在这一背景下,广东各级中学逐步落实中学的政治课程设置,在中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中的学习和传播。1950年1月,广东省文教厅成立。作为全省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部门,文教厅成立后首先致力于接管和改造旧的学校教育系统,整顿中小学教学秩序,建立和发展青年团组织,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和时政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院校是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广东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接收、改办了十多所高校,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形式等,同时着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经验。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要求各类高校必须设置“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三门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程,学时为一年。自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全国各高校课程基本配置,广东的高校也不例外。1953年,各高校在原来三门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基础上新增“马克思主义基础”,并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至此,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基础”四门必修课程。
为了解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不足的问题,中共中央还注重师资的培养。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要求选拔高校助教和优秀学生中的党员或团员担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助教或助理,继而培养成为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使得全体高校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熔炉里锻造了一番,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且深远的,也收到非常显著的成效。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广东各高等学校为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人才,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探索建立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和班主任制度等,逐步确立了党对高校教育的领导。至1956年,广东高校普遍建立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确立了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组织高校教师学习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理论在各班次开设,还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在高校里面占据主流阵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连续下发《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补习学校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全面部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1951年初,中央相继颁发《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加强党组织和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4]广东解放前后,广东党组织迅速发展,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干力量,因此在干部群体内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首要任务。
广州解放后,为了缓解新政权成立初期干部人才不足的问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中央的指示下于1949年创办了一所新型革命大学——南方大学,毛泽东亲自为学校题词,由叶剑英兼任校长,罗明、陈唯实任副校长。1949年12月1日,《南方日报》刊布了第一期招生简章,计划招生3500人,最终录取招生4329人,学习周期为一年。除统一招生外,南方大学还举办来自有关部门的委托班,如工干班、农干班、军干班、渔民班、橡胶工人班、银行班、合作干部班等干部培训班。[5]
南方大学下设文教学院、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政治研究院、工人民族学院和华侨学院六个教学部,每个教学部的培养对象和目标都不同。如文教学院主要培养中学教师和文教干部,行政学院主要培养县、区政权机关干部,财经学院主要培养财经专业人员,政治研究院的学员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工人民族学院主要培养工会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华侨学院主要培养归国青年和侨务工作干部。学校通过开设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课程,帮助学员们实现思想上的改造。教员除了结合社会主义初期建设需要,讲授相关专业知识,如统战政策、财经政策、文教政策和土改政策等,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线,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5]
南方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路线、中共党史等内容。南方大学聚集了一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极大推动了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传播。副校长陈唯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入研究,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著有《通俗辩证法讲话》《通俗唯物论讲话》《新哲学体系讲话》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进行通俗化诠释,与艾思奇齐名,并称“南陈北艾”。陈唯实在南方大学主讲“认识与实践”“阶级、国家与社会革命”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课程,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在学员中广受欢迎。除了在南方大学授课,陈唯实还多次在机关、华南师范学院作题为“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实践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学习社会发展史,建立辩证唯物论的革命观点”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相关报告。除了陈唯实之外,罗克汀主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等课程,杜国庠主讲“先秦诸子百家”等课程。广东解放初期,以陈唯实、罗克汀、杜国庠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教学及演讲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南方大学部分院系与广东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等组建了华南师范学院,即今天的华南师范大学。同时,南方大学部分师生调整到广东革命干部学校。在近三年的办学时间里,南方大学总共为广东各地培养了2万多名社会主义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土改运动、抗美援朝等革命和建设事业输送了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信仰的干部队伍。
除了南方大学这个过渡性的干部培训学校之外,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充分吸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创办各类党内培训班的经验,于1950年3月创建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党校,华南分局第三书记方方兼任校长,区梦觉、李明任副校长,创建了党内干部常规化学习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性平台。党校围绕广东社会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的业务骨干,大大提升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其一,土改骨干培训。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华南分局党校共举办了三期土改骨干训练班,以调训的方式培训学员982人。[6]土改骨干班开设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党的建设和党的方针政策等四门课程,学习材料包括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人民民主专政》,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整风运动文献等。培训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唯物史观等理论与土改的实际需要结合,在学员中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
其二,党组织建设专业干部队伍培训。广东解放后,广东党组织迅速发展,急需开展党组织工作的组织员。1950年11月至1951年11月,华南分局党校举办了两期组织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区级组织干部217人,每期两个月,学习党纲党章和组织工作业务等课程。这些学员结业后成为各单位开展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力量。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提出在全体党员中进行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教育的基础上,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为了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华南分局党校于1951年9—12月举办了一期党训班,专门培训134名整党建党干部,学习党纲、党员标准和整党建党的方针方法等课程,提高学员对于党的性质、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共产主义前途等问题的认识。[7]
其三,常规干部轮训。为了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在土改骨干培训、党建干部培训等中心工作之外,华南分局党校于1953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干部常规轮训。1953-1955年,华南分局党校围绕中央提出的“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教学方针,举办了四期县委委员、区级干部学习班,招收学员1534人,每期学习时间为4个月,着重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随着培训事业的发展,华南分局党校的理论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954年12月,共建立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等4个教研室,包括部门主任在内的教研队伍有23人。[8]
1954年,中共中央制定《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轮训党的高、中级干部,提高全党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55年7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党校改名为中共中央第六中级党校,由党中央直接领导,以“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增强党性”为基本教学方针,为广东轮训地委委员、县委正副书记、县长以及同级别的干部,学制一年。次年春,第六中级党校又设立初级部,专门培训县委委员、区级干部,学制半年。与成立初期以政策业务为主要内容不同,第六中级党校设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等五门主要培训课程,更加注重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两大主要抓手。党校的建立和发展为广东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理论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加强了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对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学习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变化,许多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思想和作风,这不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也影响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外的传播。为了加强党内思想和作风建设,克服党内错误思想倾向,团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进行了党内整党整风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整风运动成为在党内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重要途径。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全党全军上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错误情绪和不良作风。随后,华南分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整风运动的工作,并制定整风学习计划,准备在各级领导机关开展为期4个月的整风运动,核心是整顿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思想政治教育是整党整风运动的重要方面,华南分局倡导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此,华南分局党校开设理论班,集中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毛泽东著作、中共党史等内容,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这种运动式的整风整党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组织纯化建设、加强干部队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方式,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存在扩大化的可能,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对于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
除了高校及中学学生、干部队伍外,广东解放初期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教育,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团体组织人民群众、各类马克思主义学习培训机构凝聚人民群众的路径,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性学习和教育。
1949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市成立全总华南办事处,以冯燊为主任。全总华南办事处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指示,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消除工人的疑虑,提高工人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1953年,广东省总工会成立,全省各地工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到1956年上半年,全省103个县建立了96个县工会联合会;1956年第三季度,全省107万名职工中,共有工会会员747491人。[9]
除了工会,广东党组织还深入开展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团体建设。1949年初,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根据中共中央决议发出《关于在华南根据地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要求“在人民群众和青年群众中进行深入宣传与充分酝酿工作,然后根据本人自愿,其年龄在15岁至25岁以内,拥护中共主张,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积极奋斗,愿为劳动人民忠诚服务,承认团章、服从决议、参加工作者经过入团手续正式入团”。1949年11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华南工委)在广州成立,黄焕秋任书记。团华南工委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团的组织,培养党的后备人才。
另外,1950年6月,广东省民主妇女联合筹备会成立,全省各地陆续成立妇女组织。1954年,广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1957年改名为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开展一系列工作,组织妇女恢复生产、支持抗美援朝运动、参加土改运动、加强文化思想教育,在广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的组织推动下,广东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这些在华南分局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人民团体,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团结各个领域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团体中的宣传学习提供了便利,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
一方面,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学院。1957年4月,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广东省政治学院成立。广东省政治学院是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指导的统一战线机构,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干部培训的联合党校。1960年11月,广东省政治学院改名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同年,中共广州市委领导成立了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1966年,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和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都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迫停办,直到1983年和1986年才相继复办。从创办到停办的近10年内,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共举办培训班十六期,培训学员3397人。社会主义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党外人士马克思主义学习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着力创办团校。青年团组织和团校是党的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1949年11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其工作重点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秘密转为公开,由分散的小规模发展转为集中的大规模培养。为了加强青年团员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1950年4月,在团华南工委的指导下,华南团校成立。叶剑英参加团校成立大会并鼓励青年朋友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团校的教学方针是“理论学习,工作总结,思想反省,生产劳动相结合”。华南团校虽然也进行一定的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但其重点项目始终是团干部培训,并致力于在广大青年中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团校第一批学员就吸收了来自省内四十多个县的194名青年干部,在广东解放初期为党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后备军。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机制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对于转变人们的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新政权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此过程中,广东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机制的建设也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和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东亟需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转变、大革新,以此建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中共广东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教育机制才能迅速建立和落实。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以及社会思想的统一提供了领导和组织方面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政党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相辅相成,共同奠定广东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无产阶级政权是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中的主体领导和组织作用,建设专业化教学研究队伍,设置专门化的学习教育平台,使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教育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常规性机制。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创新和碰撞,各种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交织,党组织不仅要在传统阵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党史的学习教育,更要针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创新和融合新的学习教育机制、方式和平台,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和党史学习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逐步建立了面向干部和群众、党内和党外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机制,全面打通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的各个阵地。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组织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的重点对象,必须始终做到学先一步、学深一步。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既是党的理论,是党进行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又是群众的理论,只有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经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社会建设的力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必须尽量做到全覆盖,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要设置不同的学习教育内容、平台和方式,最大力度地凝聚全社会共识,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社会的向心力、核心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依据和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的内容必须同时具备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既注重马克思主义原著原义的学理性学习和教育,理清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来龙去脉、一般原理及其历史方位,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中的政治实践性导向。马克思主义和党史学习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性或通识性教育,它本身必然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要求,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和教育,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和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