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晶晶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财经系,广东 广州 510507)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外,同时获得相关的工作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与企业接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1]。
在国务院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证书之后,“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改革方向,通过行业认可的企业来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和标准,更贴近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接轨的人才。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跨境电商成为国际贸易行业发展的新业态。新的行业发展态势对传统的以培养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和货代员为主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国家取消了很多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1+X”证书制度的获批证书,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改革方向。
随着国际人均购买力的增强、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国际物流的发展以及国际支付的完善,“互联网+外贸”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业态,是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据海关统计,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市场采购出口增长25.2%;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50%和56%,综合重箱率达98.4%。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外贸线下开拓国际市场渠道受阻,使得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跨境电商得到飞速发展,跨境电商成为外贸稳步发展的重要 力量[2]。
随着跨境电商市场的迅猛发展,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跨境电商企业在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时主要倾向于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每年有大量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进入跨境电商企业,但是目前学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3]。主要表现在:第一,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大。虽然从2008年起,我国电商人才的规模每年都在不断扩大,但高校培养人才的速度还是跟不上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速度,人才规模已经成为限制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之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高达450万人,并且还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4]。第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跨境电商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传统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新兴的跨境电商企业高速发展都需要兼具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复合型“通才”,而目前高校培养的单一专业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通才”的需求。另外,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贯通各个领域的“理论+实操”的复合型“通才”,而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简单的实训室实操练习的培养模式,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难以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接轨。因此,虽然每年有大量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但是企业的用人需求仍然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结构性需求也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对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亟待改革。而“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提供了改革路径。将“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嵌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让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拥有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拓展跨境电商B2B岗位的“数据运营”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跨境电商“理论+实操”复合型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培养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和国际货代员等行业岗位群为主的能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需求的具有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外贸行业技能人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虽然也强调要增强理论与实训的结合,但是仍然是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实操练习主要通过在实训室进行软件模拟来进行。学生通过软件模拟实训虽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但与企业实际所需的操作技能仍有一定差距。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倒逼学校进行人才模式的改革[5]。“1+X”证书制度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完成学历教育内容,而由企业作为证书评价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这样的模式使学生在具备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具备能直接与企业需求接轨的职业技能。
以“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阿里巴巴公司作为证书培训评价组织,设定证书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证书考核标准,并提供企业培训;完成以数据运营为核心,往前端延展店铺设计,后端延展交易服务的,从初级到高级递进的职业技能等级培养,并与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对接。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证融通。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来指导专业建设,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理论+实操”型的专业复合人才。
“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又要满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要求,保证学生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目前,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基于外贸行业岗位群,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货物买卖流程中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但是,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和流程正经历着变革。外贸企业的一线员工不仅需要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对相关岗位,如生产、物流、售后等岗位也有一定的掌握[6]。因此,“1+X”证书制度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不能仅以单一的国际贸易职业岗位作为总体目标,而应该以国际贸易职业岗位群作为最低标准,然后拓展生产岗位、物流岗位、售后岗位等“X”岗位作为多种可能性为最终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可持续性 发展[7]。
在培养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时,可以在原有的跨境电商实务课程基础上,嵌入“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内容,在课程设置时对照现有课程任务点和证书要求标准,进行免修、补修或强化[8]。同时根据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标准,开设店铺运营、跨境交易履约、海外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向的拓展课程。在现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基础上增加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训课程。特别是提高专业集中实训课程的占比,并且在集中实训时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真实业务实践,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
“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缺少企业从业的经验。因此,应该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在“1+X”证书制度下,还可以采用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的形式,建立结构化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鼓励教学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紧跟行业一线发展动态,加强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并且可以采用“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完善教材形态。而在教法方面,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互联网或移动客户端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9]。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是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根据“1+X”证书制度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出基于“1+X”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统筹现有的教学资源,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方式,加入“网店装修”“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等课程,并在最后的综合实训中加入跨境电商实训相关模块,通过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达到证课融通的效果。
根据“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培训考评机构合作,引进相关企业实训软件,完善学生实训教学条件。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参与“1+X”证课融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培训资料的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
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证书的相关培训,同时引进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能满足教学与培训需求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提高证书培训水平。在教学团队培养成熟后,除了可以对本校学生进行培训外,还可以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培训服务,全面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选择适合专业的“X”证书,供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培训获得的证书可根据数量和等级置换成相应学分,免修部分相关课程。
目前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X”证书有“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自媒体运营”等,这些证书对应的专业不同,但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技能加以学习,学校通过出台相应的学分置换制度,让获得证书的学生免修本专业相关课程,促使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同时丰富职业技能。
“1+X”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次创新,是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次改革。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好这个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充实课程资源,完善教学师资团队,加快教学法和学分认证体系改革,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专业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