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树辉,何 娜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大学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师生交互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差等问题,2013年,复旦大学张学新首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将课堂时间分离成“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3个过程和“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5 个阶段。并于2014年进行了对分课堂的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1]。近年来,关于对分课堂的合理性、教学理念、基本特点、学理依据、实践价值、实施前提、操作流程、效果评价及优化路径等已有较多成果。从对分课堂在地理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上看,已有成果多集中在中学地理方面,大学专业课程对分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少。基于此,本文以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地理专业课程对分课堂内容及其实践模式,为高校地理专业课程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学科[2]。地理学不仅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研究自然地域系统,而且还将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域系统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人地地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地理学具有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的基本属性,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综合交叉学科。地理学不仅表现出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逻辑性、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和文化性,以及技术科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同时,还在消化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成果基础上,具有独特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技术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地理学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肩负着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历史重任[2]144。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以下简称“《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要求毕业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操作等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与数据,具有整理、归纳、综合分析相关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并能够进行定量研究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地理学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及协同攻关的能力和初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等[2]45。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上,《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议: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应了解地理学学科发展史,以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文地理学为人地关系思想为指导,掌握现代地理学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方法,学会运用“3S”技术分析,解决区域发展中地理学相关问题。主要课程包括: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概论、地图学、区域分析方法。具体到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表述为以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为专业基础,能有效运用现代地理学技术综合分析处理各地理要素,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讲授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相关知识。主要课程包括:普通地质学、植物地理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土壤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自然资源学原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实际上,《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建议可归为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和地理信息技术三大门类。从专业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上看,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地理信息技术,均针对“地球表层”,围绕“人地关系”,在“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上开展不同尺度的研究,充分呈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三大基本特性,致力于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培养,是构成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思维学科素养塑造中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为国育才、体现立德树人成效的高教地理科学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国家教育发展未来目标是要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实现教育强国[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高教课程改革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十四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和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落实到专业课程上,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分课堂”是众多高教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之一种,对于改变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教学效果不近人意的现状,对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已表现出了积极作用。然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专业有差异、课程有侧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无论是基本理念还是操作流程均要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程上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来评价、检验对分课堂教学效果,来修正、完善和创新对分课堂模式。换言之,对分课堂应切合学科、专业和课程需要,以体现学科属性、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为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确保对分课堂发挥其最佳功效。
地理专业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根本目的不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同时还要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塑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地理学科思维,能够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方法和工具,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地理专业课程对分课堂改革与实践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被激发出来了,还要看该教学模式是否更有利于地理学科素养、学科思维的塑造,更有利于培养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基于“十四五”高教高质量发展需求和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要求,结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地理学科特性、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地理专业课程中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在对分课堂基本理念上,应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遵循课堂教学规范,发掘地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和育人资源,善于学习和运用最新理论和方法,通过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和地理实践,以人地协调论、科学发展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在自然地理环境认知、人地关系问题探讨与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科学思辩、核心素养、综合能力基础上,体现地理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贡献专业才干的家国情怀。
第二,在对分课堂内容安排上,应紧紧围绕课程核心概念、重要知识、关键能力来安排。这些知识和能力不仅包括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学区域综合分析等相关能力,还应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以及文学、历史、政治等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方法和能力等。专业课程知识,在内容上要精简、高度概括和提炼浓缩,要紧跟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同时要善于利用“身边地理”“生活地理”等区域性、实践性材料、真实情境(问题)材料来拓展充实课程内容;要重视专业课程“教”与“学”的过程设计,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交流,通过课堂多元时空对分,强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运用灵活清晰的生成性、发展性方法,多方式多途径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实现由“术”到“道”、由“教”到“学”的彻底转变。
第三,在对分课堂基本流程上,在充分理解对分课堂PAD模式和各阶段要求及重点工作基础上,应紧扣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做到活学活用,达到效果。具体而言,可遵循“课堂讲授——内化吸收——隔堂讨论”的对分课堂PAD基本模式[4],考虑到地理专业课程实践性、区域性强的基本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教学条件,以“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结合区域(含区域内、区域间),增设实践检验环节,尝试“小组实践成果分享、教师总结——教师课程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含提问答疑、完成自主学习和课堂作业)——小组理论研讨——成果分享、教师总结——实践任务安排”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
第四,在对分课堂的效果评价上,应重视对分课堂过程性、生成性特点,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过程渗透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地理学专业课程考核与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达成度之间的匹配关联。鉴于地理学区域性、实践性强,应淡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单纯记忆性考核,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能力型、问题型内容,同时,需要改变一份“试卷”结课的惯例,建立起“个人作业+小组研讨+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或报告)+结课考试”等混合型考核方式,以彻底扭转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提高专业课程通过门槛,促成学生课程学习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5]。许多国外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上,“经济地理学”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6]和2018年《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济地理学”均被列为地理科学类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些相邻专业如财经、区域经济等也将“经济地理学”作为主要的必(选)修课程。“经济地理学”课程是韶关学院地理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为专业学位课程,2.5个学分、48学时,占地理科学专业学位课程总学分的2.4%。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其先修课程是“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地图学”等自然地理类课程、人文地理类课程,以及“计量地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其后续课程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教学论”等,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生学科思维、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以及韶关学院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产出导向,以地理思维、地理素养和家国情怀为课程目标,全面落实“一专业一对分课堂”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该课程自身独有的“三性”特点(区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课程教学的“四对分”(即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对分、理论与实践对分、线上与线下对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分)、“三学习”(即问题式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抓手,进一步改革“经济地理学”当前教与学状况,建立起基于“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和“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合作共进”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推动“经济地理学”的“课堂革命”,全面提升“经济地理学”课堂质量。
首先,“经济地理学”在对分课堂改革实践中,教师将每章内容梳理成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来完成,实践部分由小组研讨来完成,并将课堂授课与超星学习通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即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四个对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分课堂概念体系。其次,结合“经济地理学”区域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在对分课堂常规PAD模式下,开创了“5分钟小组实践成果分享——5分钟教师总结——20分钟教师课程讲授——10分钟学生内化吸收(含提问答疑、完成自主学习和课堂作业)——15分钟小组理论研讨—5分钟小组成果分享——5分钟教师总结——20分钟教师课程讲授——5分钟实践任务安排”的90分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2019级地理科学班为实践平台,运用和变革对分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指导、学法指导、课堂教学管理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可查阅、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对分课堂实践改革系列成果。第三,“经济地理学”紧扣高校课程对分课堂的“一中心”“三学习”和“四促进”目标,强化“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问题式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师生合作和师生共进,课程改变了“一张试卷”考核模式,构建起了由“基础知识40%+实践能力30%+学科素养20%+家国情怀10%”的多维度、生成性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师提问、作业安排与小组研讨,通过全班集体性实践、小组分散性实践与个人实践相结合,通过情境式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和时空思维训练,通过世界性、国家层面或者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时势的分析与讨论来生成课程考核成绩。
在理论上,提出高校地理课程对分课程改革与实践,应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和地理学科特征,在对分课堂基本理念上,应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体现地理人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才干的家国情怀;在对分课堂内容安排上,应紧紧围绕地理核心概念、重要知识、关键能力来安排,要精简提炼,要紧跟学科发展动态,体现时代性与前沿性,要善于利用真实情境(问题),重视互动交流,通过多元时空对分,运用生成性、发展性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实现由“术”到“道”、由“教”到“学”的彻底转变;在对分课堂基本流程上,可尝试“小组实践成果分享、教师总结——教师课程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含提问答疑、完成自主学习和课堂作业)——小组理论研讨——成果分享、教师总结——实践任务安排”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在对分课堂的效果评价上,应重视对分课堂过程性、生成性评价,充分考虑课程考核和地理核心素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达成度之间的匹配关联。
在实践上,“经济地理学”对分课堂以2019级地理科学班为实验平台,以地理思维、地理素养和家国情怀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经济地理学”区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性”特点,以课程教学的“四对分”(即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对分、理论与实践对分、线上与线下对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分)、“三学习”(即问题式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抓手,开创了“5分钟小组实践成果分享——5分钟教师总结——20分钟教师课程讲授——10分钟学生内化吸收(含提问答疑、完成自主学习和课堂作业)——15分钟小组理论研讨——5分钟小组成果分享——5分钟教师总结——20分钟教师课程讲授——5分钟实践任务安排”的90分钟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基于“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和“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合作共进”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以及由“基础知识40%+实践能力30%+学科素养20%+家国情怀10%”的多维度、生成性课程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