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红,林娟娟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指示语是“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1]。指示语具有指代和衔接等功能,恰当运用指示语,能提高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2]。话语的构建首先依靠语法规则,但随着句子复杂性的提高,语法规则已不足以维持话语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到段落或语篇层面上,主要是意义的连贯和关联作为话语建构的原则[3]55-56。因此,指示语对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比如,我国高中生就被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借助连接性词语、指示代词、词汇衔接等语言手段建立逻辑关系”[4]。回顾中外文献我们发现,目前有关高中生指示语运用的相关问题鲜有研究。本研究基于关联理论和语言顺应论,通过问卷调查测试,分析高中英语写作中指示语的使用问题及其对策,以期改进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查阅近20年来的国内外主要文献发现,目前指示语的研究主要有:指示语的功能研究、指示用法研究、使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指示语首先具有指代和回指功能。Orvig等认为,即使儿童也能用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对话中提到过的内容,表现出指称和回指功能[6]。同样,汉语指示语比如“这”或“那”,也具有回指功能。许余龙发现汉语指称词语的平均回指间隔距离较短[7]。指示语有语篇衔接功能,使语篇更具层次感和逻辑性,促进语篇的连贯性。比如,张莲认为时间指示语有利于小说的建构,提高小说的语篇逻辑性[8]。陈琳认为话语指示语具有连句成篇的作用[9]。此外,指示语还有身份构建功能、情感疏离或接近功能和文化功能等。Schepper发现地点指示here具有近指性,there具有远指性[10]。而Coka等则认为“这”比“那”更偏向远的事物[11]。正是由于指示语的多种功能和用法,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其使用特点的研究。其中,文秋芳发现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越善于隐蔽读者或作者标识,人称代词的使用量越少,比如美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人称代词使用量就比我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使用量少近3倍[12]。Petch-Tyson研究表明,使用话语指示语进行语篇连贯时,芬兰、荷兰和瑞典学生更喜欢用指示代词,而美国学生偏好指示名词短语[13]。此外,Hyland发现与英美国家的期刊论文相比,香港学生的学术论文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认为这种现象与集体主义文化 有关[14]。
相比之下,学习者指示语中的失误问题则有研究。有个别研究指出,学习者使用指示语时常有指代不明问题[15]。而在间接引语中,学习者使用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常发生错误[16]。我国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较少使用指示语、过度使用某一类指示语、指称关系不明确等问题[17]。目前对学习者指示语错误的关注不多,且其对象为成人或大学生,而对中学生书面语中存在的指示语问题则少有涉及。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发话人基于自己的认知语境和对受众认知语境的预测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出来。而受话人则根据发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认知语境),通过推理,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18]50-54。认知语境包括交际者在特定时刻意识到的或能够意识到的所有事实,它由三类信息构成: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18]86-90。可见,认知语境是内在化和系统化的语用知识,认知语境不足,不仅影响话语理解,也影响言语行为的顺利实施。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写作中的指示语是作者基于自己的认知语境和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而选择的一种明示刺激手段,能增强话语的关联性,减少读者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增强语境效果,提高写作质量。而能否正确使用指示语,取决于作者本身的认知语境和对读者认知语境的正确评估。若认知语境不足,就易造成指示语缺失或误用,也就无法为读者提供足够的认知语境,最终阻碍话语理解,影响写作质量。
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主要包含语言结构顺应、语境因素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凸显[3]75-173。语言结构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词汇、句法、语篇、语体、语码等各个层面作出选择;语境因素顺应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必须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顺应。语言语境指上下文,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语言信息通道、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物理世界的核心是时间和空间指示关系。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3]87-95。顺应的动态性指语言的顺应性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顺应的意识凸显指语言选择和顺应会呈现不同的意识程度。
根据语言顺应论,写作过程是作者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指示语的使用是作者为了让读者准确理解话语作出的顺应性选择的结果。通过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而选择运用指示语,能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获取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促进写作交际,提高写作质量。反之,则会造成指示语滥用、误用或漏用,给话语理解带来障碍,影响交际效果和写作质量。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高中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使用衔接、过渡的策略意识程度如何?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如何?
高中生写作中有哪些指示语问题?有何对策?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为某省某普通中学高一年级8个班的400名学生,其中男生194名,女生206名。随机选择其中两个班共96名学生为英语写作测试对象,男生47名,女生49名。
1. 调查问卷。为确保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选用System的英语写作策略调查问卷[19],目的在于调查普通中学高一全体新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衔接和过渡策略意识。问卷共发放400份,收回377份,去除无效问卷28份,共得有效问卷349份。
2. 写作测试。本研究任意选择参加问卷的其中两个班共96名学生进行了先后两次写作测试,为确保测试信度和效度,分别采用2017年和2018年全国高考英语卷I的书面表达题,严格按规定时间在课堂完成,共收回有效试卷192份。
3. 数据分析。根据问卷情况,统计学生写作中使用衔接、过渡的写作策略意识程度。根据写作测试结果,使用EXCEL软件分类统计学生写作的指示语总体使用频率,同时统计各类指示语的失误率,并基于语用视角将其失误问题分为关联缺失和顺应缺失两大类,最后结合例证分析学生产生指示语失误的原因。
从写作过程中使用句子的衔接和段落的过渡来看,能经常和总是思考句子或段落间关系而选择衔接或过渡词的学生分别仅有19.8%和17.7%,而在写作中很少或从不这样做的学生分别达50.1%和54.4%。从写作完成后的检查情况看,经常或总是检查并纠正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错误的学生分别仅有18.3%和16.6%,而很少或从不检查并纠正两种错误的学生分别达52.5%和55.9%。以上数据表明,高中生书面表达的衔接和过渡意识总体薄弱,因此加强指示语的相关语篇教学十分必要,见表1。
表1 学生英语写作衔接过渡策略使用情况问卷结果(%)
1. 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指示语数量分布。测试结果发现,指示语的使用数量共5052个,平均每篇作文26个,说明学生在测试中有一定的指示语运用能力。使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人称指示语、话语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人称指示语占61%,使用频率最高,仅人称指示语you的频率就高达50%,虽然在书面交流中需要常提及you,但如此高的比例显得有过度使用,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相吻合[20]。使用较多的还有话语指示语,占14.6%,其中and最多,该结果也与相关研究相似[21]。频率最低的是社交指示语,仅占7%,平均每人每篇作文不足2个,而社交指示语在书面交流中也必不可少,因此有使用频率偏低的问题,见表2。
表2 学生英语写作中指示语的数量分布
2. 英语写作中的指示语问题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五类指示语皆有错误发生,错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时间和地点指示语、社交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错误率最高,均占13.2%,主要是由于这两种指示语常包含介词,用法相对复杂,因为它们属单元介词,在英语中的复现率高、抽象程度也高[22]。其次是社交指示语,错误率为12%,这与学生缺乏社交,熟练程度低有关。而人称指示语是中学生最早习得的英语知识,接触多且反复使用,因此错误率最低,占4%。以上发现与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结果不同,大学生使用社交指示语的失误率较低[20],应该与他们参加社交活动较多有一定关系,见表3。
表3 学生英语写作中指示语的错误分布
从语用视觉看,以上指示语失误可归因为关联缺失和顺应缺失两个方面。顺应缺失包括语言结构顺应缺失、语言语境顺应缺失和交际语境顺应缺失[23]。统计发现,学生的指示语问题表现在关联缺失的占40.7%,主要原因是作者本身缺乏指示语相关知识,认知语境不足,无法保证话语足够的关联性。其次是语言结构顺应缺失和语言语境顺应缺失,分别占25.5%和24.6%,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薄弱所致。最后是交际语境顺应缺失,占9.2%,说明学生的交际语境意识有待加强。总体情况看,顺应缺失占多数。接着我们逐一进行分析,见表4。
表4 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指示语问题
第一,关联缺失。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必须基于自身的认知语境,并结合对受话人认知语境的预测发出话语,以明示其信息意图。认知语境包括词汇信息、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等。若自身的认知语境不足而发出话语,则无法为受众提供足够的关联,加大话语理解的认知努力,降低语境效果,甚至造成交际失败。研究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指示语知识,或对指示语知识一知半解,作为发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不足,造成关联缺失,具体表现为书面表达出现指示语的混淆、连用错误和冗余或遗漏等,具体分析如下:
A.指示语混淆问题。在所有指示语失误中,学生认知语境不足造成的混淆现象占67.9%,表现为人称指示语的混淆、时间指示语的介词混淆、介词短语混淆等。例如:
(1)You shouldn’t stick the chopstick into you rice.
(2)You’d better come here at Saturday.
(3)(正谈及唐朝历史)At the time,a lot of poets appeared.
例(1)混淆第二人称代词的宾格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you应改为your。例(2)则混淆了时间指示语中的介词,at应改为on。例(3)混淆了时间指示语at that time和at the time,此处正谈论唐朝历史,时间离作者的时代久远,应改为At that time,若用at the time则表示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指示语的混淆误用影响了话语的关联性,加大了读者认知难度,语境效果大打折扣。
B. 指示语连用错误和冗余或遗漏。学生使用指示语时,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易出现指示语连用错误。例如:
(4)Because the Yellow River is our mother river,so we choose it as our travel destination.
(5)The next,you should know some table manners in your friend’s home.
(6)Soon you will arrive your friend’s home.
(7)We decided to leave for airport in 8:00 on October 1th at my home.
例(4)Because...so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两者只能保留一个。此外,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限,冗余现象时有发生,例(5)的话语指示语The next,应删去The,改为Next。相反,有时也出现遗漏现象,例(6)中的地点指示语,移动动词arrive后面应补上at。指示语知识的缺乏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是,一个句子出现多种错误:如例(7),首先地点名词airport前遗漏了the,时间指示语表示时刻的介词in 8:00应改为at 8:00,表示日期的October 1th应改为October 1st,地点指示语at my home 应改为from my home。以上结果证实了学习者的时间指示语常发生误用的结论[16]。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指示语的混淆,还是连用、冗余或遗漏,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语境不足问题,因此英语教学应重视指示语学习环节,帮助学生辨析各类指示语的用法,厘清指示语在句子衔接中所承载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准确运用指示语,以提高语篇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第二,顺应缺失。其一,语言结构顺应缺失。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的各个层次的建构成分及其建构规则[3]116。然而,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选择指示语时常出现语言结构顺应缺失,导致指示语的结构错误或表述错误、指示语的遗漏现象等。例如:
(8)You should go to my house on next Saturday 8:00 p.m.
(9)Next class,you should come to my home on this Sunday.
(10)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 coming.
(11)Besides,it is believed that can’t hit the bowl on table.
例(8)的时间指示语有结构错误,顺应语言结构,应改为 at 8:00 p.m. next Saturday。例(9)的时间指示语on this Sunday出现表述错误,应改为On Sunday或this Sunday。例(10)中,to后面应该是介词宾语,因此you coming应该为your coming。而例(11)出现遗漏问题,that从句开头应补上人称指示语you,充当从句主语。此外,书信署名部分也常有指示语的遗漏现象,如遗漏“Yours”,或完全无署名。这些指示语错误表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未能顺应英语语言结构及其建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指示语基础知识刻不容缓。
其二,语言语境顺应缺失。语言的选择也必须顺应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即上下文,包括三方面:第一,语篇衔接,通过连词和指示手段等实现语篇语义相关;第二,跨语篇性,指语篇受其谈论的主题和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三,语序,指选择语言时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安排[3]104-108。研究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常忽略语言语境,造成指示语的逻辑错误、指代错误、缺失或滥用等。例如:
(12)You should tell your arriving time to your friend before you visit him. But you can bring some gifts to him.
(13)I write this email to tell my teaching plan of next Chinese class. So the next class is in next weekend.
(14)You can take some gifts for your friends,which make him surprise.
例(12)出现指示语的逻辑错误,根据上下文,发话人正在给受话人提出一系列建议,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顺应语言语境,but应改为and。例(13)前后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So属滥用,应删除。而例(14)主句提及your friends,因此从句中him有指代错误,顺应语言语境,应改为them。指示语的滥用和指代问题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7]。语言语境顺应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交际语境顺应缺失。除顺应语言语境外,成功交际的另一条件是:语言的选择顺应发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因素(心理世界),与交际场景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相适应(物理世界),且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社交世界)。本研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指示语失误有时与交际语境顺应缺失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地点指示语中的here和there、this和that等的用法错误或指代不明等。例如:
(15)(发话人和对方在谈如何去朋友家做客)You should go to this place on time.
(16)(前文正在谈朋友家)You must go here after 9:00 a.m. tomorrow.
例(15)中作者用this place指代前文的朋友家,然而,从空间概念来看,朋友家是离话语双方都较远的地方,因此顺应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this要改为that。例(16)中移动动词go表移动起点,here表示说话人身边的地点。发话人正在谈论朋友家,由于here具有近指性,there具有远指性[16],因此go here 应改为go there。本研究发现,学生的地点指示语错误中,here和there的错误频率最高,占55.4%。该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指代错误是学习者使用指示语的常见错误之一[15]。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指示语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认知语境不足,以及未能通过顺应语境选择指示语,在写作中忽视上下文的逻辑衔接关系,缺乏语境意识和读者意识。因此,建议教学中系统讲解英语指示语知识,重视语篇教学,夯实语言基础;课堂教学应重视创设交际场景,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同时加强语言的实际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某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问卷和测试,基于语用视角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指示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高中生的语篇连贯意识较为薄弱,过度使用人称指示语,过少使用社交指示语,对地点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则易出现混淆、冗余或遗漏、指代错误、结构错误或逻辑错误等问题。语用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指示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指示语的认知语境不足而造成关联缺失,以及写作中指示语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导致语言结构顺应缺失和语境顺应缺失。因此,教学中应加强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篇连贯意识;重视英语指示语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高语言的逻辑连贯性;应努力创设交际情景,培养学生语境意识和读者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检查纠错好习惯,提高书面语言的得体性和关联性。以上研究结果对促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指示语的运用能力有参考价值。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进一步探讨提高学生指示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