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伟
从民国梁启超提出“方志学”的概念开始,方志学作为传统中国学术的一部分一直延续至今,但是随着研究队伍、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的扩大与延伸,如今方志学理论已然同梁氏提出的方志学有所不同,因此每年对方志学成果的梳理显得十分重要。2019年学界关于方志学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或是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本文主要从知网、万方、读秀等期刊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本年度共发表方志学论文393篇,其中方志基础理论研究35篇,方志编纂工作64篇,方志管理事业研究42篇,方志史与方志学史32篇,志书研究与利用109篇,方志人物研究21篇,地方年鉴研究类90篇。从论文分布来看,2019年学界的关注点较2018年不同,主要从志书研究与利用以及地方年鉴研究两方面展开,论文作者构成也同2018年有区别,各省市区方志办工作人员的论文占比为60%,明显高于2018年占比,显示2019年各省市区方志办学术氛围改善、能力提高。为了方便论述,本文从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方志编纂工作、方志管理事业研究、方志史与方志学史、志书研究与利用、方志人物研究、地方年鉴研究七方面展开。
方志基础理论包含方志概念与特征、方志性质与功能、方志的类型、方志的改革与发展、学科体系与建设、方志学与其他学科等,结合2019年方志学界关于方志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文分为方志学科建设、史志关系、方志文化三大部分展开。
方志学学科的建设,关系到方志学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巴兆祥与李颖整理、分析2796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地方志》论文,用计量统计的方法,统计该期刊在1994—2018年间方志学知识的生产主体、方志学知识相关内容与体系构建,是方志学体系探究中少见的跨学科研究成果。①巴兆祥,李颖:《基于<中国地方志>计量统计的方志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1994—2008)》,《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5期。赵颖从学科地位的角度展开,认为方志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有特殊地位,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方志学体系,必须加快方志学科建设的步伐,加大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方志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加强方志学研究的创新精神。①赵颖:《浅谈方志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2期。张安东从方志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方志学学科性质、方志学科建设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认为方志学学科的建设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构建全面的、有特色的、实用性的方志学学科,以此促进方志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进而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②张安东:《新时代方志学科体系与模式建设之思考》,《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殷勇认为方志学应该经历同历史学一样的学术自觉:认识自己研究的本质、目的与价值,结合中国实际,构建学术共同体。③殷勇:《走向学术自觉——中国方志学建构的必由之路》,《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8期。潘捷军从史料学的视角来审视方志学,认为方志学的史料属性是方志学的基础,但是不是全部,应该用史料学与其他学科一起构建好方志学的学科体系。④潘捷军:《基于史料学视域的方志学学科建设》,《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2期。
一般旧方志的序言都会讲到“国有史,方有志”,足见史志之间的密切关系。孙晓东的《略论方志与专史的编纂》认为地方志专门讲地方的历史,跟专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丰富的资料是讲好专史的必要条件。⑤孙晓东:《略论方志与专史的编纂》,《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李莉从清代通志的序跋当中,认识到有人认为史志有别,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史志互补、互为表里。⑥李莉:《清代通志序跋中史志关系论述举隅》,《福建史志》2019年第1期。殷勇认为如今地方志与地方史的研究不断地趋同化,因此从之前的地方志、地方史双轨开展,成为地方志重新融入地方史的书写话语体系中的新途径。⑦殷勇:《地方志回归地方史可能性的探讨》,《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期。吴笛应用口述史与民间文献的跨学科方法收集地情资料,总结和反思推进地方志资料收集多元化的方法和路径。⑧吴笛:《见微知著:论口述史与民间文献在地方志书中的应用以<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选辑>为例》,《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3期。黄禹康探讨了史志在共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⑨黄禹康:《略论史志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2期。
文化的承继与更新,需要传播。赵亚星的《方志传播的创新实践——<中国影像方志>研究》,从新闻学的视角对《中国影像方志》的传播功用、内容特征、叙事策略展开论述,展示方志文化传播的新面向。⑩赵亚星:《方志传播的创新实践——<中国影像方志>研究》,郑州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朱克雄从国家大战略出发,认为地方志在“一带一路”沿线人民中实现了信史文化的作用。⑪朱克雄:《地方志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相通”中的信史文化作用》,《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3期。陈忠认为方志文化积极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重要作用。⑫陈忠:《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方志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对策研究》,《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方志文化如何走出去,对于方志术语的翻译则是重中之重:赵明明以上海市的第二轮志书为例,对地方志书英文目录常用术语翻译进行了简述。⑬赵明明:《地方志书英文目录常用术语翻译述评——以上海二轮市级专志为例》,《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汤文浩以《商丘地区志》(续卷)为例进行翻译实践。⑭汤文浩:《<商丘地区志>(续卷)(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宁波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方志编纂工作包括方志编纂目的、标准、指导思想、编写要求、方志体例体裁、编纂流程、各类方志编纂、诸篇编纂等等。结合2019年学界文章,主要从方志的编纂原则与方法、各类方志编纂、诸篇编纂三方面展开。
方志的编纂原则与方法是方志编纂工作的理论准备。苏毅对地方志编纂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认为要编纂出一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时代性和可读性,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精品佳志,必须坚持和遵从志书的编纂原则,明确志书的义理与体例,采取科学的资料搜集方法。①苏毅:《对地方志编纂若干问题的思考》,《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詹跃华认为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因此编纂地方志需要掌握秉笔直书、述而不作、纵横对比、详略得当、纵述史实、以事系人等六种方法。②詹跃华:《论志书记述的六种方法》,《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3期。杨仲年以《玛纳斯县志(1986—2010)》编纂为例,认为社会调查方法在修志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③杨仲年:《浅谈社会调查在修志中的重要作用——以<玛纳斯县志(1986—2010)〉编纂为例>》,《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韩章训的《修志规制综论》总结古今修志的经验,可概括出六个主要修志规则,即越境不书、越限不书、越级不书、常事不书或略书、通典不录、详今略古。④韩章训:《修志规制综论》,《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5期。
各类方志的编纂包括省市县志、区镇志、乡土志以及专志。胡巧利认为重修的《龙游县志》,体现传承创新的编纂思想。⑤胡巧利:《谈重修<龙游县志>的创新精神》,《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4期。胡运动则对编纂《钦州市志》的体会进行总结,认为盛世修志、以启未来。⑥胡运动:《盛世修志、以启未来——<钦州市志>的编纂体会》,《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6期。乡镇志的编修如今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部分。刘昌发认为编修乡镇志对守护乡村历史,传承乡村文明,建言资政,服务现实,教化育人,联络乡情,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⑦刘昌发:《乡镇志编纂的几点思考与探索》,《福建史志》2019年第5期。黄建安认为,民间自发状态下的村志编纂,成果难以预期,质量难有保证,难以适应“村落终结”时代的需要,应该做好规划,改变目前村志编纂中制度供给和管理规划力度不足的现状。⑧黄建安:《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2期。专志的编纂同样面临众多问题。伍美茹认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志》编纂需要注意史料翔实,语言精练,突出人民,这样才能突出地质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⑨伍美茹:《浅谈<中国地质博物馆志>编纂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4期。
诸篇记述同样是方志研究的热点。詹跃华以三轮人物志的撰写为例,从原则、方法进行展开论述。⑩詹跃华:《谈第三轮志书人物传撰写》,《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7期。周远德以《遵义市志》的篇目设计为例,认为一部志书,篇目的设置是关键。篇目是志书的纲,篇目设置得好,那么志书就成功了一半。⑪周远德:《浅谈<遵义市志>的篇目设计》,《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4期。梁滨久对市县(区)续志政治部类篇目设置展开分析,从中国共产党的篇目设置、人民代表大会的篇目设置、公检法的篇目设置,到群众团体的篇目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罗列,整理。⑫梁滨久:《市县(区)续志政治部类篇目设置的几个问题》,《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8期。黄婷对2008年以来,编纂重大事件志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志书的编纂,充分反映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能弘扬民族精神和提升社会凝聚力。⑬黄婷:《论重大事件志的编纂现状与意义》,《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2期。
方志管理事业的推进,对方志学整体的推动至关重要。2019年学界对方志管理事业的研究着墨较多,主要从方志管理工作、方志法治化建设、方志网络化建设、方志馆建设四方面展开,从理论管理落实到实践层面,再到方志载体建设。
方志管理工作包括编纂机构改革、修志队伍管理、管理经验交流等等。李秋洪从第三轮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入手,探讨地方志事业的走向。①李秋洪:《经验与启示:地方志事业的走向——兼谈第三轮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1期。周修宇认为修志人员的素质对于地方志的编修极为重要,首先需要政治素质硬、大局意识强;第二知识广泛、经验丰富;第三鉴识能力出众,敢于秉笔直书;第四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第五文字功底厚、善于学习;最后组织协调能力强。②周修宇:《试析修志人员素养的重要性》,《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7期。韩章训对宋元开始的修志人才思想以及修志责任进行梳理。③韩章训:《论修志责任和人才思想发展》,《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9期。张旭介绍了我国修志的行政合同内容及意义。④张旭:《浅谈我国修志行政合同》,《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6期。新中国成立后,已然编纂上万部地方志、专业志,但是对其出版研究则寥寥。朱丹丹介绍了1949年以来安徽省县志出版的状况。⑤朱丹丹:《1949年以来的安徽省县志出版状况研究》,安徽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从修订方志工作条例开始,方志人一直有个“史志立法”的梦想,因此方志法治化是方志管理事业的关键一环。冀祥德认为推动“中国之志”,方志法治化建设至为重要。⑥冀祥德:《以“中国之志”资治“中国之治”》,《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1期。林忠玉认为在依法治志导向和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地方志工作条例》已然不适应方志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志法》这样一部指导性史志法。⑦林忠玉:《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志法>立法的必要性》,《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2期。徐艳根据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同时为了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出史志立法的落实是国家立法思路上时代性、规律性、前瞻性的体现。⑧徐艳:《史志法立法研究初探》,《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2期。刘博则认为史志立法条件还不成熟,以新疆为例,认为还存在认识尚有不足、顶层设计尚待强化、常态化方志执法尚有待加强、事业管理有待完善等问题。⑨刘博:《推进新疆地方志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思考》,《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1期。罗志认为要推动立法,则应该在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进行。⑩罗志:《浅析“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如何依法推进地方志事业新跨越》,《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1期。
信息化、网络化是进入21世纪的世界发展新方向,二十年过去了,网络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仍旧任重道远。周维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地方志更应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更多渠道手段宣传、推广和利用地方志。○1李秋洪:《经验与启示:地方志事业的走向——兼谈第三轮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1期。赵莉莉认为大数据时代,地方志工作须与之相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将会是今后地方志工作的主流,即采用科学、快捷、高效的方式,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快捷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资源的功用,这是对修志工作者的新要求,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⑫赵莉莉:《浅析地方志资源数字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4期。赖少波以建瓯市为例,提出将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让潜在的资源宝藏变成活的信息资讯,发挥自身资料优势,走不断发展创新之路,从而把建瓯市地方志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①赖少波:《新时期地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实践——以建瓯市为例》,《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
方志馆作为收藏地方志、承载方志文化的地方,应该是讲好方志故事的一个圣地,因此方志馆的建置对于地方文化的继承不可或缺。姚文文从方志馆的公共文化功能入手,探求方志馆的公共文化属性,认为方志馆应该立足于公共文化推广的立场之上。②姚文文:《浅谈新型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0期。周文燕认为拓宽宣传渠道,扩大群众知晓度;加大资源开发,打造公共文化产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是让方志馆更好的服务公众的三大途径。③周文燕:《让方志馆更好地服务公众》,《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2期。杨杨、吴一峻以上海方志馆建设为例,指出虽然各区街道方志馆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仍旧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硬件设施不齐全、馆藏资源不丰富、人才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充分等问题。④杨杨,吴一峻:《上海市方志馆建设与发展研究》,《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王贞伟从村级方志馆建设的层面出发,认为村级方志馆的投入,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好的历史借鉴。⑤王贞伟:《村级方志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温宿县托乎拉乡河畔村方志馆建设为例》,《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3期。
要想了解方志学,对方志史以及方志学史则必须了解,2019年方志学界对方志史与方志学史有着深入的阐释,方志史分为历代方志史与区域方志史,但是由于地方学的兴起,历代方志史研究在2019年几乎没有,因此本文论述的方志史是区域方志史。
方志史的研究是推动方志学科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工作。徐鹏以顺治时期处州府四县的方志编修为例,阐析乱世修志背后纷繁复杂的修志群体与心态,并进一步讨论此时期县志编修对于地方秩序恢复的意义。⑥徐鹏:《顺治时期浙江县志编修与地方秩序——以处州府松阳、遂昌、龙泉、宣平四县为例》,《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4期。颜蕙茹梳理了明至民国的太平府旧方志,对旧志的源流、体例、价值进行探讨。⑦颜蕙茹:《安徽太平府旧志研究》,安徽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闫超则对清代东北修志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将清代修志分为三个时期。⑧闫超:《清代东北修志述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杨学东则从撰修、类型和特点三方面阐释清代西藏地方志,认为清代西藏方志通志少县志多、官修少而私撰多、军事色彩浓重、多为简志。⑨杨学东:《清代西藏地方志的撰修、类型及特点》,《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陈杰以民国杭县为例,认为民国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由传统方志向现代方志过渡的重要时期。民国杭县修志虽为县级修志个案,却也具代表性,反映了时代特点。⑩陈杰:《民国杭县修志始末》,《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4期。吴会蓉则从另一个角度,从民国西康省通志馆的成立为例子,梳理其修志情况。⑪吴会蓉:《西康省通志馆的成立及其修志活动述略》,《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3期。
方志学史的研究,对理清方志学的理论有着关键指导作用。潘捷军的《“志”存高远:新中国方志学术70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第一轮修志的实践与发展,新世纪以来第二轮修志的成就与创新三个阶段梳理新中国方志学的实践道路。⑫潘捷军:《“志”存高远:新中国方志学术70年》,《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5期。李连秀认为作为中国社会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文化,从1949年至2019年中国方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更得到创新发展。①李连秀:《70年来中国方志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史志学刊》2019年第4期。韩章训的《论方志学的转型升级》认为新中国方志学发展了70年,急需转型,其转型升级的任务就是实现从传统型向当代型、从单书型向系统型、从粗疏型向精密型的三个转化。②韩章训:《论方志学的转型升级》,《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3期。任淑莉总结了宋元以来浙江方志文献学的成就,其中对当时方志中的方言材料的专题研究令人印象深刻。③任淑莉:《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019年方志学界对志书研究与整理部分的讨论,主要从旧方志研究、新方志研究、方志整理、旧志价值与应用四方面展开。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述旧志8000多种,加上之后馆藏发现、海外影印回国的旧志,总数应该在10000种以上,因此旧方志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要。由于地方学的兴起,研究地方志的学位论文也在不断涌现,2019年关于旧志研究的硕士论文就有7篇,涉及省域包括河北、山东、福建、海南等。对于稀有珍本的研究也有:巴兆祥关注南宋《咸淳重修毗陵志》的流播史,结合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以方志传播学的方式考察《咸淳重修毗陵志》的流传情况。④巴兆祥:《<咸淳重修毗陵志>疏注考》,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明清史评论》第一辑,中华书局2019年。刘猛的《孤本光绪<重修含山县志>初探》,对光绪稿本的《重修含山县志》进行撰修实践的梳理。⑤刘猛:《孤本光绪<重修含山县志>初探》,《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1期。其余较为特殊的即对专志的探讨:张英聘《试述<南雍志>的文献价值》梳理了《南雍志》的文献史料价值,南雍即指南京国子监。⑥张英聘:《试述<南雍志>的文献价值》,《故宫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3期。陈浩东则对《大明一统志》中的重庆府的史料来源进行探源。⑦陈浩东:《试析<大明一统志>的史料来源——以重庆府部分为例》,《史志学刊》2019年第1期。关欣以《新安志》为例,对其注释的方法、特点以及史料价值进行分析,同样这也是方志批评的一种⑧关欣:《试论<新安志>中注释的方法、特点及史料价值》,《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4期。
如今方志事业正在转型期,同时两轮修志留存下来大量志书,需要整理研究,而现在学界对新方志的研究相对薄弱。李宗辑通过《邹平县霍坡村志》,对历史书写进行深刻的思考,认为历史会随着历史学家的解读而丰富,该村志已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材料,为历史书写提供广阔的空间。⑨李宗辑:《“书写”与“言情”:历史书写和在地情怀——读<邹平县霍坡村志>》,《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5期。王晖则对52部中国名镇名村志稿从志书冠名、编职署名、照片摄制、概述创新、体裁设置、艺文汇编、资料运用、图文版式、语言表述、后记文风十个方面点评与思考。⑩王晖:《52部中国名镇名村志稿点评与思考》,《史志学刊》2019年第1期。周远德以《修文县志》为例,认为其采用大编体设置,记述方式新颖得体,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设置了“县情数据”等创新性的记述方式,装帧设计美观大方,令人耳目一新。⑪周远德:《大胆创新精益求精——读<修文县志>有感》,《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3期。樊春楼则认为萧山区《凤凰村志》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修志理念,全方位展示新农村的历史画卷,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对重要事件进行升格处理,彰显了地方志敢说真话的勇气。⑫樊春楼:《深入剖析农村社会全面展现乡韵乡愁——学习杭州市萧山区<凤凰村志>心得》,《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5期。
方志整理主要集中于对旧志的整理。钱建中的《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对南北朝时期江苏的20余部古方志的朝代、书名、作者、佚名进行考订。①钱建中:《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上,《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4期;钱建中:《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下,《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5期。罗涵亓的《四川地方志保存现状调研分析》在四川省古籍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对现存四川地方志(旧志)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今后全省方志的整理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②罗涵亓:《四川地方志保存现状调研分析》,《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年第2期。葛小寒从史学史的角度,分析“未见旧志”“未有方志”的现象,认为方志序跋中的“未见旧志”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时人不知道有“旧志”的存在,而是他们因为考虑到撰修官员的政绩与地方势力的认同所作出的“修辞”。③葛小寒:《明代方志“未见旧志”考——以南直隶府县志为中心》,《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1期。方志辨误也是方志整理中的一大块。徐美珍对《赣州府志·书目》进行订正,主要利用现存的清代赣州府县志。④徐美珍:《同治<赣州府志·书目>校考十六则》,《图书馆杂志》2019年第2期。成庆炎对一轮编纂的《上虞县志》粮食数据进行补正。⑤成庆炎:《<上虞县志>中粮食数据的两处数据》,《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6期。
对于旧志的科学研究是对其历史、人文价值的深度挖掘。李建武对嘉靖《雄乘》史料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其有保存地方掌故、记载雄县状况、关注国计民生三大价值。⑥李建武:《嘉靖<雄乘>史料价值探析》,《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4期。金毓平的《秦淮区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应用》认为秦淮地区的地方志资源丰富,可以作为经济借鉴、旅游参考、民俗传承的载体。⑦金毓平:《秦淮区地方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应用》,《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1期。田亮以广东的修志实践为例,认为地方志的资源开发利用是地方志事业转型的重要面向,同时地方志事业的转型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度发展提供新的方向。⑧田亮:《试论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志转型升级的关系——以广东的实践探索为例》,《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2期。王方领对清代对先贤教化的书写、塑造、传播的路径进行简单的梳理。⑨王方领:《清代县志对先贤教化书写、塑造、传播的一般路径——以道光<颍上县志><宝丰县志><乐清县志>为例》,《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1期。韩依琳从地方志史料的价值应用的层面,分析了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⑩韩依琳:《地方志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洛阳地区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方志人物的研究,一般分为方志学家的研究以及修志人物的探讨,2019年学界对方志人物的研究也基于以上两点,时间跨度从宋代到新中国,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旧志编修经验总结以及对新方志发展的贡献。
系统地对方志进行研究,首推章学诚。张易和从传统的章戴之争入手,认为将章学诚归于修志历史派,戴震为修志地理派的致用结论有违于史实,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这场辩论,从当时学术大背景,历史大背景进行讨论,同时戴震的方志学思想同样值得肯定。○1钱建中:《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上,《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4期;钱建中:《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下,《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5期。梁启超提出“方志学”思想后,关于方志学的研究趋于火热,方志学者也越来越多。薛艳伟对傅振伦的方志序跋进行整理归类,分析96种序跋,认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傅振伦的方志思想。⑫薛艳伟:《傅振伦与方志序跋》,《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3期。任芮欣的《谢国桢与方志学》认为谢国桢虽然没有专门的方志学论著,但是其收藏有大量旧志,对地方志有自己的理解,其以志研史值得借鉴。①任芮欣:《谢国桢与方志学》,《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4期。扈晓冰总结了史念海对新方志学的贡献,认为其在方志的起源与发展、史志关系、方志的性质、新方志的编纂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②扈晓冰:《史念海对新方志学的贡献》,《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6期。王复兴则对董一博的新方志学贡献进行总结,相较于史念海,董一博深入修志一线,转变修志思维,参与构建地方志的理论体系等工作。③王复兴:《论董一博对新方志学建设的贡献》,《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3期。裴丽芳对来新夏的方志编纂思想进行探求,认为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关注新方志的编纂理论,推动新方志学的学科体系建设。④裴丽芳:《来新夏方志编纂实践简述》,《史志学刊》2019年第3期。
方志学的发展,除了方志学家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地方志编纂者的实践操作。陈时龙对孔尚任的方志编纂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认为孔对方志性质、方志编纂、方志体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⑤陈时龙:《孔尚任的方志编纂思想》,《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4期。沈永清的《李林松与<嘉庆上海县志>》认为邑人李林松编纂的志书体例编修继承万历上海县志,资料体现地域性,资料价值取向多元。⑥沈永清:《李林松与<嘉庆上海县志>》,《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2期。熊锐的《刘咸炘撰修四川方志的尝试与总体设想》中提出虽然刘咸炘没有地方志的问世,但是其《双流足征录》《蜀诵》等都体现了为家乡存史的思想,与地方志的地域性不谋而合。⑦熊锐:《刘咸炘撰修四川方志的尝试与总体设想》,《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1期。张凤英以康熙《宁化县志》为中心,认为该志由明朝遗民李世熊私修,虽在康熙年间应修一统志的响应,由私志转为官志,但是其中的遗民色彩依旧浓重。⑧张凤英:《明遗民李世熊与康熙<宁化县志>的编修》,《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3期。唐燮军分析了陈训正方志编纂思想的形成过程,认为其思想中西兼有,新旧杂陈。⑨唐燮军:《浅析陈训正方志编纂思想的形成——从民国<定海县志>到<鄞县通志>》,《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2期。
2019年学界对于年鉴的研究,集中于年鉴编纂、年鉴的功能与利用、年鉴管理以及中外年鉴交流四个方面,另外志鉴关系研究以及年鉴的概念与性质研究所涉及到的文章较少,因此本部分主要以前四方面展开。
年鉴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创新实践与思考,王玉才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借助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创新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⑩王玉才:《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4期。陈洪毅则从机构改革入手,探讨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抓住现代年鉴发展趋势。⑪陈洪毅:《机构改革与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探究》,《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4期。欧长生以《福建年鉴》为例,认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是年鉴编纂出版的重要途径。⑫欧长生:《年鉴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以<福建年鉴>为例》,《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1期。林荣国同样以福建地区的《晋江年鉴》为例,认为县级综合年鉴的创新,必须以理念为先导,质量为中心,机制为手段,建设队伍为保障,这样才能与时俱进。⑬林荣国:《浅谈创新驱动下的精品年鉴之路——以<晋江年鉴>为例》,《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年鉴编纂是从条目编纂开始,因此学界对年鉴条目的研究也十分重视:王钦双以《北京东城年鉴》的编纂为例,认为城市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的规范化是发挥好年鉴功能作用的基础。⑭王钦双:《关于城市区级综合年鉴条目编写规范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以<北京东城年鉴>编纂为例》,《史志学刊》2019年第4期。詹跃华的《论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的灵活性》认为年鉴编纂人员必须全面掌握条目的灵活性,并运用好条目反映年度客观事实,为进一步提升年鉴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①詹跃华:《论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的灵活性》,《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陈磊以《南通年鉴(2018)》为例,提出条目的编纂要有三个意识:一、增强精品意识,条目设置科学合理;二、增强质量意识,条目资料存真求实;三、增强规范意识,条目编写简洁准确。②陈磊:《浅议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纂规范化——以<南通年鉴(2018)为例>》,《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1期。张凯的《年鉴栏目与内容的调整和创新——以<广西年鉴>和<桂林年鉴>为例》抓住年鉴发展趋势,要体现时代特色、彰显地方优势。③张凯:《年鉴栏目与内容的调整和创新——以<广西年鉴>和<桂林年鉴>为例》,《广西地方志》2019年第6期。近年来,地方志中的图片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同样年鉴中的图片研究也在稳步推进:李鑫的《地方综合年鉴图片专辑创新研究》以《江苏年鉴(2018)》《上海年鉴(2018)》《湖南年鉴(2018)》《贵州年鉴(2018)》为样本,研究年鉴图片专辑在内容选取和版式设计两方面的创新进展。④李鑫:《地方综合年鉴图片专辑创新研究》,《史志学刊》2019年第6期。孙志红从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图的专辑的编排入手,认为卷首彩图专辑的设计与编排必须做好图照资料的征集、建库、彩图专辑的策划、设计和编辑等工作。⑤孙志红:《地方综合年鉴卷首彩图专辑的编排》,《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1期。朱崇飞对年鉴专题图片内涵定义、发展现状、策划挖掘、编排方式、来源拓展等方面做了初步探讨。⑥朱崇飞:《浅谈地方综合年鉴专题图片设置》,《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5期。最后,年鉴索引成为2019年年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德宝引出年鉴索引规范化的问题,认为年鉴的编纂规范已然比索引走得更远,因此规范年鉴索引成为今后开展年鉴编纂工作的重中之重。⑦刘德宝:《地方综合年鉴索引规范化思考》,《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3期。沈娜则以广东县市区的综合年鉴为例,认为年鉴索引存在标引深度偏低、主题词缺乏规范性、标目形式单一和参照系统不完善等问题。⑧沈娜:《浅析年鉴索引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广东省市、县(区)综合年鉴为例》,《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4期。
年鉴的功能与利用扩展一直是年鉴编纂者探索的方向。潘捷军认为应充分利用年鉴的功能,推动年鉴事业创新发展。⑨潘捷军:《充分发挥年鉴功能,推动年鉴事业创新发展》,《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3期。陈星界认为年鉴编纂应该彰显文化自信。⑩陈星界、黎美君:《年鉴编纂与运用中彰显文化自信》,《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2期。李光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析年鉴的时代内涵与重要作用,对新时代如何开发、利用年鉴进行深入探索。⑪李光普:《开发利用综合年鉴资源的新途径探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1期。俞富江的《努力增强县级年鉴的实用性》对年鉴实用性的含义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年鉴实用性的方法。⑫俞富江:《努力增强县级年鉴的实用性》,《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1期。雷卫群、陈晓婧收集28部省级综合年鉴,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并分成九项:保存资料、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研究人员提供材料、为修志积累材料、窗口作用、礼品书、为民族团结服务、育人。⑬雷卫群、陈晓婧:《试论省级综合年鉴的功能细化问题——28部省级综合年鉴功能分析》,《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4期。俞富江还对发挥年鉴资料工具书的功用进行探索,得出编纂出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多样性以及便捷性的年鉴是充分发挥其资料功用首要条件。⑭俞富江:《浅谈如何发挥年鉴资料性工具书的功能》,《新疆地方志》2019年第4期。
年鉴也需要讲究“包装”,因此年鉴的管理研究至关重要。俞富江认为年鉴是由政府主办的政府公报性连续出版物,属公开发行的资料性工具书,因此年鉴在出版过程中有很多标准需要遵循。①俞富江:《年鉴也要讲究点“包装”》,《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2期。吴朝庭思考如何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来做好年鉴编纂进度管理工作,以提高年鉴时效性。②吴朝庭:《基于关键路径法的年鉴编纂进度管理研究》,《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2期。陈祥榕则以《台江年鉴》为例,认为地方年鉴的编纂,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③陈祥榕:《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年鉴编纂实践——以<台江年鉴>为例》,《福建史志》2019年第3期。如今提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年鉴运用,因此“智慧年鉴”应运而生:谌倩的《关于智慧年鉴的思考和探索》认为地方综合年鉴在资料管理、存储、搜集、组织、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利用等方面普遍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建设智慧年鉴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④谌倩:《关于智慧年鉴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4期。余贤林的《地方综合年鉴构建大数据应用的设想》认为21世纪以来,信息的爆炸对年鉴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对年鉴大数据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⑤余贤林:《地方综合年鉴构建大数据应用的设想》,《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2期。两全目标是各地方志办时下正在进行的事情,周慧认为加强年鉴的管理、增强法制意识是实现县级年鉴全覆盖的重要手段。⑥周慧:《县级年鉴全覆盖的难点与对策》,《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2期。刘传仁认为推动依法治鉴,是保障年鉴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⑦刘传仁:《依法保障年鉴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2期。年鉴管理事业的开展,离不开对年鉴编纂人员的管理:詹跃华的《谈年鉴编纂人员的五种意识》认为在年鉴编纂中,编纂人员应该具备权威意识、选题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⑧詹跃华:《谈年鉴编纂人员的五种意识》,《黑龙江史志》2019年第1期。
无论是年鉴的理论研究还是编纂实践都需要借鉴各方优秀的经验和成果。杨永成的《15—19世纪英国年鉴的演变发展及其在世界的传播》介绍了15世纪开始到19世纪,英国年鉴从古代历书到早期年鉴再到现代年鉴的演变,同时随着英国在全世界的势力扩张,英国年鉴也在全世界扩张。英国年鉴400年的发展史为中国年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⑨杨永成:《15—19世纪英国年鉴的演变发展及其在世界的传播》,《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1期。裘晓燕则同样论述了英美年鉴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容,对中国年鉴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⑩裘晓燕:《英美年鉴内容及其演变述略》,《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2期。王韧洁对国外年鉴的特点进行论述,认为国外年鉴在体例构建、内容编纂、组织运营以及网络创建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年鉴的编纂有一定借鉴作用。⑪王韧洁:《国外年鉴特点述论》,《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4期。陈洪泉对照中日美三国年鉴,认为三国年鉴各有特点,同时中国年鉴应该吸收美日年鉴的一些优点,进行取长补短。⑫陈洪泉:《中美日年鉴对比与启示》,《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3期。张桓彬介绍了《国外年鉴选介》,认为中外年鉴的差异、不同体现在编纂体例、编纂组织、资料利用等多方面,应该多借鉴国外年鉴的成果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年鉴事业的转型。⑬张恒彬:《借鉴国外年鉴经验推动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史志学刊》2019年第5期。
方志学见刊论文较2018年少了100篇左右,但是文章总数仍然可观,文章内容也丰富多彩,研究视角依旧包罗万象。产生了一些研究的新领域,如年鉴研究当中的中外年鉴交流研究,方志术语的英译等之前较为少见的研究;二轮修志的收官,使得方志学宏观研究涌现,对方志事业新出路的研究也屡见不鲜;距离第一轮修志过去了半个世纪,新方志的整理、研究也提到正轨,为方志学的发展又添一研究领域;对旧方志的整理、分析、利用一直没有落下,这一块是高校学者的重镇;由史志、史鉴关系引出地方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地方志的资料性上,跨学科交叉联动、深入互动成为地方志学术新动态。
但是在地方志学术“饕餮盛宴”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首先研究趋向于碎片化、地方化、区域化、保守化,出色的宏观研究越来越少;再则研究深度不够,部分研究角度新颖,视野广阔,但是往往浅尝辄止,让人意犹未尽;最后随着方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2007年编著的《中国地方志论文论著索引1913—2007》的分类标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志事业急需转型升级。
方志事业的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用力,一是深化原先方志学研究的领域,二是不断新的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原先研究不再赘言,讲讲新领域的开拓:2020年第二轮修志收官,第三轮修志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还在规划当中,其中很多省市自治区将要实行“三全目标”,将地方史纳入其中,当然地方志资料的深度利用是编纂好地方史的重要基础,也是方志办有别于其他研究机构的优势所在,但是光是这一点还不够,应该将眼光放在方志外,将方志的面拓宽,一切有助于地方发展的人文、历史、文献皆可以纳入地方专志的行列,如各地文书,文书的整理已经过去很多年,文书资料汇编也出了很多,但是系统梳理文书,发现、利用、展示文书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可以将这些集中的地方文献做成志书样式的汇编集成,这样既对地方文献做了整理,又完成地方史的编纂,同时推动地方志事业,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