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霞
对于年鉴的概念界定,学界在具体陈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在宏观的认识上已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年鉴是系统汇辑某一年度某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内容丰富,逐年编纂,连续出版,是集数据、情报、资料为一体的多元信息载体,具有为大众服务的多种功能。①俞富江:《地方综合年鉴如何向官办民用转变》,《黑龙江史志》2020年第2期,第30页。吕鸿雁:《年鉴编纂的变革与守望——从年鉴与同类出版物的异同谈起》,《现代出版》,2018年第4期。
《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编纂年鉴和开发利用年鉴资源,为社会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综合考虑,年鉴最大的功能是“服务”,正如有学者指出:“年鉴只有‘有人用’,而且用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成为越来越被民众重视和使用的文化产品。”②俞富江:《地方综合年鉴如何向官办民用转变》,《黑龙江史志》2020年第2期,第30页。年鉴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年鉴“服务性”功能是否能够实现,提高质量就是增强年鉴的生命力。那么如何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呢?笔者认为,年鉴编纂在以《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指导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史学研究的模式,以史学评论的标准来衡量年鉴的质量,以此来促动年鉴质量的整体提升。
史学评论是一种内向性研究,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是对史学自身发展的认识。史学评论能够发现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帮助史家提高治史能力,可以规范历史著作的编纂,可以沟通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史学之间的联系。总而言之,史学评论是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鉴于史学评论对史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借助史学评论的标准来规范年鉴的编纂,以此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
史学评论的标准主要是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两个方面。学术标准,是考察史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社会标准,是考察史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评论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从学术标准和社会标准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依据史学评论标准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
学术标准是衡量史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内在尺度,其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真实性和科学性。史学研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揭示真相为任务,真实性、科学性是学术标准的第一要求。鉴于此,年鉴的编纂应当以真实性、科学性为第一标准。
真实性、科学性就是要求年鉴收录的内容是真实可信、准确无误的。年鉴是一种特殊文献形式,收录的内容要能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过程,既不能溢美,亦不可饰非,这样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只有保证收录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年鉴才能够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年鉴收录的应该是权威部门统计的并经过核查无误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年鉴内容的准确性,提高年鉴的质量,实现其资料性价值。
真实性、科学性是年鉴服务性功能实现的前提,而内容完备则更有助于发挥年鉴的服务功能。只有内容全面完备,年鉴才能为更多的人所需要。因为年鉴的特殊性,所以这个“全面”,并不是要求年鉴收录的内容面面俱到,而是重要的事、大事不漏收,具有特色的事情不漏收,反映时代特点的事情不漏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不漏收。年鉴资料收录范围的确定也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审慎。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提出了系统的概念。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两个以上的要素和因素所组成的、具有特殊结构和层次功能的复杂统一体。年鉴收录的大事、要事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的主体线索,应该具有系统性。也就是说,年鉴编纂时应注重所收内容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统一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年鉴收录的内容和结构安排要能够反映社会这个复杂统一体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形式表现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定的历史认识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恰当的体裁和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内容,还能给内容以更好的规范、剪裁和修饰,使其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和完善,实现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史书编纂形式上的种种要求,构成了学术标准的另一内容,即史学表现形式的优美性。以此为标准,年鉴的编纂也要注重优美性,讲究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
体例是指某一种文献在组织结构、表述形式上的统一做法,说的是文献本身的形式规则。年鉴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有其自身的体例要求。年鉴以时间为线索,分类收录相关的内容。文字表述通顺流畅是年鉴编纂的最基本的要求,年鉴的语言表述以明白清晰为原则,尽量不要使用古奥难懂的语言和文字,也不要使用非大众化的表述。阅读没有障碍,内容容易理解,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阅读年鉴、使用年鉴。年鉴条目的设置要清晰明确,标题设置要简明准确,同类标题不能完全相同,而要有所区别,既要反映同类事物的宏观内容和相关性,又要突出记述对象的不同特点和独立性。总之,标题要有鲜明性,不仅能够反映记述内容的特点,也能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强年鉴的阅读率和使用率。年鉴编纂还要注意其内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一方面是指年鉴收录的内容在结构设置上要符合逻辑,也就是说年鉴设置的条目的纲目归属和排列顺序不能随意,要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关事物之间的前后、因果、并列、隶属、轻重等逻辑关系。逻辑性的另一方面则是指语言表述上要逻辑严密,不能表述不清、前后矛盾、逻辑顺序混乱。体例结构恰当,条目清晰鲜明,论述合乎逻辑,结构匀称和谐,文字通顺流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年鉴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年鉴的整体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年鉴编纂在讲求形式优美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年鉴本身服务性功能的特点。服务性功能要求年鉴还要注重优化视觉效果,以优美的装帧设计和耳目一新的图片、图表设计,增加可读性、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阅读和使用,最大化地实现年鉴的服务性。
创新性是史学评论学术标准的又一个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和体现史学研究的价值和生命力。史学研究的创新性包括角度新、史料新、观点新、表达形式新等,年鉴可以在借鉴史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创新。
年鉴的编纂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单一的记述风格,切入点不变,没有新鲜感,无法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保证收录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尝试着换个角度记述可以增加年鉴的变化性,从而提升年鉴的吸引力。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年鉴收录的资料来源往往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政府或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为主要来源。在以这样的资料为主体的基础上,年鉴编纂也可以尝试借用其他途径获得、且经过验证的真实资料为参考,拓展资料的来源,增强人们对年鉴的认识度。由于年鉴只记录内容、却不加以评论的特点,长期以来年鉴基本上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收录相关内容,语言表述虽平实,却无法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了年鉴的影响力。平铺直叙之外,年鉴编纂还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表格、生动有趣的图片来展示相应内容。平铺直叙之中有跳跃性,平稳性之中又有活泼性。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年鉴、阅读年鉴、使用年鉴。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力,是年鉴能够为人所用、为人所需的坚实基础。
研究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要为现实的社会实践服务,为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指导,这既是历史学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历史学的根本目的和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理由。从这个目的和立足点出发,人们自然就会从社会实际效果对于史学研究及其成果进行评价,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是衡量史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外在尺度,有利于加强史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
根据年鉴本身的特点和史学研究社会标准的相关要求,年鉴的编纂应重视导向性、适用性、连续性、时代性、独特性、创新性等特点,以便扩大年鉴的影响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
年鉴是由政府部门组织人力进行编纂的,因而确立正确的导向性、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年鉴编纂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鉴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以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原则,还要注重收录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营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为现实服务是年鉴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最大体现。年鉴收录的资料能够适合读者的需要,才能为现实提供服务。适应读者的现实需要是年鉴编纂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年鉴应该收录哪些资料,不同类型的资料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多少,以什么方式呈现这些资料,都必须以读者的需要为依据。适用性是年鉴编纂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同人群需要什么类型的资料,每一种类型的资料以什么形式展现更能为人所接受,这些情况都需要提前进行调查,可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搜集相关信息,以便在编纂年鉴的时候加以参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年鉴对于不同人群的适用性。
既然年鉴是一种资料性文献,具有工具书的价值,因而其所收录的内容必须具有连续性,这样读者才能够对需要的资料有一个宏观、清晰的连贯认识。年鉴的连续性编纂需要事先做出良好的规划,包括收录的内容、结构安排、条目设计、表述形式、图表设计等方面,还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和编纂队伍保障。《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于年鉴编纂的经费保障和队伍保障已经提出了政策引导和宏观要求,对于这两方面的保障具有积极意义。连续性编纂才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年鉴的价值,使其成为受社会认可的文化产品。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年鉴的编纂也要考虑这一点,要注重收录内容的时代性特点。人们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也是非常关注的,所以年鉴的编纂要紧紧抓住这一点,要注重收录新事物、新情况,充分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反映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性特征。这样做既可以真实记录历史,也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年鉴,使用年鉴,认可年鉴。
中国地域辽阔,各行政区域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内容,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年鉴编纂既要注意收录统一性内容,反映全国各地共同发展的脉博和声音,也要重视收录地域性内容,展现不同地域发展变化的不同轨迹和特点,以此来丰富年鉴的内容,吸引更多的人重视年鉴,利用年鉴。
要想增强年鉴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年鉴的展现形式、传播形式和使用方式的创新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互联网+”是目前各行各业都在采用的新型模式,年鉴的展现和传播也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利用新型的多媒体制作技术,通过制作动画、视频等手段,将原本死板单调的文字、表格和图片转化为鲜活、灵动的内容,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人们对年鉴的阅读兴趣,增强人们对年鉴的利用。创建年鉴网站也是年鉴展现形式和传播形式的改革,而这种方式也进一步带动了人们使用年鉴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纸质年鉴的内容展现出来,并与纸质年鉴相辅相成,这样喜欢纸质文献的和喜欢电子文献的均可以利用。纸质年鉴和电子年鉴的结合既能适应传统阅读习惯,也可以适应新的阅读方式。年鉴网站上的数字化年鉴,既应具有全文阅读功能,让读者能够了解年鉴的全部内容和总体结构,也应具有全文检索功能,帮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提高读者搜集资料的效率和质量。数字化年鉴应免费开放,这样可以减少人们的阅读负担,激发人们对年鉴网站的使用热情。对于重要的内容或有特色的内容,年鉴网站还可以做出相应的解释和说明,让读者理解其内涵,以便进行取舍。通过电子年鉴的阅读和检索,人们使用年鉴更为便捷,对于年鉴的了解、认识和利用也会增加,年鉴的使用率和认可度也将随之而提高。在利用年鉴网站推广年鉴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其他数字化平台,比如建立专门的手机APP、利用微博官网、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把年鉴编纂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情、年鉴收录的资料的相关背景故事、有特色的人和事进行介绍,让人们从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年鉴的与众不同和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年鉴的了解,提升人们对年鉴的亲切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年鉴、使用年鉴。
以史学评论的社会标准来考量年鉴编纂,将传统方式和新型模式相结合,改革和创新年鉴的展现形式、传播形式和使用方式,以此促动年鉴社会认可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年鉴实现“服务性”社会价值。
史学评论是推动史学发展的促动力,学术标准和社会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史学评论标准。以学术标准为依据,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增强年鉴的学术影响力;以社会标准为导向,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扩大年鉴的社会影响力。前者是基础,为后者提供了坚实的支柱;后者是保障,为前者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以学术标准和社会标准为指导,可以提高年鉴编纂的整体质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年鉴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年鉴的社会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