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品格读本》撮要

2021-01-31 00:41熊月之
上海地方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品格上海

熊月之

梳理、研究、培育城市品格,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与制订城市规划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城市规划是关于城市空间布局、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愿景描述;城市品格的梳理、研究与培育,则是关于城市人文愿景的自觉追求。前者侧重于物质方面,后者集中于精神方面。

《上海城市品格读本》的写作,希望能够比较全面、系统、辩证地解读上海城市品格,植根历史、立足现实、激励未来,希望对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起一点积极作用。

一、写书缘起

首先,是现实的原因。

对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个地方应对水平的差异,很能凸显城市品格的不同。地方应对水平如何,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即领导指挥能力、医疗卫生系统防治能力和广大市民的配合情况。这三方面都与城市品格有关。上海至今为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整体情况较好,统筹推进防疫抗疫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17年以前应对SARS,上海处理得很好,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SARS疫情,上海最后总结出10条防治措施。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上海提出20条防治意见。如果将这20条防治意见与17年以前的10条防治措施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以贯之的内容,即依法防控、系统治理,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科技引领、精准施策。这些内容的背后,体现的都是科学、周密、细致的城市品格。

纵观1949年以来70年的历史会发现,每当国家遇到大事、难事、要紧事,都会想到上海,都要特别发挥上海的作用;上海也都能不负重托,完成使命。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建设,支援内地建设,制造万吨水压机、人造卫星,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开放,世博会、自贸区以及现在的国际进博会。

国家为什么会选中上海?上海为什么能够较好地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都是城市品格在发挥作用。

作为大型生命集合体,由于自然禀赋、历史传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很多人可能都曾有意无意地将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包括比较城市管理水平之类。笔者由于研究上海城市的历史,对上海的过去所知多一些,对上海的现实也会格外关心,对于上海发生的事情会比较深入地思考。

其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城市品格需要认真研究。

开放、创新、包容,作为上海城市品格的主要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2020年,上海发布《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全面部署。《意见》提出五个“人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第二,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第三,城市建设是为了人民。从城市研究角度看,《意见》凸显城市主体的人民性,在城市建设史上有重大意义,其发布是研究城市品格的重大契机。

再次,从个人知识积累来看,笔者有这方面研究的积极性。

笔者从事上海史研究超过四十年,主持过关于上海历史的很多研究项目。上海城市特点、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之类问题,长久萦绕脑际,反复思考。以前主笔《上海通史》总论以及承担城市精神研究课题时,涉猎一些,也断断续续写过一些相关文章,但终觉不够完整和系统。这次,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支持下,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的敦促下,总算有机会,完成了这本《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二、全书结构

除了序篇与结语,《上海城市品格读本》主要论述开放、创新、包容三大品格的内涵及其关联,呈现上海城市品格演变的历史阶段。

全书隐性逻辑有两条线:

其一是三段一体。从时间维度看,城市品格分为近代、计划经济时代与改革开放时代这三段,注意分析近代与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与改革开放时代、近代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联系与逻辑关系。改革开放这一段在时间上与近代是隔断的,但是从城市品格的酝酿、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看,却又是紧密关联的。这三段的城市品格呈现,都应置于上海近代以来近180年历史当中来考察,也只有从较长时段才能看清每一段的价值。

其二是三面一体。所谓三面,即国际层面、国家层面与人民层面。分析近代以来的上海城市品格,这三个层面至关重要。国际、全国是上海开放的两个扇面,人民则是城市主体所在。这三个层面一直密切相关。近代被动开放阶段,上海面向国际、全国的开放程度都很高,但因政出多头,不可能充分兼顾人民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在服务国家方面高度重视,但是在人民生活方面兼顾不够,留有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三大城市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才处理得当。正因为如此,“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品格演变史上才具有伟大意义。事实上,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开放、创新与包容的城市品格才能健康呈现。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开放、创新、包容为纬,力图从城市哲学的视角呈现城市品格的总相、分析城市品格的成因、理清各项城市品格之间的联系。

此外,本书是第一次自古至今完整地讨论上海城市品格,当代内容占了很大的部分。

三、若干观点

品格,原指人的品位、格调,后被移指文学、艺术的品性。南朝梁钟嵘撰《诗品》,品评两汉至梁代的诗人,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或论其艺术风格,或赞其风骨词采,或溯其渊源流变,自开诗歌审美一片天地。晚唐司空图作《二十四诗品》,对不同风格意境的唐诗做了相当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所分品位与格调,包括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等二十四种,开拓了诗歌审美的崭新纪元,影响深远。这些审美方式、标准、语汇,日后被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包括美术、书法、音乐、舞蹈、雕塑等,也被移用来描述城市品格。

所谓城市品格,是一种拟人说法,也是一种审美判断,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化(即人化自然,包括街道、建筑、广场、绿地、公园、雕塑、亭台楼阁、桥梁舟车等)、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观念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品位有雅俗之分,格调有高低之别,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都可变可塑。因此,任何对于城市品格的描述、提炼与研究,都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也都有引领城市未来的功能。

城市品格与前些年已有很多研究的城市精神相比,二者有重合之处,也有细微区别。品格,通常指人性中相对成熟、内蕴、恒定的德性部分;而精神则包罗更丰,既有内蕴部分,也有外显部分。一个三岁小孩,嬉笑怒骂、藏匿物品、任情肆意,人们不会将其上升到品格层面,因为他还未成熟,其行为并非恒定;但若是一个三十岁成年人,作如此行为,人们的评价就会大不一样。谦虚谨慎、温文尔雅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而朝气蓬勃、奋勇争先、踔厉风发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细细品味,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即之也温”属于品格范畴,是需要接触、体味才能发现的,而“听其言也厉”则是外显的神态。当然,品格与精神也有重叠与交叉,艰苦奋斗、坚贞不屈、见义勇为这类词汇所表达的就兼具品格与精神两种意象。

城市品格的论断和评论,总是综合性的,是人们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与心理感受的综合判断。《新周刊》杂志1998年曾评选《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挑选17座城市,对其形象、特征、品格、魅力进行点评,如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男性化的城市大连,最女性化的城市杭州,最精致的城市苏州,最古朴的城市西安等,这在中国城市美学史上有广泛影响。所论未见得都能被有关城市所认可,所归纳的关键词可以讨论的地方也不少,所选择的侧面也颇不一致,有的侧重于居民行为文化,有的着眼于历史文化,有的是行为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复合,但这些判断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情景交融型,都是对城市景观直觉与心理判断的统一,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理性直觉”。说北京最大气,其实是将城市空间大、建筑体量大、居民口气大,与首都气象综合在一起的;说苏州精致化、杭州女性化,也是将小桥流水与雅致情趣、山色空蒙与偏安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开放、创新、包容,上海城市三大品格中,开放是创新的背景,是创新的参照,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所谓开放,是指系统处于开敞状态,信息输入与输出通畅无碍。处于这种状态的系统,其内部才不会停滞、凝固,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开放,何来源头活水?

回溯上海城市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开放一直是上海最为鲜明也最为重要的品格。上海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开放是活力的源泉,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开放是包容的基础,开放是解读上海城市品格的基因。

开放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或者说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任何主动开放、积极开放,都有创新的成分或内涵。一个长久封闭的国度、区域或城市,一旦主动开放便往往与创新同义。所谓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这种实践的目的是增加利益总量。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与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或从无到有,即0到1的突破,质的变化;或由粗而精,即1到2、3、4,是量的变化。

创新涵盖众多领域。从宏观方面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物质文化领域,表现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文化领域,表现为制度创新,如联产承包制的建立;精神文化领域,表现为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创新,如广义相对论、量子纠缠理论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创新实现方式而言,有单体创新与组合创新或集群创新之分。某个数学难题的解决,以数学家一己之力也可能解决,但是卫星上天、深海钻探,只有依靠集群努力才能实现。就创新结果的社会影响而言,也有大小之别。

所谓包容,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系统整体与系统内涵关系的表述,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海是众多移民的城市;二是子系统相互关系的表述,包括个人或群体对其他个人或群体存在的承认与尊重,即《礼记·中庸》所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前者属整体与个体关系,后者属个体与个体关系。

包容有自发包容与自觉包容之别。承认他者存在的权利,各美其美,是自发包容;肯定他者存在的价值,美人之美,是自觉包容。自发包容是听其自然、无所觉解,自觉包容是对包容价值有所觉解,认识到主体之间、个体对于系统整体的正面价值。中国先贤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为不同事物的调和、融合、共处,才能生成繁盛的、新的事物,差别性、多样性、他性的存在是事物生长繁衍的前提,多样性的调和是生生不已的根本条件。其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发展。这是基于觉解基础上的包容。

开放、创新与包容,都是开敞、动态系统。开放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包容则不捐细流。包容既是对开放、创新过程的包容,对开放、创新结果的包容,还是对开放、创新主体的包容。邓小平同志一再鼓励上海大胆试、大胆闯,允许失败,就是对开放、创新进行包容的生动表述。

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与城市的关系,好比原野上一片树林既沐浴阳光雨露也经受霜雪侵凌,终究枝繁叶茂,是为开放;上采阳光,下吸水分,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是为创新;各种树木相互扶持,蔚为茂林,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但各尽其能,构成整体,与此同时,对于所栖之鸟,所鸣之蝉,所飞之蜜蜂,所悬之蜘蛛,皆来者不拒,各得其所,是为包容。

落实到社会层面,落实到具体国家、具体城市,任何开放都不是横无际涯,任何包容都不是囊括无遗。古人常以“海纳百川”与“壁立千仞”连用,上句说开放,下句说坚守。林则徐自书联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便是一例。近代上海亦是如此。当租界里发生歧视、排斥中国居民权利事件时,如法租界侵占四明公所,外滩公园禁止华人入内,中国居民都义愤填膺,强烈抗争。日本帝国主义两次发动侵略上海的战争,上海人民都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开放、创新、包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若要比较其间的轻重,则开放为首。三者关系恰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开放是斜边,最长,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之和。对于上海来说,没有开放,则创新、包容都将失去依托。

四、要点归纳

上海城市品格既有连续性,又有变异性、阶段性。总括而言,笔者将上海城市品格归纳为三纲九目。三纲即开放、创新、包容,这是三大主干。系于这三大主干下面的具体内容有九点,即系于开放的通畅无碍、多元竞争、自治法治;系于创新的崇尚科学、向善尚美、精进无疆;系于包容的尊重差异、守望相助、美人之美。九目之间也多有牵连,比如法治不光保护竞争,也是实现包容的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创新可以归纳为十大要点,即:1+1+6+2+X。

第一个1是指关于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的创新,或者说是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第二个1是指浦东开发开放,这也是关于上海城市发展定位的创新,是关系上海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考。就系统覆盖的物理空间而言,浦东是上海的一部分,但是就发展战略意义而言,这一创新又超出了第一个1。因为浦东新区实行的一些政策,比如自由贸易区的一些政策,是浦西所不具备的。

6是指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这是城市功能创新。

2是指土地批租与证券交易所,这是两大具有杠杆性、全局性的制度创新。

X是指其他各种创新,包括各种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诸如举行“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各种国际节展,也包括各种科学技术创新,诸如难计其数的发明专利。技术创新说到底也是知识创新。因为所谓技术,就是制造产品的系统知识。

以上所述上海创新,分为三类,两个1属于发展思路创新,这是最高层次的创新;6是城市功能创新,2是宏观制度创新,X是其他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

猜你喜欢
品格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