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大朗镇第一小学 郭文冠
我校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余足球社团的训练,让孩子们迷上足球这项运动,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爱好。
足球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运动,受到无数球迷的热爱与追捧,是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之一。足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培养爱好、增强自信的平台。足球这项运动技能既能帮助孩子们强身健体,又能展示个人风采。当孩子得到眼前同学的肯定时,这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将成为孩子们持久进行足球课余训练并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强化剂,达到良性循环的训练效果。作为一名普通的足球教师,我们不要求他们在未来一定能成为世界球星,但我们希望他们是校园足球运动的佼佼者。
训练中出现恐惧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怕出洋相”也是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在训练中产生抵触情绪的一种心理。有的孩子处于训练的起步阶段,尚未打好扎实的足球基础。在需要一个一个同学接力完成训练任务时,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出现动作失误的情况。有的时候,后边尚在排队的孩子就会喝倒彩。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给予制止,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基础较弱的同学完成训练任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训练目的。孩子们对训练的负面心理还有“担心影响文化课学习”,“多次练习不成功产生沮丧情绪”等,教师需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开导,为达到高质量的训练提供保障。
组织足球竞赛活动是提高足球实战性经验的重要手段,如颠球比多游戏、踢远游戏、带球绕桩游戏等。引入相应的分组颠球比赛,看谁颠得最多,并设定合理的奖惩机制,采用“学、练、赛”的教学模式,这样更会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当孩子们完成对足球训练的乐趣体验后,学生就会产生“不满足”的心理,更加渴望掌握更高层次的技术动作、战术思想。教师以精简的语言,抓住扼要,对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学生做出精准的动作示范,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的训练目的。比赛是检验技术动作训练情况、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战术训练最可靠的方法。当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到了一定程度,分组对抗赛的游戏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机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中级需要,一旦学生这种对展现自己、实现自我的欲望在比赛中得到满足,学生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足球的训练当中。
当一些动作的练习达到一定时长之后,有些学生会产生乏味的情绪,甚至原本就不喜欢对固定动作的反复训练。如果教师对训练内容进行编排,加入游戏、娱乐、趣味的元素,定期考查,在适度的考核压力下,这些训练内容就能够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以此,学生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训练,自觉完成训练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体验动作、掌握动作,感受熟练运用所学动作后体会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譬如带球绕杆后射门等规定性动作,重复多次会无味,但凭借考核的方式,学生为拿到好成绩,心态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以前“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想学”,时间一长,球性更熟练,运球技术提高了,射门更准、更有把握了,并在游戏比赛中体验到了甜头,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