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

2021-01-30 17:05化州市第一中学李惊川
师道(教研)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树人品德

文/化州市第一中学 李惊川

立德树人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使“立德树人”避免说教化、僵硬化;而语文课堂教学加入了“立德树人”的元素,可使语文课堂避免,走向纯知识教学的极端。因此,新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找准“立德树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点,将两者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一定的操作系统与评价体系,形成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拓展性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点上,要注重做到“学思践悟”四位一体。

学要向深。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长河里,在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的历史中,诞生了一篇篇让人无限感慨的优秀名篇。这些优秀的著作内含的不仅是文字的优美,更多的是作者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局、对家庭、对人的感与爱,所有优秀的品德皆囊括于其中。比如《离骚》,反映的就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怀和责任担当,讲的是爱国之大德;又比如《荷塘月色》,既寄托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自身的政治向往,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这些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学与优秀品德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字,更多的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文字去体会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去感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作者的特别情怀,在情怀陶冶过程中实现品德的提升。

思要向广。 教师引导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的语文教学终究只是知识的叠加,不会产生“树人”的效果,只有学生把文学作品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才会实现个人的成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转被动为主动,积极去探求人生品德的升华。比如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更多地搜索和了解蔡元培发表这篇演说时中国的背景,中国教育的背景,然后,通过课堂小故事的形式,让同学实现资料的分享。当大家都了解了文章的背景之后,提出:如果你是那个时期的大学生,你会追求什么?如果你是那个时期的大学校长,你又会怎样去把握中国教育的走向?等等,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来思考现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想与思维。

践要向实。 古人说的“文以载道”“文以教化”,以及我们要做到的“立德树人”,归根到底,都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品德品行以及实践中体现教育的具体体现。以高中语文中的《师说》为例,这篇文章如果仅仅是学文言文,学道理,从根本上就已经浪费了作品的实际意义。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把学生与老师的角色进行互换,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去探讨四个问题:“谁是老师”“何以为师”“谁是学生”“如何为生”,引导学生把“师”与“生”的关系进行深度的探索,最终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要追求什么,怎样去追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树立从师学道的正确人生导向,更加坚定地使学生从学立德。

悟要向得。 在培养中学生优秀品德的过程中,我积极地倾向于具有独特优势的语文学科,主要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学生更容易收获这种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也就是从“德”到“得”的演化,这个“得”就是学生的实际感悟。这个感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现就在学生的作文写作。比如在学生练习2020 年新高考一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题材中,我在批改学生的习作中就注重看学生是不是把自己摆进去,是不是把思想写进去,是不是把主旋律融进去;在评讲作文的时候,我着重找到那些真情实感、思想向上、积极思考的文章和同学分享,对与此相悖的则进行课下引导。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内心真实展现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就在作文之中,必须牢牢把握作文这个立德树人的感悟,才能积极引导学生有所得。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树人品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