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生气志是良图
——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的主题内涵

2021-01-30 15:14吴思雨陈艳南
视听 2021年8期
关键词:塞罕坝家国造林

吴思雨 陈艳南

2018年8月,出自河北地域的英模题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并因高质量的艺术制作水准而备受欢迎,作品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感染了无数观众。该剧以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围场第一代造林人为原型,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冯程与承德围场林业局的职工们组成拓荒小分队,和前来支援植树造林的八位大学生互帮互助、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荒漠变绿洲美好愿景的感人故事。电视艺术是向社会大众进行道德培育和价值传输的传播媒介,这部电视剧作为当代影视文艺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作品,真正做到了将作品的精神内核赋予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并实现了广泛传播。

一、心怀赤忱忠于信仰的家国情怀

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的影像叙事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前面的剧集经常出现实景拍摄的坝上荒漠和黄沙漫天的地域风貌。那时还没有一颗树苗能存活的塞罕坝林场,是让俄国专家大呼没有希望的苍凉荒原,是气候极其恶劣严峻的穷山恶水,没有人能预知究竟能否由人力创造出绿色的生命奇迹。在最后几集中,塞罕坝这片千里荒漠变身为无垠绿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也终于得以防风固沙、保卫京津。这一伟大的成果源于初代造林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家国满腔热血的报效之情。在20世纪60年代,塞罕坝围场林业局的拓荒队伍主力多是曾经为家乡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战疆场的老革命们。他们怀揣对祖国的忠实信仰与对家园的诚挚之心,在接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定林业部牵头造林蓄水源的命令后,坚定地把汗水播撒在这片沙土地上。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冯程曾无数次念诵的这句诗,出自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青年演员刘智扬真切地演绎出冯程对这片故土发自内心的赤诚与热爱。一人独自上坝植树三年,即使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即使林业局于局长多次劝说,也坚决不下坝,独自坚守着自己“种不活树永不下坝”的誓言。“塞罕坝”蒙语全称是“赛堪达巴罕色钦”,意为“美丽的山岭水源之地”。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冯程曾经暗暗发誓,一定要将他梦想中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愿景变为现实。为了种活树苗,他想尽了一切办法,专业不对口就从书本中学习种植知识,甚至从一个俊俏青年渐渐“沦落”成被大学生们戏称为“野人”的髯须汉子。坝上的条件再苦再难、大学生们的冷嘲热讽都没有让他放弃希望。最终,他用终身奋斗,换得画中那梅花鹿回来,换得会唱歌的小鸟回来,换得心中美丽的绿色故土回来。只有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决心,才能成就这样一番伟大事业。

另外,剧组在演职人员选取上十分用心,由在承德本地成长的人员来创作,重现承德本土的历史故事,实现了电视剧内虚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家国情感的高度重合。结合实地实景拍摄的承德坝上风光影像,让这段艰苦卓越的英模奋斗历程穿越时光与观众相遇。《最美的青春》以河北地域文化和河北故事作为主要描绘对象,以河北本土电视剧创作机构和人员为主创力量,是体现冀北精神的文化作品,也是河北影视剧中的优秀典范。

二、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民族风骨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无数次地展现出勇于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气节,这样的优良品格在《最美的青春》的角色设定中得到了完美展现。塞罕坝在我国古代曾是一处水草丰美、枝繁叶茂、兽鸟繁多的天然名苑,绿波千里绵延不绝。后因清王朝冗吏腐败、财政凋敝开围放垦,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了解放初期,那片在本剧开头就借冯程之口为观众描绘的“千里松林”早已荡然无存,而是呈现出"平沙莽莽黄入天"的荒凉景象。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在这期间,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资源匮乏,偏远闭塞。“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坝上还有来自野生食肉动物的生命威胁。在这样人人避之不及、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却有一批胸怀理想、满腔热血的优秀知识青年自告奋勇,自愿组成拓荒造林先遣队,前往围场县北部生存劳作。作为前途无量的大学生,以覃雪梅为首的几位年轻人放弃了更好的工作单位与生活条件,恪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人生信条,刚刚大学毕业就自请上坝,为植树造林事业贡献力量。剧中朝气蓬勃的高二女学生张曼玲,和另外五位好姐妹放弃了大学梦,一同申请来到这片条件异常艰苦的荒漠,挥洒青春的汗水与激情,缔造了“六女上坝”的模范先锋事迹。原型人物陈彦娴在采访中说:“那时我们吃的都是含有麦芒的黑莜面、土豆、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水,有时粮食供应不上,就煮莜麦粒就盐水充饥……虽然经历了很多艰苦和磨难,但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如果再给我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们还会选择塞罕坝。”张曼玲、覃雪梅等造林巾帼,面对日日夜夜“衣带泥、面脱皮”的艰苦劳作,从未心怀怨怼,反而积极进取、不辞辛劳。这样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是那一代有文化、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的价值准则,是被世代颂扬传播的可贵精神宝藏。

细数剧中感人的奉献场景,有覃雪梅恪守着造林人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原则,多次拒绝了男友的求婚,表示应当“先治坡后治窝”;有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功勋树”被村民打伤、为施救遇险的同事独自与野狼搏斗被咬成重伤的冯程;有独自收集食堂的残羹剩饭想带回家乡当饥荒储备粮,却在大雪封山期间取出与众人分享的魏师傅;有七十高龄仍坚守岗位不愿退休,在极寒天气坚持为先遣队送粮食而壮烈牺牲的老刘头。这些有血有肉、可爱可敬的角色一个个都在诠释着这个时代慷慨激昂、无私奉献的不凡风貌,传承着伏冰卧雪、舍己为人的卓越风骨。

三、自我革命不断成长的如磐初心

《最美的青春》将深刻隽永的主题精神内涵与主旨传达融入了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就像习总书记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从初上塞罕坝,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到最后一集的故地重游,构筑绿色家园的愿景都牢牢扎根在冯程的心底,从未改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即使在没有正式提出的那个年代,也深深印刻在初代造林人的脑中,融入骨血。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前提是不断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行自我革命。

在大学生上坝初期,冯程过于依赖自己从前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大学生的上坝动机与坚守毅力提出质疑,并且十分不服林业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大学生覃雪梅对他悉心培育出的苗圃树苗优劣的技术判断。但他不信服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后,冯程也没有一叶障目、故步自封,而是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主动向雪梅同志诚恳道歉,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与技不如人,还虚心学习大学生的育苗理论,并与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终于培育出了60%成活率的活树苗。也正是因为冯程与覃雪梅时刻恪守着育苗植树的初心,才带领一批又一批的造林人实现了将秃山荒岭脱胎换骨变绿洲的生态文明奇迹。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初建时期,因技术员覃雪梅被上级领导临时抽调回到苗圃育苗,没有参加造林生产现场的植苗机技术指导,导致技术场长李中在代替她工作时因高血压摔倒受伤,于正来场长不知其中缘由便严厉批评了覃雪梅。但在了解到个中缘由之后,于场长不仅没有摆出属于上位者权力威严的架子,甚至还在晨会上当众向覃雪梅同志郑重道歉,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于场长人如其名,胸怀若海、正气凛然,为人质朴真诚,不滥用权力,因心怀家国梦想而下基层,不仅对手下的员工尽心监督教导,更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位知变通、讲情理的好领导。正如冯程发自内心的感慨:“塞罕坝林场有这样开明的好领导,一定能搞好。”副局长曲和虽然有些教条主义,为人较为严肃刻板,多次当众训斥冯程,但他的本性正直,会顾大局而舍弃个人情绪,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班子在,被无数国际专家、学者否定过的塞罕坝荒原才能像现在这样,实现旱地成林、生态复苏的绿色生命奇迹。

四、结语

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在河北电视剧创作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在业界和学界口碑颇高①。河北英模题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真挚地书写了几代人为塞罕坝植树造林事业奉献青春的动人篇章,以传神的影像、鲜活的人物、真切的情感打动观众,传达了爱国爱家、质朴勤劳、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等美好的主题思想,指引了这个时代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它是一曲在悠悠岁月中平凡而伟大的时代赞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扎根于土壤的实际表达。

注释:

①王晓旭,田建恩.新时代河北电视剧的创作与发展[J].戏剧之家,2021(11):142-143+146.

猜你喜欢
塞罕坝家国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塞罕坝之歌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