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纵览浩如烟海的人类思想史,理想观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理想观认为,“历史是不自觉的,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理想观”绝不仅仅是哲学思考,它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向往、人生追求和行动指引,是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群体的精神灯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青年的理想观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庾虎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理想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逐步发生了转型,包括从单一政治理想支配转变为多元理想复合发展,从推崇远大理想转变为更务实的个人理想,从被动接受理想设定转变为主动制定自我理想,从以实现理想为目的转变为将理想作为信念等。文章指出,面对中国青年理想的转型问题,必须对此进行引导。无论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的“中国梦”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还是在2020年央视网络春晚引发集体关注的老年合唱团版《少年》,都让我们注意到“理想”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纪录片作为历史和现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极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其中,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展现历史变迁、文化变迁,具有记录历史和反映现实作用的人文纪录片,成为传递新一代年轻人“理想观”的最佳选择。
2020年9月3日,系列纪录片《理想答案仅供参考》在CCTV-9首播,随后在央视频、B站等平台上线。据中视实业集团实时统计,截至2020年9月5日18点,节目播出短短两天后,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38亿次,前两集在微博、央视频App、哔哩哔哩(B站)、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的全网观看人次达1459万,话题#手工耿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没用的人#登上微博热搜,收获1亿阅读、1万讨论,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阅读量达10万+。
2021年3月10日,系列纪录片《小小少年》在B站独家播出。据哔哩哔哩纪录片制作中心实时统计,截至2021年5月16日18点,微博#小小少年#话题收获7704万阅读、6.1万讨论;#在猪肉店起舞的9岁芭蕾女孩#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收获2.4亿阅读、3.4万讨论。B站收获874.6万播放、4.9万弹幕、8.2万追剧。
综合以上冰山一角的数据,可见两部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叫好又叫座。两部纪录片以不同表现主体、切入视角、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传递着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理想观”。
一份主流媒体给出的“理想参考答案”,将大众带入“理想”的话题。一个高度聚集年轻世代的平台记录的“少年梦”,让大众再次聚焦理想,持续引发热议。本文探寻这两部人文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理想观”有效传播的成功因素。
从传播主体来看,两部纪录片都选择人物作为创作和传播主体。相较于其他影像形式和传播方式,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魅力。原生态真实记录的人文纪录片结合具有故事性和话题性的人物,足以激发大众对“真相”的求知心理。
《理想答案仅供参考》传播主体的网络传播属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选择。以网络红人“手工耿”为例,人物本身是现象级网红,具备高人气和网络传播力。二是平台和人物的组合自带话题属性。“CCTV官媒+草根网红+纪录片”的组合进一步放大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小少年》的传播主体是素人,传播重点聚焦在人物故事性和话题性上。以纪录片的真实性为基础,以“在猪肉店起舞的9岁芭蕾女孩”为话题,加上天赋异禀的山村小女孩在猪肉铺翩翩起舞的视频,使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倍增。由此引发的关于梦想、教育、女孩等热门话题讨论,成功将纪录片带入大众视野的同时,传递了纪录片的核心——记录当代少年的梦想故事。
两部纪录片都选择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来构建整部影片。看似巧合的选择背后,是纪录片视听表达中“网感”与“亲近感”的集合。
首先,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短视频、直播、Vlog都是如此。其次,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接地气的同时兼具共情力。每位观众都能将自己带入故事中,故事里的“他”可能就是观众,或是观众身边的他。最后,口语化的叙述既捕捉了语言的细节,又赋予了故事生活的气息,还直观展现了人物的特性。
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表情和语言形象。仿佛每一集纪录片,就是故事主人公在跟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观众正在成为主人公的朋友。这份亲近感,正是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带来的。
两部同样讲述理想故事的纪录片,在影像风格和叙述节奏上却完全不同。《理想答案仅供参考》以短小精悍的5分钟时长成片,本身就体现了创作者对网络传播快节奏、碎片化的考量。此外,该片的视听表达也极具网感。该片以纪实表达为内核,将散文诗式的影像语言运用在人物个性化呈现上,将人物与理想结合所带来的生命跃动和理想光芒,以艺术化的造型构图和快节奏的剪辑呈现给大众。在贴近网络受众快节奏、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阅片喜好的同时,兼顾了人物特性的呈现。例如在分集《舞者胡菁》中,导演以胡菁的舞蹈作品、舞蹈中的光影造型呈现人物的个性,在短短几个镜头中表达出舞蹈的美感和人物在蜕变中的坚持。
《小小少年》则选择了轻剪辑和慢叙事的风格,以更贴近原生态的纪实表达构成了整部影片。该片以孩子的视角深入、细腻地观察和表达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分集《哪一颗星星属于我》中,导演捕捉到小天才王烁然在热情、疯狂、欢乐的音乐世界以外,还有孩子特有的敏感。爸爸的一次歇斯底里让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但爸爸妈妈却记不清了。看似与影片主题无关的细节,既表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成长的“烦恼”,又为影片埋下了梦想路上总有挫折的伏笔。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将导演组对被拍摄对象生活的介入自然地放进了影片中。例如“虫痴”男孩殷然与导演小纸条的约定,在B站弹幕和评论中网友纷纷表示被这个小约定感动。创作者的自然融入,进一步拉近了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引起大众关注,毋庸置疑需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进行传播,而如何选择传播渠道和传播方法则尤为重要。
以《理想答案仅供参考》的预热传播为例,该片将传播渠道重点放在微博和微信上,传播方式选择官方主动发起网络寻人。该片集合了CCTV-9、央视新闻等媒体的官微,在全网发起“寻找王春华”的媒体活动。官方紧急寻人的形式,既做到了引发集体围观,又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观众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王春华是谁?王春华有什么故事?在成功引起网友关注和转发后,官方随即以极具网感的“短视频”形式进行自问自答。官微以文字表明:李大钊先生说的“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就是我们寻找的王春华。短视频中则展示了“王春华们”(各个时代的青年们)年轻、坚定、充满理想的故事。看似寻人的媒体事件,传递了纪录片的核心——记录当代青年的理想故事。
相较于传统电视纪录片主要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以年轻人为目标受众的纪录片则更偏向于融媒体立体交互式传播。
以《理想答案仅供参考》为例,该片将传统电视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相结合,相互借力实现了小制作引起大声量的传播效果。首先,总台制作和CCTV-9首播在很大程度上为该片的品质做了背书。此外,该片将传播重点聚焦在互联网平台上。该片将人气网红“手工耿”作为传播重点,发起微博话题#手工耿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没用的人#,又在CCTV-9官微和央视新闻官微等账号发起“官方紧急寻人”互动。最后,通过微博、微信、B站、央视频、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不断发酵,进一步放大权威媒体的传播优势,成功引起网友围观。
《小小少年》的传播中最具特色的是基于B站社群互动文化和弹幕文化所带来的口碑传播。由于该片在B站独播,相较于外部传播,站内传播更是重中之重。除常规首页海报推送以外,该片在站内发起了UP主视频“安利”。以郎朗、“刘老师说电影”“龙女之声”等知名UP主为代表,制作并发布推荐视频,进一步提高了影片在目标人群的传播声量。此外,基于B站社群互动文化产生的投币、点赞、转发、留言、分享、弹幕等互动内容,构建了另一道亮丽的“口碑风景线”。弹幕和评论中一边倒的好评以及对片中人物、内容、专业知识点的解读和普及,都成为该片的口碑传播利器。
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生命色彩赋予“理想”以魅力和多样性,众多的理想构成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理想观”。无论是《理想答案仅供参考》中的青年理想还是《小小少年》中的少年梦想,都使纪录片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独特的色彩,纪录片也使“理想观”得以传播。“理想观”早已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如何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变化的传播环境中实现“理想观”的有效传播则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