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丧葬治理改革路径探究

2021-01-30 10:36刘志辉李章琴
生产力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火葬农村文化

刘志辉,李章琴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的是解决农业农民农村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裕美好画卷,希望这幅美丽的图画早日变成现实。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笔者比较关心其中的治理有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治理有效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乡村治理有效需要高度关注[1]。

乡村治理中有一项无法避免的工作,那便是农村的丧葬治理,丧葬在农村的农民心中可谓是人生大事。每个人都会到达生命的终点,死亡并不可怕,人都是在向死而生。但是,死后如何安葬,怎样被安葬是民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农村社会注重人情世故,农民以农耕为本,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怀,“入土为安”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在农村土葬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国民众历史地将祖先选择为文化认知、精神归宿、凝聚族人、道德教化及精神激励的信仰核心。祖先信仰的载体主要是宗祠与祖墓,在重要的节日,祭奠祖先都是必须进行的仪式,在中国,坟墓的意义重大,并非是单纯埋葬尸骨之地,更是承载着中国民众的神圣诉求;对团结和凝聚族人、缅怀祖先以建立自信,以此进行自我认知、理解生之目的和死之归宿。

中国历来讲究百善孝为先,孝顺成为评判一个中国人的重要价值标准,“孝”文化在中国也十分推崇,中国民众对孝文化从内心认同,也在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究死者为大,虽然殡葬政策只是一项民政政策,但是却涉及每个家庭,涉及到每一个即将逝去之人,然而死亡却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所以殡葬政策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丧葬改革关系重大且需要审慎处之。在丧葬治理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以火葬代替土葬,甚至强制性地平坟、挖墓、焚尸,会给社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大众心理恐慌,以至于影响社会稳定,阻碍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建立。

要想治理有效,必须对农村丧葬仪礼有充分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其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化解矛盾,农村丧葬治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传统丧葬习俗现代丧葬新规由于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不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丧葬方式选择和丧葬仪礼是否可取两个方面。在丧葬的方式上,是推行火葬还是坚持土葬或者其他传统的丧葬方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火葬和土葬。在民间丧葬仪礼中,请“先生”打醮念经、披麻戴孝等,是文化糟粕还是文化传承。这些都是必须先要理清楚的问题。

当下农村丧葬治理应当以史为鉴,肯定民间信仰的正向价值,并充分利用丧葬与孝文化在稳定民心中的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该禁止的禁止,该淡化的淡化,该强调的要反复重申。在乡村以红白理事会为组织基础,形成长期有效的组织治理力量;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元对立要克服,在丧葬方式上要灵活处理,吸收传统丧礼文化合理内核和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还要进行现代转化,重新找回自我与文化的自信,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乡村丧葬治理,创建乡村文明丧葬新风貌。

二、丧葬治理中的问题

在丧葬治理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不同,传统和现代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家要推行火葬,而老百姓想要土葬;没有长期特定的组织力量进行落实和监督;移风易俗易说难行,同时出现了在丧葬过程中的娱乐化、奢侈等不良风气。这些问题都给当前国家丧葬治理带来了很多挑战,对此应该要客观看待民间丧葬仪礼,利用好民间丧葬习俗的传承和教化功能,推动当前农村丧葬治理的有效开展。

(一)在丧葬方式上的矛盾

在丧葬方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比如火葬、土葬、天葬、悬棺葬、水葬、风葬等等,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方还依然能看到天葬、水葬等,但是目前最主要的丧葬方式还是火葬和土葬。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社会农耕为本,与土地自然会产生依赖,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入土为安”。土葬是最普遍的丧葬方式,也是使用范围最广,流行时间也最长,汉族对于土葬的采用最为久远和坚定。火葬在我国的历史也非常久远,也曾为包括汉民族在内的许多民族所采用。

关于火葬和土葬,国家的价值判断是:土葬占用土地,仪式和礼仪繁琐,不经济实惠,火葬经济卫生,所以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然而就个人的价值判断而言,则更倾向于土葬,因为按中国人均七十几岁的平均寿命来算,现在过世的人大多是20 世纪40、50 年代的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农民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土地都有不可割舍的情怀,所以他们这一代人肯定更加愿意选择土葬,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对此问题重视,一纸令下,一些老人为了能土葬,赶在火葬实施日期之前,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让人悲哀,对此问题必须慎重。还有河南周口的“平坟事件”,半年就强制平坟二百万座;安庆县强力推行殡葬改革,全面实施火葬后,导致多名高龄老人自杀。一纸命令下,一夕坟就平,不光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关于丧葬方式土葬还是火葬。笔者想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土葬?为什么同样是在农村有些地方能土葬有些地方却不行?为什么同样是汉族有的地方可以土葬有的地方却不行?土葬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土地上流行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丧葬方式一定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摆设灵堂,披麻戴孝,守灵守墓,满足民众对于凝聚族人,还有就是解决现实问题:可以找到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帮忙安葬逝者,通过丧事人们也更能理解族人团结的重要性。那为什么同样是农村,同样是汉族,丧葬方式却不同呢?因为依据2012 年修订的《殡葬管理条例》,实行土葬还是火葬是由省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具体的条例又由县一级人民政府根据自己情况制定。虽然同样是在农村,但是所属省级地区不同,或者同一省级地区所属但是由于所属县级制定丧葬方式不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汉族由于所处地区和县级单位不同,丧葬方式相关规定也就不同。从政策规定层面来看,丧葬方式主要是地域决定的,在少数民族自治的地区,比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乡村地区,不论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土葬都被允许的。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情况,没有“一刀切”,这一点还是相当合理的。

在农村,土葬相对于火葬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民心,不可能说改马上就能改。其实对于土葬的必要性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丧葬方式之间的矛盾要全方位考虑,在治理过程中要权衡好各方面的利弊。

(二)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和组织

在农村丧葬治理的工作,在红白事的执事人员中,很多都是自发和临时组织起来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的处理红白事当中出现的歪风邪气。文明丧葬,移风易俗多停留于表面,丧事程序和仪礼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依据无法可依;村里乡规民约丧事规定写在宣传栏上犹如一纸空文,有法不依;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员进行专门的监督督导等等。还有农村很多现有的乡规民约制定都是应付工作,制定的时候没有积极争取村民意见,村民对村规民约认同度不高,执行起来自然会艰难。上无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下无村民自觉进行文明丧葬,丧葬治理当然没有成效。

(三)移风易俗易说难行,娱乐化风气需谨慎

农村社会,农耕为本,注重人情世故。生死大事尤为看重,首先,从观念上,本来应该传承厚养薄葬,简单节约等,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物质条件变好了,丧葬也有变得奢侈的趋势,大操大办,修建豪华墓地等等。薄葬变成厚葬,本来强调的厚养却被抛之脑后,甚至出现薄养厚葬的,身前的孝顺被忽视,逝者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死后却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娱乐化的风气越来越盛行,原来黑白色主题,现在变成了彩色。在丧葬过程中,有的主人家请歌舞队表演,演唱流行歌曲,跳各种艳舞等等,牌桌麻将桌也是必不可少,连夜打牌打麻将都很常见,连丧葬过程这么哀伤的场合,如此娱乐真是让人五味杂陈,哀婉叹息。

三、农村丧葬治理改革的对策

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元对立要克服,在丧葬方式上要灵活处理,吸收传统丧礼文化合理内核和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还要进行现代转化,重新找回自我与文化的自信,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丧葬改革之路。

(一)肯定民间信仰的正向价值,重视孝文化和丧葬凝聚人心的作用

近百年以来,民间信仰多处于被批判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对于民间信仰的认识不够充分,以及缺乏深入地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是对于先祖的崇拜,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民间信仰与儒教、道教、佛教等是融为一体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未给予民间信仰正面宣传,民间信仰的发展并不是很好,社会道德观念逐渐淡薄。应肯定民间信仰的正向价值,对于各种打着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幌子行骗的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

正所谓,得民心则得天下。人心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顺民意,则政通人和[2]。人生在世,都会思考自己的生前身后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都有祖先,我们身体都流淌和传承这祖先的文化基因,同时承载着父母的生命和希望。因此,我们要孝顺父母,祭奠先祖。为人父要教养子女,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生有来处,死有去处,人生不落空。在丧事办理过程中,子女通过披麻戴孝、守灵等各种仪式和礼节,理解生之来处,死之去处,为人子女之根本。人心变得坚定而不盲从,然后人心就会安稳,社会便会安定。让人明白丧葬办理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是对于“孝”文化的传承,是对家人的情义。丧葬方式虽然不同,只要能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满足生者的情感诉求,那么土葬和火葬就都可以被接受。

(二)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专业的红白理事会

丧葬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政府要还可以选择典型乡村进行宣传;发挥当地乡村组织的能量,提倡崇尚礼仪,敬祖孝亲,引领乡村礼仪新时尚,创建乡村文明丧葬新风貌[3]。

专业的事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在农村成立专门的红白理事会,基层政府要对红白理事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给与相应的职权,使红白理事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推动农村殡葬改革有效开展。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制定合理的村民规约,把婚丧事务的仪礼和程序纳入其中,并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则执行。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农村丧葬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打击不文明的歪风邪气,遏制农村不文明的丧葬行为。与此同时,当地基层政府应提升殡葬公共管理的服务和层次。逐步降低火化费用,加大对公墓的资金投入,让村民看到火葬实实在在的好处。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管理杜绝农村公墓脏乱差的现象,让村民能安心把逝者安葬在公墓。

(三)严治娱乐化现象,引领节俭文明的丧葬新风尚

丧葬的礼仪和仪式有特定的价值和功能,厚养薄葬等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淡忘,特别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同时一些低俗的行为也在网上肆意传播,娱乐化趋势明显。对于一些不良行为要禁止,比如,在丧事办理中请歌舞队,唱流行歌,跳艳舞,赌钱等,还要对于打着“先生”旗号骗钱敛财之人依法处置,不利于良好社会风俗形成的行为都要严令禁止。其次,丧葬中的封建迷信要革除,比如,攀阴亲、办冥婚,“造桥”等等,这些封建迷信要不得,必须革除。需要传承的是合理的丧葬礼仪和仪式,例如,逝者亲属披麻戴孝、吊唁跪拜等仪礼,既能让逝者得到尊重,也能让生者找到情感的发泄之处,生者对于逝者的思念、感恩等情感诉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好的丧葬内容必定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一个好的形式才能更加准确和完整地表达想要呈现的内容。只有理清丧葬仪式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对于人意义,并以此为准来制定更加切合群众需要的丧葬流程,才能更好地表达人们在丧葬办理过程中所蕴含的感情诉求,展现出新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厚养薄葬的观念才会深入人心,简单节约文明的丧葬乡风新风尚才会形成。尊重地方丧葬习俗,因地制宜,推广治丧新礼仪,推选出一批在殡葬改革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地方政府和村庄,组织参观学习,现身说法,让农民看到文明丧葬的新风貌,亲身感受文明节俭丧葬带来的好处。

四、结语

乡村振兴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前进。治理有效和其他四个要求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这些要求都满足了,我们的农村治理肯定会更加有效。同样乡村治理的有效开展,也会促进其他四个要求的发展。农村振兴抱有坚定的信心。

农村丧葬治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应当对传统丧葬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刻地研究,制定更加合理的目标和措施。在尊重当地民风民俗的前提之下,逐步移风易俗。要做好宣传和教化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会形成新的丧葬风俗。然而不变的是人的情感诉求,对于生前身后事的注重。在推行火葬的时候,要循序渐进。简单粗暴的执行,只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加大对乡村公墓资金支持,当地红白理事会加强管理,对于不良行为和风气要及时纠正,践行文明节俭风尚。

猜你喜欢
火葬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宋朝盛行火葬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