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静
【摘 要】项目化学习可以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项目化学习,是以教材中的阅读理解为载体,聚焦语文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设计适合学生的驱动性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高阶认知,开展趣味性学习实践,并通过一些常态化保障措施,来创造性地培育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学习素养。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阅读教学 驱动性问题 高阶认知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它主张把某个学习内容看成一个项目,有明确的项目方案和学习计划,从而保证该学习项目的有效实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用项目化学习来影响学科教学,不仅是对该学科的优化,也可以基于多个学科共同组成一个学习项目,从而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传统的思想中,通常认为项目化学习面向的是理科教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这实际上是对项目化学习的一种理解误区。事实上,项目化学习更多的是侧重于研究的形式而非内容或者结果。换句话说,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来对待具体的学科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内容,而是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即便是小学语文也有其内在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本文选择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案例,探究基于语文学科教学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分工合作,设计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核心概念知识的思考和探索。为了最大化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往往会安排多种方式的合作互学,但是,这种形式更倾向于是一种被动的引导,而非学生主动的探讨。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学生本身就尚未具备合作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主动的人,也应该自由选择参与教学的形式。用项目化学习方法指导教学,可以在让学生明确小组分工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人翁意识。以阅读教学为例,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阅读任务,在了解文本的前提下也分析着文本,从而深度发掘内在的阅读情感。但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式。借助巧妙的小组分工来激发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意识,让学生在明确的分工配合中也感知到项目推进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其产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就可以看出明确小组分工对培养项目化学习意识的促进作用。
以项目化学习看待本次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灵活地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在常规的阅读文本教学中,对一类字和二类字的学习,通常通过用预习的方式体现。基于项目化学习则可以用明确的分工来体现教学的共同参与性。例如,教师可以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二类字的预习,包括其中出现的四个多音字,而让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进行一类字的预习,给出正确的读音和相应的扩词。接着,由学生自行选择课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巧妙地实现了学生在阅读项目中的“人尽其能”,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阅读探究的乐趣。
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磨合后,可以提炼设计出驱动性问题。课堂上,当小组合作画出红头在牛肚中的旅行路线图后,有的学生问道:“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里?”这就引申出这篇科普童话的一个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以及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另一个学生提问:“红头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青头的话,感受红头与青头之间真挚的友谊,明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朋友的作用非常大。
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设置的驱动性问题从最初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与主题相关的问题,逐渐延伸到更多抽象的、与学科本质有关的问题,甚至与哲学、心理学等主题有关的问题。
二、高阶认知,经历趣味性实践
在语文学科中,用得比较多的高阶认知策略是“创见”。创见,即创造一个新的文本或方案。与问题解决不一样的是,创见让创造者充分体验自由和创造性。而与问题解决类似的是,创见同样需要我们明确为什么要创造这个东西,要解决怎样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趣味性的学习实践过程。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草原》一课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尤其是第1自然段极为典型,抓住作者看到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地写出了草原的美。那么,如何考查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呢?教师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本质,围绕核心知识“情景交融”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私人心情定制随拍。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更愿意贴近大自然,我们家乡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已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教师引导学生以细腻的视角、纯真的审美,去发现、发掘家乡的独特风景,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随拍手册,传递给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群。
此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包含以下要点:为自己拍摄的景点写一份“说说”,“说说”自己拍的是什么景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怎样的感情?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如何?适合谁看?有条件的可制作视频,并进行口头讲解。如此一来,整个项目化学习活动趣味盎然,成果也涵盖了视觉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多个方面,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思维导图,实施常态化保障
学生在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转化后已经基本可以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注重探究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更有助于保障项目的实施。对小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分辨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局限,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来看,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过程要有机地作出指导,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具体的实施方法体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性的反馈来进行项目评价,从而保证项目的正常推进。那么,在阅读项目实施中,无论学生是在提问环节还是想象环节,又或者是对阅读的整体计划以及用思维导图推进项目的测试与实施,都应该以正面的评价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这里要强调的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推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学习过程,还可以不断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反思,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探究项目化学习过程对项目实施的有效促進。这篇阅读教学中丰富的比喻与排比修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丰满了阅读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感受童趣时,也理解天窗对作者来说蕴含着的特殊感情,便是本次项目式阅读的重中之重。但是,要想切实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产生共鸣,还要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变化。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完成对项目实施的保障,更能以直观的反映来监测学习过程。基于此,以“天窗”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也自然成为该次阅读的项目核心。由此生发出的两条主线脉络,便可以概括为“天窗听雨”和“天窗望夜”。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思维导图的脉络也越来越明了,而因此生出的“枝叶”,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项目式阅读的内涵,从而使得项目有了实施的保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项目化学习,是以教材中的阅读理解为载体,聚焦语文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设计适合学生的驱动性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高阶认知,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学习实践,并通过一些常态化保障措施,来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低年级读、写、创行动研究[J].教育观察,2017,6(2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雷发学.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建构的行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