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斌
摘要: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明确“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总体课程目标与育人功能任务,从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的协同视角入手,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协同、专任教师协同、教学任务协同三个路径进行探索,在高中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 新模式中融入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有效弥补现如今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不足,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另一方面则在促进高中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将思政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形成完美统一,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本文旨在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帮助学生实现体育技能、思想政治素养与身体素质三者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体育;教学育人;方法
新时代体育教师在根据学校体育“四位一体”总体育人目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对所授课班级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其次,教师要深耕新教材,深入分析新教材;再次,教师要根据不同专项课程的特质,紧紧围绕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将课程教学的育人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一、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除了知识与技能之外,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敬业精神,首先爱国主义情怀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坚定自我理想,树立崇高信念,高中生作为振兴中华的中坚力量,必须要矢志不渝的坚定耀我中华的信念,如此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才更有奋斗与前进的动力。而敬业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与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在各大重要赛事中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挥洒汗水的比赛集锦,借助于视频的真实性与紧张感,充分点燃学生的激情与热情,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为国争光由心而发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更有利于为学生在今后繁重、枯燥的体育训练中提供不放弃的强大信念作为支撑,勇往向前。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们讲述优秀运动员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在每一位运动员身上展现出来的具体体育精神,通过真实案例的感染与启发,真正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增强在未来工作与学习中战胜困难的勇气与韧劲。
二、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实例并不少见,其实深究团队协作的内涵,也蕴藏着各种竞争,例如人与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既存在协作,又存在竞争,如此在相互促进,相互对比中个人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才能实现最大化,对于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理解才更深刻。而对于高中体育这门课程,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依然非常多,例如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各种球类运动以及包含接力赛在内的田径比赛等,都是体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教师要善于借助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针对传统武术这项运动,首先教师需要将武术的基本动作以及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武术擒拿、模拟实战、情景比赛等教学比赛,鼓励男生和女生同时参加,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和自信。如此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在比赛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深刻体验团队荣誉感。
三、借助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适应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今后工作与学习打基础,丰富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文化学习压力非常大且学习任务繁重,而体育课程,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另一方面则更要为缓解学生文化学习的压力而服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适合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一举两得。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根据学生的个性与高考志愿真正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真实感受职场的魅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有的同学今后想要报考机械维修类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举重以及轮胎滚动练习,有的同学则想要报考旅游专业,则老师与学生可以模拟野外运动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生存技能等。通过多样化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更全面的促进高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受到应试教育的诸多影响,对于新时代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可能存在一些偏差,这时候就需要各位一线体育教师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深入研究与创新提升体育育人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提升体育育人的质量与效果,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牛宇飞,赵少慧.贺玉娇.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20).
[2]毕鹏飞,罗萍.“课程思政”工作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
[3]李晓燕,王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