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线下高职思政课反沉默螺旋研究

2021-01-29 14:33□丁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线下思政课堂

□丁 莹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思政课课堂是“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重灾区,而在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更是课堂沉默扩散高发的场域。思政课堂的“消极沉默”现象具有传染性、伴随性,思政课堂的意见表达和沉默扩散亦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意味着,假如对思政课堂的沉默现象不加以干预,会迫使更多的持有不同意见受众转向“沉默”,进入积重难返的“沉默的螺旋”。

1 思政课教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传统思政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有其固有的形成背景。在高职高专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传统线下思政课教师大多采用传统型讲授式授课,具有单向度、一言堂、灌输式的特点,而且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的思政课,一般或归属于公共基础课,或归属于人文通识课,即便部分院校将其独立为院系部,思政课的授课方式也鲜少采用小班教学,往往是百人聚集于一间教室内,由于人数众多、教室较大,思政课教师出于课堂控制的考虑,也很难采取频繁地师生互动进行授课。

1.1 传统思政课沉默的螺旋现象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她认为,当优势意见占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众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便是“沉默的螺旋”过程[1]。课堂沉默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呈现的无声和无固定的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2]思政课堂沉默,既包括保证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积极沉默,也包括教学客体思维意识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消极沉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思政课堂的“消极沉默”,传统思政课堂充斥着“课堂消极沉默”和螺旋扩散现象。

传统思政课堂“沉默的螺旋”成因因素众多,主要原因如下。

1.1.1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思政课教学理念,宏观上可取决于社会范围内的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决心和创新程度,微观上则取决于每一个思政课微观教学课堂的改革力度和求新程度,思政课固守陈旧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群体越来越“沉默”,沉默无限扩散,对教学主客体的积极性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1.1.2 学生的性格能力缺陷

学生的性格能力状况,对教学产生影响是相对而言的。首先,学生的性格对思政课沉默影响很大。同为高职生,性格较为外向或是学习主动性较高的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更积极,而性格较为内向或是对思政课带有天然反感情绪的学生,自然在思政课堂上避免与教师交流。其次,学生的能力对思政课沉默也有较大影响。同为高职生,学习能力亦有高下之分,自我评估高的学生,更有与思政教师交流的意愿,在其他学科课堂上,也更加重视与教师的交流。在横向比较中,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有差异、学习主动性有差异、专业学风氛围有差异,学生实际能力也有参差。

1.1.3 学校的思政课程意识不足

学校校园文化中对思政课的认知观念差异,影响着思政课在舆论环境中的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客体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课主体的教学层次。

1.2 单一线上思政课沉默的螺旋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高校包括高职高专转向线上教学,这个时期的线上教学,体现为单一的线上教学,由于疫情管制的影响,师生无法在线下沟通见面。单一的思政课线上教学,虽然看似实现了教师点对点与学生沟通的可能性——线上即时社交软件,使师生可以几乎零延时的交流。但是,思政课堂学生人数并未因为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就有所减少,甚至部分课堂由于转至线上教学,还有学生增多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师生交流成本仍旧比较高,而且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讲授和交流,学生反馈出现虚伪评价或缺席评价,难以被有效用来改善教学质量。

的确,传统思政课堂受疫情因素影响,成就了线上思政课教学的短暂辉煌,也使得思政课消极沉默在面对线上教学这种新鲜形式后,出现过短暂的破局,思政课线上教学包括通过社交平台(微信、QQ、钉钉等)、MOOC(慕课)、直播教学平台(腾讯课堂、CLASSIN、CCTALK等)、智慧课堂(云班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知识付费平台(千聊、网易云课堂等)进行线上教学组织的活动。这些线上教学平台都针对疫情期的单一线上教学进行了技术升级和革新,然而,思政课教学线上教学若仅仅只是更换了教学场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而没有深刻思考思政课线上教学背后的教育逻辑、教学思维、教学方法论,势必会在新鲜感过去之后,呈现出新的“课堂沉默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2.1 身心缺席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从“高控制”的线下教学转为“低控制”的线上教学场景时,学生自我意志中玩乐的需求超过学习的需求,借助移动端平板和手机的学习设备,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娱乐属性,造成了学生线上学习的身心缺席。线上教学的“签到”“阅读”“测试”等环节都存在着极大的“作弊”空间,因此思政课学习的“沉默”现象,不仅出现在语言、行为等精神控制的层面,就连身体这一物理层面的缺席,都变得毫不费力。

1.2.2 低效传播

习惯于线下思政教学模式的教学主体,未完成角色的转变,在线下到线上的转移过程中,仅仅将线下的讲授内容借用线上录播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移花接木的后果是:线上教学不但没有发挥出线上传播的亮点功能,反而放大了线下教学的短板,使得线上教学效果更逊于线下教学效果。

1.2.3 无因归咎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行政层面的监测者,无法设计科学精准的监测量表,难以对教师付出的实际工作量和线上教学的实际成果做出准确有效的测量和统计,因此归因于线上教学效果不佳,在后疫情期进行排课安排时,将“重要的”课程安排为线下课,将“不太重要的”课程安排为线上课,造成了线上教学主客体对线上课的负面认知判断,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线上课的“沉默”程度,对线上线下教学都产生了异化刺激。

2 新线下:思政课反沉默螺旋的契机

疫情期完全线上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机遇。随着疫情的缓和,高校思政课回到线下教学形态,此线下非彼线下,思政课不满足于回到疫情前传统线下教学形态,也不满足于线上思政教学的松散式体验。与过去线上线下教学“两层皮”不同,后疫情时期思政课教学呈现出新线下发展趋势,面对着教学主客体教学改革的新需求。

2.1 思政课教学不满足于单一教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以之为教学主轴的思政课教学也应步入新时期。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3],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高校思政课改革与时俱进的三点要求,分别是“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问题”“要解决好实践教学落实的问题”和“要解决好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政课提出的要求,其实是从理论学习的深度、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教学方法论的用度三个方面提出的要求,说明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第三个要求提出了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意味着用新媒体和线上资源来反哺、支持思政课线下教学是当前思政课教学获得高质量的一大趋势,也说明思政课堂线上线下融合在国家层面上提上了改革日程。

2.2 思政课教学客体对思政课有了更高的预期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客体是在新时代氛围下形成“三观”的青年学生,作为千禧年前后出生的高职生,这个时代群体具有更加爱国、更加认同主旋律、网络素养高、创新意识强等特征。浸淫在爱豆饭圈网游次元文化中的Z世代,带着天然的“慕强”心理,容易认同原创,也更能包容边缘文化[5],因此,即便对于刻板成见下的思政课程,高职学生仍然抱有审美期待。过去,学校官网虽然没有学生发言评论课程的空间,但是几乎每所高校都有非官方的BBS社区,学生借由BBS社区评论甚至吐槽学校课程和教师课堂质量,但是这些BBS社区,教师很少进入,因此很难得知学生的真实评价和反馈。疫情后,各高校都开发了智慧课程界面,学生可以匿名或不匿名提出课程评价,对于真正优秀的思政课内容,学生可以自发地将这些私域内容搬运到各大公域视频网站,变身UP主,自发传播优秀的思政课内容,对于真正优秀的思政课作品,高职学生传播和二次创作的欲望更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思政课课堂里的故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个体价值观,需要更加强大的叙事手段。

2.3 思政课教学主体对新教学手段改革的驱动力更强

经历了线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和线上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思政课教学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了解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和短板,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动力着手进行思政课新线下教学尝试。2020年以来,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探索的支持力度加大,也客观上促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反思和探索。

新线下思政课教学,是依托于强大的思政课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开发背景,立足线下教学场景,融合线上教学工具的教学探索活动。新线下,区别于传统线下,区别于“混合式学习”“MOOC学习”“SPOC学习”,在参考“互联网+”“新零售”思维基础上,把商业发展逻辑平移到思政课教育当中来的一种思考。新线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借鉴“新零售”商业模式,刘鹤在《“新零售”的全程再造与变革趋势》中指出,商品制造生产、流通与销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贯穿先进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场景化体验、更便捷的消费过程都将融入企业营销战略[6];张颖在《基于新零售模式的化妆品营销应用》中,探讨了启用最新技术VR,AI给予消费者在感官上全新且刺激的购物体验[7]。提取“新零售”关键词为新线下所用,即以学生柔性化定制为中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改造线下教学内容,利用VR、AI技术给予思政课堂全新而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升级教学供给侧,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侧的需要。如今,VR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实践中,多所高校开发VR展览馆,采用穿戴式设备,给予学生沉浸式视效,激发学生热情;AI技术则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疫情后的智慧课堂即是AI课堂,在教师页面,智慧课堂实时展示学生主、被动学习情况,包括线上任务点、测试、作业完成度和线下融合使用线上智慧课堂进行签到、举手、抢答、讨论等完成度,根据学生完成度形成阶段性学生梯队,提醒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个体;在学生页面,提示学生查缺补漏,提醒学生定时定量完成绩点,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柔性定制,从客观上打破了师生之间无形沉默的墙。

新线下部分解决了当前思政教学手段的短板,对于提升思政教学的互动性,尤其在缓解思政教学现场的“沉默”和“沉默”扩散现象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过,需要承认的是,所谓“因材施教”,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真正实现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层面,新线下教学目前还有相当长的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3 新线下思政课教学反沉默螺旋实现路径

3.1 利用线上工具打破沉默,营造平等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在线下思政课堂需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性,思政课堂教师的权威感通常是由课堂规模决定的,由于高校思政课线下课堂一般采用大班授课,规模大、体量大、人数多,因此思政课堂纪律需要教学主体对整个课堂有较强的管控能力,客观上造成高校思政课堂无法完全平等交流。在线下课堂中融入线上提问手段,就能有效消融师生之间产生的绝对权威和压迫感,打破思政课堂沉默的螺旋。比如过去传统的提问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石沉大海,即使勉强点名提问,答案的质量往往也远远低于预期,此类师生互动形式,几乎都是以教师单向度地输出和学生的沉默和零反馈为特征,但采用学习通、雨课堂、云课堂等智慧课堂进行提问时,学生无须举手,只需在手机上按下举手按钮,即可参与互动,大大减少了发声成本,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无须起身作答,在手机上输入答案就能完成和教师的互动,且能得到智慧课堂系统平台即时的积分奖励机制反馈,使得因由提问造成的课堂“沉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3.2 利用线下剧场式沉浸感打破沉默,实现感官统合

线上思政课教育的沉默,主要来自于远程通信带来的不确定、不在场感,过去几千年,人类习惯于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尤其在教学领域,面对面教学带来的亲和力、在场感,是单纯线上教学无法取代的。新线下教学除了保留线上教学的高频、即时,补足线下教学的滞后性、延时性,其优点还在于利用线上大数据技术迭代改造线下教学,如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高职高专类院校班级每学期排课大约在56—64课时之间,其中必须保证8—16课时的实践学时,因此理论课授课节奏很紧凑,如果按照课本体系讲授将不能完成授课任务,大数据能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效安排授课的详略重难点,对学生课堂反馈错误多的知识点重点回炉讲授,对学生初高中时期就掌握的知识点一带而过,采用这种方式授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所知”和“学生所知”的知沟误差。此外,教师言传身教同等重要,在讲授专业技术类课程时,身教的作用往往大于言传,专技类教学需要手把手传授经验,思政课教学同样需要现场传授和临场应变,思政课线上教学固然发挥了言传的作用,但疫情期的线上教学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学生的审美疲惫和习惯定式。线上教学十分钟定律,即观看视频超过十分钟,观者就会走神,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线上教学的效果。思政课新线下结合线上教学短视频,线上的内容线下不赘述,线上讲不好的内容,线下进一步沉淀,定位好线上教学短平快的优势,同时发挥好线下教学沉浸感的优势,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故事的能力,除了语言能力、叙事能力,同样应当包括营造课堂氛围的能力、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以及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现场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横贯在思政课教学始终的,包括各类教学现场,包括思政课教室、课程思政现场、产教融合现场,这些线下教学的现场,不身临其境、深入在地,是无法得到感官统合、身心震撼的。

3.3 利用庞大教育资源打破沉默,满足获得感

新线下思政教学有且只能是后疫情时代应运而生的新语境,这主要是由于新线下思政教学能够存在的重要前提是,必须依托于国家和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生产出了海量庞大的思政课资源库,因为新线下不是哪一所高校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成果,必须是整个社会锐意推动的智慧力量,它需要较为完善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建立在线上教学工具和线下教学支持设备都已经得到成熟开发的当下,更需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产业形成较为统一的合意和共识,只有在上述因素齐备的情况下,新线下才能发挥出其强大功能。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是新线下顺利推行的基础条件,精品内容生产则是思政课真正获得学生认可的必要条件,新线下爆发出一批优质的线上线下思政课内容,内容为王,思政课优秀的内容生产,吸引学生参与、沉浸,甚至促成学生反馈、二次加工。党的十九大以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思政课建设,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政课慕课建设,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思政课精品线上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没有出圈,没有得到大众层面的阅读和接收,高校线上思政课基本上是“各唱各戏”的局面,学生对本校之外的线上思政课内容不认可、不关心、不收看,对本校的思政课则抱持做任务、挣学分的心态,疫情后尤其是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一系列优秀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如“理想照耀中国”系列作品、《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等主旋律剧集,经由线上传播,引发大学生原剧弹幕、B站剪辑、自发传播,在新线下教学中,这些借由鲜活内容生产而影响的对党和国家的体认,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思政课教学的原始困境,激发新的教学活力。

依托庞大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之基础,后疫情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客体,这些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这些习惯于从海量潮涌的信息中获得知识偏好和接受视野的新时代学习者,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真正发现了思政之美,真正理解了思政的力量。

越来越成熟和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体系,给予教学客体巨大的获得感。也只有拥有获得感,教学客体才真正有能力反客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打破个体沉默和群体扩散,在每一个思政课堂发出属于他们的声音。

猜你喜欢
线下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