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张志强
(1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临沂276000;2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宁27310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认真学习党史、总结党的宝贵经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P8)百年党史蕴含了丰厚的思想智慧,必须从党史学习中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砥砺精神品格,探寻前进道路,赓续继续前行的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加强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传统,也是这个党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原因所在。党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告诉我们,坚持理论武装是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个重要研究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从实践性出发才能理解其真理性。党的历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在党的历史上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机械化”“固定化”“模式化”,过度迷信教条词句和苏联经验,不加变通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损害。另一种错误倾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有这种倾向的人往往都会大段背诵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虽然理论水平很高,但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最后导致学用两张皮,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也不是一个理论研究所,它是最注重实践的哲学,一切抛弃实践的哲学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理论学习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突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贴合广大群众现实需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伟大生命力。
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3](P296)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无数实践检验中被证实为真理的,革命道路也正是在无数实践考验中被证明为正确的,共产党人不能超越历史实践产生绝对真理,学习党史的宝贵经验必须坚持立足具体时代背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具体实践中产生具体认识,再用具体认识推动实践发展,通过“再实践”形成“再认识”,不断地拉近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根本上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对真理的灵活运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这一理论与中国文化特质具有高度契合性、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学习党史的目的就是要汲取党史中的经验和智慧,运用这些经得起历史反复检验的正确理论指导中国社会实践。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指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4](P185)“大家都要努力学习”,[4](P180)“学习一定要学到底”,[4](P184)即使学到一百岁也不能说自己学完了,再多活一天就能再多学一天,要一代一代地这样学下去。毛泽东在读书时经常做一些标注,如“初读”“二读”“三读”等,这是他强化理论武装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提倡用先进的理论去唤醒和教育群众,积极组织开办工人夜校、农村识字班等,注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晦涩难懂的内容用通俗的道理讲出来,使广大群众都能听得懂,不断武装工农群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进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1]“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3](P111)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践第一,所以党的理论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保持与时俱进,不断矫正认识用以指导实践。
坚持用实践检验理论武装的成效,首先要做到理论武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能“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5](P799)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用学习的理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理论学习要有问题导向,这既是学习的正确态度,也是实践的现实要求,只有聚焦问题才能学习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武装才能发挥实际效果。其次,理论武装要以活学活用为目标。毛泽东批判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态度,[5](P797)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中国实际。再次,理论武装的成效要以人民评价为尺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民群众不仅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还是评判历史的主体,我们党的工作成效如何,人民群众会作出客观的评价。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6]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践行史,其间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威武不屈、矢志不渝,用钢铁意志宣示了无产阶级信仰的崇高性、革命性与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不仅指导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更是指导我们如何改变世界,是致力于解放全人类的实践科学。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大任,迫切需要改变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受压迫、人民不自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质符合中国革命的现实要求,这一真理一旦被革命政党掌握就会发挥出巨大力量。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譬如一面旗子,只有把旗子立起来,大家才有所指望,才能团结一致。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信仰,坚持将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参与社会实践的全部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无产阶级的信仰践行史,包含一整套无产阶级价值观,为中国共产党人“做什么样的人、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奋斗历史,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其崇高目标、科学内涵及自身优越性建构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完美的社会理论、运动及制度,在这种社会里,真正实现了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人人自由,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生产极大富裕、文明高度发展、人的觉悟极大提高相统一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一百年来勇当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始终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7]在这一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将其作为终生追求,并为此不懈奋斗,作出伟大牺牲。从此,这一理想不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向前,与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相辅相成,共同摧毁了一切反动力量,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8](P34)共产党人只有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高尚的人。百年党史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世界格局、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等多重因素决定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道路问题,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9](P15)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又符合了中国实际,是一条“继承与创新之路”。首先,从“继承之路”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追求目标、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反复比较和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从“创新之路”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坚持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经验相统一,探索中坚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不断改革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从“人民幸福之路”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人民的实际利益,将自身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到切实提高。必须在学习党史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批判性与继承创新性,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从而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提高工作业务能力,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学习百年党史,就要“从历史根源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科学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追求、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的革命精神等一系列本质属性”,[10]学习革命先辈们身上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人无德不立,明大德者方可成大业。中国共产党能够书写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有“大德”,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党员干部首先要修好“大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幸福生活结合在一起,用对党忠诚的要求来衡量自身的为政之德。
对党忠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大德”,宣示着对党的绝对忠诚。蔡和森书写了“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赤诚忠心,夏明翰演绎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坦荡从容,方志敏诠释了“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的深沉热爱,刘胡兰坚守着“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忠贞不屈。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高举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为维护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王进喜发誓“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禄终生践行“心里只装着人民”的初心,孔繁森坚守着“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在生死考验中,一大批共产党员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展现了坚贞不屈、矢志不渝、无畏牺牲的忠诚品格。必须传承和发扬好对党忠诚、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P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时刻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心气相通、利益一致,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展现了强大力量。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首先,中国共产党植根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从建党之初一个50多人的小党到今天9 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从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再到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党和人民关系的生动写照。所以说,14亿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其次,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心气相通。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敌后与敌人周旋的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积极筹备物资、抢修交通线路、转运和护理伤员,为前方运送了“1 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11](P135)人民群众靠省吃俭用支援了革命。其三,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利益一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除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私利,无数革命先辈为维护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献出了宝贵生命。“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12]广大人民群众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自觉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涵养公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深入基层一线,融入人民群众,主动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严于律己是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宝贵精神品格。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国外来宾、华人华侨、亲朋好友给毛泽东送礼品,毛泽东总是婉言拒绝并指出:“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13]毛泽东的做法深深影响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廉洁奉公的模范,刘少奇要求身边同志不请客、不迎送、不收礼。周恩来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学习党史必须学习革命先辈身上的精神财富,以革命先辈为镜,不断对标对表,学习他们身上这种忠诚无私、严于律己的宝贵品格。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必须继承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光荣传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抵制外界各种诱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越是在取得成功的时候越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管住自己的同时管住家人和下属,以身作则营造良好家风,带动政风社风。百年党史雄辩地证明,清正廉洁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百年党史凝结了中国共产党无数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宝贵经验和前行力量,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和制胜法宝,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备素养。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原著”就是要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有针对性地研读,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例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共产党人必读文献。“学原文”就是要对照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文本,原汁原味地学。“悟原理”是在读原著、学原文,并结合自己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内化,是学习、思考、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不加思考、不去实践,再好的理论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被吸收和消化。只有通过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经验概括、用自己的实践创新,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伟大的真理在于推动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既明确了党的工作目标和重心,又申明了工作原则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从群众中来”就是坚持群众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从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到群众和实践中去认识和评价事物,“到群众中去”就是把从群众中得到的浅显的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后再交给群众用实践去检验,这符合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学习党史就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实践观,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用以改造主观世界,提高党性修养,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同时要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善于发现和运用规律,不断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发展。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5](P522)首先,坚持实事求是,弄清“实事”是基础。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5](P801)弄清“实事”就要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用群众的实践去认识事物,才能真正了解处于中国革命中的广大群众的生活和要求,制定既符合革命实际又适应人民需求的政策方针,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其次,坚持实事求是,落实“求是”是关键。毛泽东认为“求是”就是探究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这就需要“到群众中去”,“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3](P115)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认识,产生对事物全面的、深刻的、彻底的认识。再次,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方法。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现实世界在不断发展,以前得出来的“是”并非能指导全部的实践,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最后,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立足学习,围绕实践,做到学用结合是精髓。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PP111~112)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与“本本主义”相区别,“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带有中国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它”。[5](P534)
本领不是天生的,好学才能上进。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积累历史经验,始终坚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4]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员的学习教育问题,毛泽东等早期领导人带头做读书学习的模范。毛泽东本人非常热爱学习,在各个历史时期他都坚持读书、看报、讨论和创作,即使是在长征途中病倒了,躺在担架上也要坚持看书。从毛泽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坚持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进步的阶梯。必须学习毛泽东身上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首先,要坚持向实践学。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共产党人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在一次次的特殊经验中寻找普遍真理,在总结概括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用以指导和开拓新的实践。其次,要坚持向书本学。从书本学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传统经典典籍中去学习先进的思想观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具体实践。再次,要坚持向群众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向群众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晦涩难懂的东西用通俗的群众语言讲出来,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重要方向,不断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解决群众问题。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还要不断在学思践悟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总是在回答和解决现实的实践问题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抽象的经院研究,它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与时俱进是这一理论不断展现新风貌、永葆生机活力的内在品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5](P21)必须在学习中坚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实践,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不断总结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砥砺精神品格,探寻未来之路,不断汲取继续前行的奋进力量,更好地指导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