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敬霞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犁835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文化润疆”既是长远之策又是固本之举,为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对于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意义重大,我们要在“文化润疆”上聚焦发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准确理解和掌握文化润疆的深刻内涵是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文化润疆的前提条件。何为“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本文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对文化的基本理解。何为“润”,“加油或水,使之不干燥”“雨水下流,滋润万物”称之为“润”。“润”强调的是浸润、渐进的过程,突出的是细致入微、不知不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体现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作用和效果。何为“疆”,“疆”可以指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本文主要从新疆的角度进行阐述,主要指新疆各族人民群众。
一言以蔽之,文化润疆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方式,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世界、思想灵魂,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最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的目的。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既要重视物,又要注重人,既要强调物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关注精神文化的凝心聚力,这就迫切需要紧紧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将文化润疆落到实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文化润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润疆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举措。加强党对文化润疆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文化,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文化润疆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管理目标中,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机统一起来,将党的理想、政策和主张内化为各族人民的信念与追求,确保文化润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出干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这“两杆子”,把笔杆子与枪杆子相提并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事实警示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否则就可能亡党亡国。这是文化润疆的极端重要的任务。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需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和领会其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为实现中国梦凝魂聚气、固本强基。这是当前强化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既要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还要与新疆实际、各族群众的需求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土化和生活化,并使之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和运用,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2.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壮大社会正能量,是新时代做好党的舆论工作的行动指南。一是提升政治站位,传播主流思想。要深入开展“四史”教育、马克思主义的“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要理直气壮地讲党的恩情、党中央的支持、全国的支持;讲新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讲各族人民的勤劳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响新疆稳定发展的主旋律。二是正本清源消除错误思潮影响。针对新疆文化领域中的错误观点、模糊认识、分歧意见,要发出权威声音,揭露境内外敌对势力歪曲新疆历史、污蔑新疆现实的社会危害和险恶用心,让各族人民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文化问题。三是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与管理。对于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宗教人士队伍,管理要从严,惩处要从严。要强化基层文化宣传力量,解决好基层文化宣传、舆论引导有人干的问题。
3.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新疆以及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一是坚持依法治网。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互联网上散布和传播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及暴恐音视频的行为和散布这些思想的人员,以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维护新疆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二是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及时收集和掌握舆情、社情、敌情、边情等舆情动态,精准分析网上涉疆舆情,封堵宣传暴力恐怖、宗教极端、民族分裂思想、歪曲新疆实际谎言的网上传播渠道。三是加强网上舆情监控队伍和评论员队伍建设。建立政治过硬,素质过硬的舆情监控队伍,特别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拥有社会号召力的社会名人和意见领袖,形成“攻防并举”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管理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整个教育体系相结合。一是覆盖教育全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二是抓住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他们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我们要办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制度相结合。法律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一是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建设之中。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把实践中被广泛认可、较为成熟、实践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制度,更好发挥法律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二是全面融入我国政策制度体系之中。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实现公共政策和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融入到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一是推动人人参与。要把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融入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自觉行为中,融入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引导每个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二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党员干部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产生引领示范效应,也是培养全社会成员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生活环境相结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疆实际相结合,与群众性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渗透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体现到网络文化的作品、宣传、服务中,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必将推动民心的凝聚。
1.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在开展文化润疆过程中,要坚持发挥新疆文化“多元一体”的优势。一是正确认识“一体”。它是指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公民,在文化层面上首先必须认同中华文化,这是根本。二是正确认识“多元”。要倡导人们在理解、尊重、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包容、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和谐共处、彰显特性、共同发展。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框架中,“一体”与“多元”辩证统一,多元是一体的构成和基础,一体是多元的前提和根本。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提升国家认同度是文化润疆亟需完成的任务和目标。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要让新疆各族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母体和魂魄,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为各族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那种将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本质上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形成中华文化认同的长效机制。要以战略性思维明确在新疆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通过具体可操作的举措不断巩固和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保护、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疆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一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糟粕、取精华,保护、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落后、陈腐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和优势,树立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二是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各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不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之既永葆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也秉承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三是大力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医药、艺术、习俗和饮食等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向外推介,发掘和合理利用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增强其影响力、凝聚力、亲和力,形成保护、研究、传承、弘扬的文化生态圈,为中华文化的认同提供条件,达到文化润疆的目的。
1.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正是有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才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不断地走向辉煌。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的关键在“五个认同”,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在“五个认同”,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在“五个认同”。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把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使它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其中,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的基础,是促进新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精神相依、血脉相融的关键所在。
2.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打击“三股势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文化润疆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用马克思历史观全面阐释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新疆历史,批驳“泛突厥主义”编造的“突厥史”“东突厥斯坦国”的谎言。二是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宗教观作为批判宗教极端思想、戳穿“圣战上天堂”谬论、揭露建立“神权合一”宗教国家的险恶用心的利器。三是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讲清楚民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和规律,教育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识我国和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四是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揭穿敌对分子利用民族间文化差异制造文化对立,企图分裂我国的图谋。
3.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个层面层层递进、缺一不可。一是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拓展与外界交往、拓宽视野、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文化润疆,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基本前提。二是合理人口布局。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倡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相互欣赏、美美与共,使各族群众在日常的交往交流中实现文化的交融互鉴。三是提升各族群众文明程度。加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力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化的文明生活,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爱疆的美好情感。
4.以中华文化浸润新疆伊斯兰教。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实现宗教健康发展是文化润疆的重要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一是明辨错误观点。新疆各民族文化来源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明体系,伊斯兰文化来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体系。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既没有改变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二是用中华文化浸润。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关和平、团结、友爱、爱国等有利于社会和谐、健康文明的内容,对其作出符合新时代我国发展要求、体现中华文化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阐释,并贯穿到学经、讲经、解经工作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浸润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润疆的两个关键支点,也是落实文化润疆的具体举措。
1.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一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工作。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各项发展规划工作,实行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完善文化润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长效机制,为文化润疆取得实效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全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健全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统筹协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从新疆实际出发,全面繁荣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体育等文化事业优化发展。四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2.以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新疆具有绚丽多姿的特色文化,这是新疆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实现文化润疆的重要引擎。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履行文化监管职能,建立公平有序的文化市场竞争体系,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鼓励开拓对外文化贸易。要加快构建各地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二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立足各地本土实际,推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文化发展成果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全疆各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以“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将公共文化建设成果与各地特色旅游相结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文化+科技”模式,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将精神文化给养送到百姓手中。
3.以创新为手段,凝心聚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实践证明,文化工程使无形的文化有了有形的依托。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规划内容全面丰富、各自既成单元又相互衔接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工程和文化产业项目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形成文化依托工程、工程承载文化的良性格局,努力把文化润疆工程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二是充分发挥既有工程的作用。借助“西新工程”“新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础工程,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及“流动舞台车工程”等的实施,做到文化传播的全方位、全覆盖。三是扩大文化润疆工程的范围。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和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加大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力度,研究、利用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创新文物展示方式,提升展陈水平,用丰富的考古实证驳斥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新疆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
4.以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为目标,打造文化精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把新疆故事讲好,一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研究制定实施文艺精品,提升文艺作品质量的战略和策略,打造一批体现中华文化底蕴、讴歌新疆发展成就、赞美新疆人民奋斗圆梦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二要坚持以德艺双馨创造作品。拥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特别是本土的文艺名家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底气所在。这就要求文艺宣传工作者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素养、高尚的人格修养,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足于生活,用心创造出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三要大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既要坚持主动对外发声,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揭露反华势力炮制的“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谣言谎言,以正视听,用权威声音占领道义和舆论高地。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等到新疆参观访问、旅游观光,让他们亲身感受新疆的发展变化、人民的幸福生活,把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大美新疆展示给全世界,增强新疆故事的说服力、影响力、传播力。
文化润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浩大工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柔性文化的教育、引导,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循序渐进,下慢功夫、真功夫。
1.创新教育引导手段的多元化。面向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要通俗易懂,把道理讲通、讲透、讲深,入耳、入脑、入心,引导群众、凝聚人心。一是实现全覆盖。要积极推进文化润疆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团场连队、进网站,覆盖社会各个角落。二是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要结合受众特点分类施教,采取故事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以影视作品、图书、歌曲、视频、舞台剧、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等多种文化产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设计一些能够将国家精神和民族特色融为一体的文化话题,让文化学者、各界群众共同参与讨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支持民间艺人传承、推广优秀民族传统技艺,组织广大学生、群众相互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等,发挥文化在精神引领上的“润化”作用。
2.实现文化载体的多样化。一是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发挥包括文化教育基地、文明实践活动中心(站所)、道德讲堂、农牧民夜校,LED屏、海报,政府网站及公众平台,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文化体育赛事、影视歌曲等有效载体的作用,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宣传效果。二是用好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主题公园、美术馆、文化遗址、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场所,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新疆的发展成就、精神生活的喜人变化。三是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进一步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最后一公里”、自治区“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加快实现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三级新闻传播协同作战格局,形成上接中央、联通全疆的媒体资源库和新闻生产链,推进多语种内容融合传播,打造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热传的作品,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立体化。
3.促进语言的通俗化、生动化表达。我们既需要“阳春白雪”,谱写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的丰功伟绩;也需要“下里巴人”,宣传身边的小事,平凡的小人物,让普通群众可感、可学。一是转作风改文风。要善于把远大理想、核心价值、深刻主题用身边的典型和事实来展示,从身边发现真善美、深度挖掘、广泛传播,让新疆故事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二是语言要通俗易懂。讲道理要讲通,讲理论要接地气;写文章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拍视频图片要让老百姓爱不释手;讲故事要吸引各族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引导群众发自内心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续写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篇章要以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韧劲,在文化润疆中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强大的思想统领和精神支撑,这才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