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肖芳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日照27680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世界格局大变革下摒弃“极端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而形成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同时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本源一脉相承,并增添了新的理念思维和价值意蕴,为推动世界发展、解决全球难题提供了符合实践需要的中国选择和中国方案。
世界逆全球化趋势不断演进,国际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向,在全球治理进程面临强大阻力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契合了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实践需要,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中国选择和中国方案。
世界格局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深刻变革,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在“一体化的世界”背景下逆全球化趋势加速演进。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历史中,西方列强曾在全世界实施侵略扩张,20世纪两场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空前浩劫,美苏冷战又使人类社会长期被战争阴影笼罩。当前,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正面临严重挑战,多边主义同单边主义也进入了博弈激烈期,全球治理体系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区冲突频繁发生、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仍然奉行霸权主义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干预活动,在“零和思维”下形成的“退群行为”造成了全球多边治理的新困境。其奉行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不符合世界人民的意愿,不仅本国内部难以稳固社会,而且干预、扰乱了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正常发展进步。现实已经证明,没有公平正义,强权政治就会横行霸道。习近平总书记就“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深入探究,从多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世界各国以睦邻友好超越以邻为壑,以互利合作取代零和博弈,以多边主义替代单边主义,以交流互鉴避免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不仅为人类应对挑战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人类走向美好未来擘画了宏伟蓝图。合作共赢是顺应时代大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面临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国家间的交往合作比以往更加紧密。例如,中国已经和韩国、东盟等在内的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FTA,此外,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十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人口占全球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参与度不断得以提高,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特征也日益凸显。在与其他国家开展科技研讨活动、高科技人才跨国培养、跨国和跨地区授权专利以及全球化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等方面国际交往也较从前更加密切。不断演变的历史进程证明,各民族闭关自守的生活状态已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文化交流所取代,历史也在此演变的进程中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阻力不断加大,逆全球化趋势不断抬头,全球治理难题层出不穷,这就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引世界向前发展。世界正处于发展转型、动力转换、新旧力量消长及全球经济回暖的关键时期。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控“游戏规则”,分享绝大部分“游戏成果”,发展中国家不仅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并且承担绝大部分危机与波动带来的损失,导致国际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致使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进而出现贸易增速放缓的紧张局面,“单边主义”违背全球产业链持续发展,不断扩大多边合作国家之间的裂隙。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依旧不太平、国际社会依旧不稳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凸显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化解矛盾、缔造和平始终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和心之所向。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突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传染性疾病等问题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的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类在全球治理面临共同难题的背景下,要破解各个领域的问题并合理应对新挑战,就要摒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种族主义”“地方主义”等零和思维,共同寻求摆脱全球困境的治理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强烈支持。
当前,百年变局和全球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强调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最大的变量,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频繁、更深入。国际秩序即使受到极端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全球总体市场贸易体系和宏观走向仍趋于稳定。在世界格局深刻转变的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恰逢其时,契合了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满足了人民意愿,为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保持定力提供了新方向、新路径,在全球治理体系被深刻重塑的重要时刻推动了全球治理理念的涤故更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P26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坚持走全球化道路,弘扬多边主义、倡导合作共赢,不断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以各国利益为出发点,树立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为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构想。在矛盾与挑战不断交织涌现的大变局背景下,人类社会的整体治理体系、治理手段已无法适应日益变化的现实需求,随着国际社会对于构建新型国际治理体系期盼的逐步上升,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体系已经成为人类共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担当时代使命,为开创人类美好未来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体现出对世界性难题的深度思考,也体现出对全球性命运的高度展望。
万里江河定有其源,百层大厦定有其基。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思想和理论的提出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在理据,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以及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升华与凝练。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存在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不可能处于一个孤立、片面的环境之中,而是一直处在复杂的、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当中,通过实践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其他物质产生各种关系。从目标导向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135)人不再以“单个人”的形态出现,人成为了具备一定“社会化”特征的“类存在物”,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P571)起初的一些以某种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共同体,都是一些“虚幻的共同体”,例如资本主义所倡导的共同体概念,仅仅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其本质上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匹配的,它所代表的不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虚幻的共同体”根本无法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批判“虚幻的共同体”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内涵,“真正的共同体”所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它具备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先决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一共同体范畴内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会受到任何制度、任何关系的束缚,因此,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共同体与时俱进。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广博的世界胸怀的,而且是蕴含丰富马克思主义思辨色彩的“真正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数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和而不同”“包容互惠”“天人合一”等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层次的文化基因。首先,“和而不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原则。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愈加深入,“地球村”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全人类共同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难题、重大风险和重大挑战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然而,在世界各国共同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时,难免会产生争端和冲突,造成局部关系紧张,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学会理性看待差异,科学解决差异引起的各种问题,异中求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常态,只有理性对待差异,才能帮助人们之间更好地了解差异、认识差异,从而有效避免争端和冲突。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包容互惠”的典型性特征。“包容互惠”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同时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5]人类文明的发展目前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只有世界各国相互包容,人类才能和谐,只有共同把世界发展的蛋糕做大,人类社会也才能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包含了“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受到来自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带来诸多环境问题的困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6]“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典型概念,“天”指的就是自然乃至宇宙,而“人”指的就是人类这一整体,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把自然视为人本身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因此,不论人类文明发展到怎样的高度,人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独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秉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作为生命共同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7]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继承和创新了党的历届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维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闪现着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辩证思维。基于苏美争霸、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竞争的国际格局,毛泽东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指出,世界各国无论处于哪个世界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各国之间无论存在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和纷争,都是一个整体之中的矛盾与纷争,因此,世界各国理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铺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P46)作为中国处理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质。邓小平依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的实际国情,着眼于国际秩序发展规律,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论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思考中国自身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启迪。江泽民在分析把握世界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矛盾、新特点的基础上,阐释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作了理论上的铺垫。胡锦涛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进一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党的历届领导人提出的对世界大趋势的科学分析与理性判断的理论基础之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缔造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崭新阐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最长远、最根本的利益,而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宏伟蓝图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合作至上、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其社会文化形态的缩影,具体而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因此如何认识、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对于保护文明多样性显得十分重要。保护文明多样性的首要敌人就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一些西方国家由于傲慢和偏见,鼓噪所谓的“文明等级论”,无视他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妄图用自己所谓的优越文明侵害甚至摧毁他国文明,这种凌越式的行径只会造成文明冲突,甚至挑起战争。与之相对,我国所倡导的文明互鉴观更加契合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9]在处理世界关系中秉承“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理念,始终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恢复全球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面临严峻的疫情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非但没有止步不前,反而实现了总体经济的逆势而上。中国在面对疫情的巨大阻力下始终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样板。另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同时也为全球化效益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的经济交往和加快组建国际合作组织,发起成立国际投资银行、国际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机构,将成员之间的平等对话提到新的高度,这些有效推进全球治理迈入新台阶的治理手段,为促进世界新秩序的稳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永续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在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国家奉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强权政治,导致政治失范、文明冲突、利益相争等局部动荡,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更多挑战,同时也违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意愿。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从消除战争威胁、和平隐患的世界性难题这一思考出发,适时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治理倡议。这一注重双赢、共赢,超越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陈旧观念的全新治理理念,描绘了和平稳定、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1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平往来、共同发展的实践诉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实现持久和平。只有大家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才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美好的世界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不二选择。几百年来,人类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环境恶化形势日益严峻,大气污染严重、冰川快速融化、臭氧层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时刻威胁人类生存,这些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世界各国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2]只有坚持环境友好的理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铺就永续发展的绿色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所包含的生态文明观超越了传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观,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征服自然”的固化思维,它秉持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形成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之际也彰显出强大的时代价值。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及时公开透明向世界发布疫情信息,积极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守护国际产业链安全,主动与国际社会分享治疗经验、防控方案,乃至直接派出医疗专家组实地协助防疫工作,中国在全球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取得了世界的信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班迪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大国担当,称赞道,“中国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展现出的领导力与透明度堪称典范”。[13]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人类共同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坚持生命至上、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彰显出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正以切切实实的行动不断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顺应历史进程和符合人民意愿的新理念,为打造“互利双赢、和衷共济”国际局势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理念不仅契合本国发展的利益需要,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大国担当。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以局部带动整体、本国带动世界的实践逻辑,坚持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