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亚博
(广西社会科学院,桂林530022)
网络统战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网络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设,凝聚共识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1]335。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把握网络统战态势规律,优化完善新媒体传播方式与治理机制,通过 “补短板、扬优势、固根基”,加强依法治理、系统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不断推动网络统战的政治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网络统战”从2005年全国统战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及后,一直被广泛关注。一般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运用信息技术,结合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形成开放、平等、交互、超时空等特性的统战工作[2]。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度、关联性越来越大,许多统战工作对象趋于 “网络化”。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统战工作迫切需要 “网络化改造”,网络统战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一种新兴的工作方式、工作领域,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统战理念、治理实践等。
从狭义上讲,网络统战的内涵分两类。其一,网络统战是一种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兴统战工作方式,以传统统战工作对象为实体,遵循统战工作基本规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推动网络与统战工作的有机融合。它是对工作方式的创新发展,强调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手段助力统战工作。其二,网络统战是针对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特定网络传播活动主体而开展的统战工作领域,强调对统战工作对象新领域的拓展。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提 “新媒体代表人士”,强调要 “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展现正能量,发挥新作用。将新的社会阶层这一重要群体纳入主体范围,真正成为新兴统战工作对象。在网络虚拟空间、现实社会两个层面,借助网络化方式对特定群体对象进行网络舆论引导。该网络统战既是一种新方法,更是包括了新媒体技术应用手段,以特定对象的信息化为统战新领域的新型统战工作,是互联网时代统战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广义面上,网络统战在新兴的工作方式、工作领域两个层面进一步延展内涵:借助我党近百年统战工作基本经验与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以网络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平台为支撑,通过线上、线下对所有统战工作对象开展沟通联系、团结协商的全方位统战工作。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开启了统战工作新平台。工作架构由传统单位人转变为网络自由人,借助网络话语表达,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广泛收集民意诉求。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以网络交互模式团结引领网上统战成员,将现实调研和网络民调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统一平台。其二,创建了统战工作新格局。拥有9.4亿网民的互联网[3]是当前宣传统战工作的主阵地,关乎党和国家执政安全的最大变量。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改进网络宣传方式,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巩固网络舆论阵地,宣传统战方针政策,团结各领域网络代表人士,不断扩大统战工作话语权。因此,在全领域视角下探讨网络统战,更为准确、全面。
网络统战主要表现为主体多元性、参与互动性、手段多样性三大特性。网络统战利用平等对话、多元协商、合作共赢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具有同质性,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出发点是人民群众利益,发挥统一战线独特优势,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开展网上社会服务与监督。加强沟通协商,顺畅表达沟通机制,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社会化特征[4],促进社会主体与利益诉求多元发展。一方面,提倡主体多元、民主协商。围绕 “五位一体”布局,网络统战通过协商沟通、教育引导、联谊交友,团结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与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聚集网络界代表人士的人才、资金、智力等多种资源,通过政协提案、联谊交友、聘任特约监察员与督导员等途径,反映网络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的意愿,发挥建言咨政作用,广泛参与民主协商。另一方面,注重协同联动、互动参与。借助政治、组织与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一盘棋,建立规范性网络协商交流机制,有效凝聚网络空间不同群体,疏通群众依法、有序、理性地表达渠道,引导党外人士自觉致力于社会共同利益,形成团结、和谐、有序的公共秩序,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网络空间环境。
网络统战融合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统战工作,推动传统的资源整合、政治参与、民主协商、利益表达、教育引导、协调关系功能向网络空间延伸拓展,呈现出内容虚拟性、对象多元化、导向政治性、方式隐蔽性、信息开放性等特点[5]。新时代,要把握 “人民至上”的利益观、“规范高效”的行为论、“求同存异”的包容性等原则,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全面提升统战工作凝聚力。
党的根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同忧乐、共甘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1]40。网络统战工作应将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营造平等、广泛、共享的网络参政议政氛围,不断巩固网络统战主阵地,扩大网络统战覆盖面,增大同心圆半径,画出最大同心圆。
1.参与网络主体的平等化
统战工作思维转向 “全域”统战,注重 “用户体验”,实现由 “争取阵地”向 “争取人心”转变,明确网络统战职责定位,探索统战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组织方式,创建网络传播新型矩阵,构建网上同心圆。
2.凝聚社会共识的广泛化
一些网络意见人士聚焦社会热点,传播信息观点,能够对特定群体开展思想引导,这是网络统战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与显性力量[6]。这就要科学有效地发挥出新媒体人士与网络意见人士的舆论引导、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巩固和扩大统战工作主阵地。
3.公开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主动实现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打造网络“阳光统战”形象,扩大受众范围,增强了解沟通,化解困惑疑虑。利用图像、音视频等形式开展信息传播交流,提供丰富、全面、便捷的信息服务,扩大网络统战工作覆盖面与影响力。
网络统战工作从 “务虚”向 “务实”转变,有效整合各类统战信息资源,推动统战工作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规范网络行为,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督促行业协会自治;另一方面提升治理效能,优化社会环境,探索民营经济产业新发展模式,助力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1.规范网络行为
调整网络统战工作平台,聘请网络技术人员对新闻网站、论坛、贴吧等平台进行设计优化、技术协同,精心遴选一批吸引力强、内容丰富的特色主题网站,聚焦当前网络热点及焦点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引导公众发表舆论、传播正能量,有效规范管理网络言行,提升统战工作对象思想政治素质。
2.提升治理效能
通过有效参与、民主协商、内外沟通、利益协调、民主监督等多种途径[7],创新多样性统战工作模式,缩短统战工作周期和反馈时长,有效发挥网络统战参与社会治理职能。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提升 “网络领袖”正向引导力,激发潜在社会活力,不断增添和谐元素,彰显网络统战在整合信息资源功能优势的强大竞争力。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强、张力大,充斥着大量独立的观点,这与网络统战的包容性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在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体中,关键在于坚持求同存异,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1]304。在 “求同”中守好正确导向,固守住政治底线,找寻好最大公约数,尊重并包容 “差异”。一方面在平等对话中实现言论自由,打造民主和谐氛围;另一方面在多元差异中促进包容发展,构建网络传播矩阵。
1.促进平等对话与言论自由
网络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升了网络统战工作亲和性,形成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全新人际空间和对等交流模式。借助这种交互特性,主动设置热门议题,加强与受众的沟通对话,推动网络统战与网络文化语言深度融合。利用统战主流网站 “议政建言”“同心论坛”“统战故事”等专栏,拓宽网络建言献策渠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主流的舆论场,在观点交锋、求同存异中凝聚社会共识,适时评测舆情信息,抢占网络话语权制高点。
2.兼顾多元差异与包容发展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逐渐演变成价值观念多元、个体诉求差异的特殊空间,也成为众多网民的压抑情绪宣泄场。这需要及时把控舆论导向,掌握统战工作对象多、范围大、文化层次高、社会联系广、专业 “精英”多的特征,坚持多元包容与有效管控相结合原则,从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全面提高舆论引导力,强化 “大团结大联合”等正能量主旋律内容。并且,在敏感问题上积极主动发声,既包容多元异质思维,又重视思想舆论引领,密切联系知名网站栏目负责人、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代表人士等群体,发挥网络统战的导向、沟通、凝聚功能,增进价值共识与政治引领,构筑强大的红色网络传播矩阵,抓牢网络话语领导权与主动权。
近些年,网络意识形态交锋日趋激烈,披上了隐蔽性外衣,如传播主体模糊匿名、网络接口呈现隐性化等。新媒体网络给人们生产生活、利益诉求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动分子的侵蚀渗透,他们蓄意制造网络舆情,炒作热点新闻,灌输不良思潮,企图歪曲事实,混淆视听,西化中国,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妄图颠覆中国政权,严重损害广大人民利益。
此外,当前网络安全也遭受西方网络优势技术围堵。网络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先后运用于军事通讯、科研交流、商业领域。1994年,自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目前,全球13个互联网 “根服务器”都布局在西方国家。凭借这一技术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投入资金和资源研发先进 “木马”病毒和其他破坏软件,经常窃取网络数据、资料,这些都对我国开展网络统战工作造成了严峻冲击和挑战。
网络语言是一种亚文化语言,具有较强的草根性、娱乐性,这与长期以来统战话语的政策性、权威性形成鲜明反差,不同网络文化在网上进行传播和碰撞,线上线下衔接不紧、张力不足、效率不高,众多非主流观点大行其道,网络话语权不断被稀释,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带来影响[8]。随着统战工作对象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网民政治参与潜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旦产生 “交流鸿沟”,就容易引发非理性与情绪化的政治暴力行为,也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误导煽动,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的 “蝴蝶效应”。
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边境地区对外思想文化与经济交流愈发频繁,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更加复杂。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互联网产业、新媒体企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给网络犯罪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网络水军”利用互联网编造、杜撰、传播各种虚假信息,进行网络炒作、窃取信息数据等,严重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也给网络统战带来巨大的风险挑战。
1.基础保障落后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对网络统战的内涵价值、职能定位、对象范围等内容把握不准,资金、人才与技术存在短缺弱项,尤其是缺乏统战业务过硬和信息技术熟练的复合型人才。一些基层网络设施比较落后、信息软件开发滞后、网络统战范围与标准不明确、“互联网+”业态发展模式单一、网络统战与媒体传播融合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2.能力素养不足
统战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影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比如网络保密意识不强,个别统战部门的网络信息管控不严,安全防护软件不及时更新,不少数据、信息通过QQ、微信、邮箱等途径传播。一些统战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不足,个别网管人员操作PPT、视频剪辑、图像PS等技术不熟练。
3.工作载体单一
资源分配不够优化,线上互动与线下沟通不足。信息平台传播力不强,内容不丰富,更新缓慢,多以会议活动为主,相对缺少了鲜活实例、典型案例、感人故事,一些时事评论的深度不够,对公众的吸引力不足。
1.行业法规制度不完善
管理条例措施不统一,新媒体市场规范不严格,一些网民或私营新媒体发布信息未严格把关,不实言论、无节操信息充斥其中,社会责任缺失,市场恶意竞争制约行业发展。
2.政策引导与帮扶措施不足
网络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发展资金不足,技术类人才比较匮乏。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缺乏,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
3.协同联动机制不畅
网络统战工作,需要公安、政法、工信、工商、统战、文化、宣传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但是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联动共享机制尚未融入 “大统战”因素。数据资料共享不充分,个别领域存在权力制约现象。监管的部门多、处罚多,监管与引导机制不健全。
通过构筑红色传播矩阵、建立舆情共建共享联动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等途径,坚持依法治理、政策指导、文化引领、科技提升等方式,实施政治引领、文化融合、制度创新、人才培育、法治提升五大工程,提升网络统战效能。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互联网思维
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网络统战大数据,将线上统战与线下统战结合起来,继承 “一对一”思想工作模式,守住 “红色地带”,转化 “灰色地带”,严管 “黑色地带”。把握社会阶层结构新特征、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统战工作,凝聚广大的网络意见人士,运用行业协会、社团中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组建 “云统战”模式,将统战诉求有机融入社交活动、文体活动、学术交流与教育培训中,增强统战工作对象的主体意识与互联网思维,营造多元参与、联动协同的大统战格局。
2.理顺职责定位,创新网络统战方式
关口前移与主动联谊相结合。各级统战网站、各类新媒体应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传播优势,主动宣传政策,设置门户网站议政平台,创建网络意见人士QQ群、微信群、社区论坛等统战新平台,正面引导统战工作对象参与话题讨论,及时收集、整理和反馈社会各界的诉求建议。
线上联动与线下互信相统一。利用 “互联网+”技术和 “两微一端”平台,以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吸引网民。建立网络 “意见领袖”数据库,引导其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增进政治认同与政治互信。结合统战工作目标任务、管理考核办法,评选出优秀的新媒体平台及网络意见人士,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政治认可和社会荣誉;对未尽职责、事故频出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相应的整顿治理和批评教育,做到激励与监督并举。
3.坚持党的领导,提升统战宣传实效
牢牢守住党的绝对领导权,把党的领导落在政治领导、组织部署和贯彻落实上来,把握 “大团结大联合”主题[9]31,加强对政治原则、方向与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领导[1]303,强化网络统战宣传工作,拓展统战理论政策宣传新阵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重点人群的宣传引导,推进网络统战理论、政策进院校、进课堂等,广泛传播网络统战的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提升网络统战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1.完善法规政策,加大网络统战的制度供给
法治是网络统战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也是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的基本要素。首先,健全网管法规。及时弥补一些网络立法的盲点漏洞,完善舆情预警与干预制度,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规范网上信息发布、审查、过滤与监督程序,全面、实时地监管统战工作对象的网络行为。其次,加大政策引导。发挥网络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引导网络统战人士带头树立文明法治观念,提倡文明上网和守法上网。
2.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网络统战科学化水平
借助法治培训、网络监管两种方式,注重法治宣传,提升网络统战法治化思维,利用法治优势引领网络统战工作,提升遵法守法意识,增强依法执法能力,正确处理好网络统战与现实治理、维护网民权益与促进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搭建联合执法平台,坚决打击网络违规违法行为,打造运行有序和良性发展的网络统战环境。
3.畅通舆情渠道,加强网络统战的调查研究
规范网络平台。统一管理运营各类 “监督举报”“辟谣投诉”等互动平台,搭建 “网上工作室”“建言献策直通车”等问政平台,整合微信、QQ等工作交流群,借助全媒体矩阵传播力,主动设置热点议题,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与意见征集活动。健全舆论引导平台,适时监测舆情信息,组建快捷高效的舆情反馈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网络舆情危机。
加强政策研究。深入开展前瞻性分析预判与统战调研,增强政治把握、调查研究、联系群众与合作共事四种能力[9]294。组建网络统战智库机构,加强网络统战工作理论政策分析,重视基层统战人员的意见建议,探索制定切合实际的网络统战工作指导意见与实施规范。
1.打造新型平台,守好网络统战工作主阵地
巩固统战门户网站 “主窗口”地位。创新特色栏目,更新网页设计,丰富编排内容,打造主题突出、信息丰富、功能完备、内容生动、互动性强的统战工作网站,形成对外展示统战形象的 “新名片”。
发挥新型网络平台 “接地气”功效。紧随统战工作对象的上网习惯和主流趋势,利用政务头条、微信、抖音等平台,贴合 “微传播”语境,推送“微课堂”、小动画等大众化网络语言,增强吸引力,促进互动交流。
组建大数据应用中心。加强大数据智能应用,将 “同心圆”微信群组、政务头条号矩阵、网络视频学院、统战云等平台纳入大数据中心,广泛开展网上教育、建言、联谊、服务、调研、招商等统战活动。
2.把握舆论导向,创建全方位网络传播矩阵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整合利用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群、公众号、论坛等平台资源,营造统战工作对象的 “微家园”。加强与知名网站合作,引导网络意见人士运用多元公共话语体系,形成负责任、有理性的互动表达。
创建头条号矩阵。借助政务头条,创编和推广一批优质统战网络文化产品,拍摄制作一批宣传片、微电影、微视频和动漫,提升统战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引导意见表达,构建宽松包容的话语体系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组织线下联谊品牌活动,主动参与在线论坛、网上沙龙,推广微信公众号,加强与网络代表人士的线上互动与线下沟通,提升网络代表人士的社会价值感,提高统战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创建一个乐于接受、愿意参与、共同发力的网络统战新环境。
培育网络榜样力量。注重政治引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9]297,强化对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畅通表达渠道,探索网络话语转换方式,组织开展 “勤廉榜样”“十大网络人物”“新阶层英才”等品牌活动,加大表彰力度,弘扬网络正能量。
1.提升综合素质,推动网络统战队伍专业化建设
加强培训教育。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培训中心,分批次培训学习,选派到互联网行业组织挂职锻炼,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统战干部的网络安全与保密意识,增强 “互联网+统战”思维,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统战工作平台。
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对网络统战的策划员、技术员和宣传员队伍建设,培育一支熟悉统战工作特点、擅长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应用、掌握摄影、采编、账号运营技术的专业化团队。
建立专家队伍。加强与互联网相关的党外代表人士联系,建立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网络统战专家队伍,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推进统战工作信息化建设。
2.加强教育管理,培养大批新媒体与网络代表人士
组建网络人士联合会。依托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建立网络人士联合会,完善联谊交友制度,定期举办茶话会、联谊会、沙龙等,组织开展培训班、专题论坛、调研等活动,将一大批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意见领袖汇聚到党旗之下,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困惑,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发挥网络人士的重要统战作用。
加大网络人士的培育力度。加强政策帮扶,对已纳入统战联络对象、潜在统战成员坚持分类施策原则,细致开展工作。健全工作制度,建立联动机制和特定信息共享机制,将网络人士登记在册,建立网络人士数据库。重视思想教育,培育一些影响力大、正能量大的网民为网络意见领袖,注重从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党外代表人士。
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善于联谊交友,团结各类社会阶层,大力实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凝聚工程”,着力从队伍建设、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联谊交友,创新方式方法,分级分类探索示范建设,积极搭建组织交流、建言献策、 咨询服务等平台[9]304。
3.防范安全风险,构建科学化的网络统战新型智库
加强突发事件舆情疏导。及时制定中央有关网络统战工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意见,研究相关理论政策与实施细则,组建网络统战舆情智库平台,主动联络专家型网络人士,推动线上引导、线下处置协同联动。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深入开展分析研判,加强对发布信息的检测评估,强化风险隐患排查,第一时间化解不利因素,有效防范重大网络舆情风险。
凝聚多领域智库人才队伍。在统战、网信、公安、宣传、科研院所等单位遴选一批擅长统战业务、信息传播、案情侦查、舆情研判等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成立网络统战精英战队。健全开放型人才进出流动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打造网络统战重点学科,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培训教育,将信息化技术与统战知识纳入培训班重要课程。
构建统战智库共同体。统一战线新型智库是发挥凝心聚智、建言献策功能的 “人才库”“智囊团”。牢牢依托统一战线特色资源,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型,优化组合要素资源,创新组织管理架构,组建智库专家库,建立首席专家制度,设立重大问题研究专项课题,通过内参、调研报告等渠道报送咨政成果,利用智库论坛、蓝皮书、研讨会、网站专栏、政务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最新成果。
1.夯实主体责任,完善网络统战领导机构
建立规格高、范围广、指挥统一、落实有力的网络统战领导机构。成立多部门联动、参与的网络统战工作委员会,下设多个专职班子,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全面规划、指导和督查。规范联席会议机制,发挥统战、宣传、民政、民宗、信访等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互联网管制现状,构建齐抓共管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健全履职尽责、协同联动、科学完备、规范高效的工作制度体系。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贯穿网络统战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做到 “五纳入”:纳入党委 (党组)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课程,纳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纳入巡视巡查工作内容。坚持问题导向,树立 “攻防并举”的治理理念,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开展正面、理性、专业的宣传报道,及时回应社会热点议题,在公共舆情、民族宗教安全等方面争取 “话题”主动权。
2.加强协同治理,建立组织协调联动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健全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公安、国安、工信、市场监管、民宗等有关部门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完善信息通报、共享协同机制,建立网络化管理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力量的跨区域重组与调度。依托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传统的统战业务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延伸工作手臂,扩大工作覆盖面,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网络统战工作大格局。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与各类新媒体、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合作,加强沟通联系与资源平台共享,积极策划和广泛宣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网络统战活动。整合运用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新媒体平台等社会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大政策扶持、经费支持、项目融合与信息发布优先权授予等,促进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推出喜闻乐见的系列宣传作品,定期发布重要统战新闻和工作动态,打造一批内容丰富、权威高效的统战宣传平台。
3.推动数据共享,创建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统战基础数据,搭建大数据统战系统支撑平台,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集中在统战、公安、网信、民宗、宣传五个党政部门共享数据,建设标准统一、数据安全的数字化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信息考核机制、信息安全保密机制,及时把握统战工作对象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倾向,畅通沟通渠道,研判网络舆情,一旦出现舆情主动发声、积极引导,掌握统战舆情的主动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良性网络治理模式。
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加强与网络舆情咨询服务机构的协作交流,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趋势性、利害性、预警性的分析研判,总结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做到及时疏导反馈、有效预警处置。构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优化网络舆论治理机制,抢占网络舆论阵地至高点,增强统战工作辐射力、穿透力和影响面。
打造安全高效的统战信息化集群。加强科技研发,强化技术支撑,建立信息传送系统,完善统战内网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统战专网和门户网站建设,及时更新信息,提升内容质量,开设在线办事、统战论坛等留言板块,发挥栏目品牌特色,促进有效联谊交友、评价咨询等。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开发网络代表人士 “智慧统战”应用平台,优化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促进网络统战办公信息化,扩大统战网站集群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