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航
(河南省栾川县人民医院骨科 栾川471500)
股骨颈骨折为临床发生率较高骨折类型,以老年群体居多,且股骨颈骨折后易损伤周围血管,治疗难度较大[1]。股骨颈骨折是临床治疗难点,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微创手术是目前普外科手术总体趋势,近年来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但其安全性及术后对膝关节、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数据证实。基于此,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4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7 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 例和研究组45 例。对照组男 26 例,女 16 例;年龄 50~74 岁,平均(62.71±4.89)岁;体质量 57~84 kg,平均(70.62±6.17)kg。研究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51~75 岁,平均(63.08±5.04) 岁;体质量 56~86 kg,平均(71.12±6.33)kg。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 CT 检查、X 线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初次行髋骨置换术;髋关节解剖结构无明显异常;骨折前行走功能正常;新鲜骨折;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髋关节手术史;股骨畸形;合并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凝血功能异常。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取仰卧位,全麻,由大转子处作切口,约15 cm,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筋膜,切开关节囊,暴露骨折端,截骨以取出股骨颈、股骨头,打磨髋臼端,置入髋臼假体,股骨端扩大髓腔,置入假体试模,确认性能后置入股骨头假体,缝合。研究组行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麻,取仰卧位,由大转子线距髂前上棘约2 cm 作切口,约8 cm,依次分离皮下组织,显露关节囊并Z 形切开,暴露髋部,术前预先测量截骨线由内而外截断股骨颈,取出,暴露股骨近端、髋臼,打磨髋臼端,置入髋臼假体,扩大髓腔,复位后髋关节,安装股骨假体、髋臼内衬,复位髋关节,缝合。
1.4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比较。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2)疼痛程度比较。术后1 d、1 周、1 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最高分值10 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3)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术后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量表(HSS)评分进行评估,最高分值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4)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术后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进行评估,最高100 分,分值与髋关节功能成正比。(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骨不连、骨折愈合延迟、骨折畸形愈合、膝关节功能障碍)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住院时间(d)研究组对照组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首次下床时间(d)45 42 t P 45.91±7.62 94.35±12.07 22.541<0.001 144.06±19.33 147.93±21.25 0.890 0.376 8.09±1.12 12.29±2.40 10.574<0.001 11.35±2.08 17.68±3.04 11.401<0.001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1 d、1 周研究组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 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组别 n 术后1 d 术后1 周 术后1 个月研究组对照组45 42 t P 4.89±0.72 6.41±0.97 8.337<0.001 3.28±0.64 4.19±0.73 6.193<0.001 1.38±0.47 1.45±0.52 0.660 0.511
2.3 两组膝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研究组 HSS、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膝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膝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指标 组别 n 术后HSS 研究组对照组45 42 t P 82.5 74.6 5.00<0 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Harris 研究组对照组45 42 t P 3±7.51 9±7.06 8.001 66.27±6.18 54.92±7.15 7.937<0.001 89.27±6.73 82.05±7.16 4.848<0.001 69.44±8.42 60.07±7.53 5.457<0.001 92.75±6.22 85.16±7.04 5.337<0.001 75.11±9.24 63.95±8.18 5.948<0.001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1 例骨折愈合延迟,1 例骨不连。对照组出现2 例骨不连,4 例骨折愈合延迟,2 例骨折畸形愈合,1 例膝关节功能障碍。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 21.43%(9/42)低(χ2=5.674,P=0.017)。
股骨是人体重要负重骨,也是骨折高发部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群体以老年人居多,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在外力作用下易出现骨折,具有病情复杂、致残率高、术后恢复慢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2]。同时股骨颈骨折易损伤周围血管,术后易出现骨折愈合延迟、股骨头坏死、内固定失败等情况。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手术方案,尤其对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可作为首选[3~4]。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常规切口入路可充分暴露骨折端,手术操作简单方便,术野较清晰,但其局限性在于手术创伤较大,周围组织破坏严重,术中出血量多,导致术后康复进程较长。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优势在于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周围组织剥离,降低手术创伤[5~6]。有报道指出,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骨代谢状态,增强髋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高[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首次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缩短术后康复进程。两组术后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发现术后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研究组 HSS、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较高安全性。另外需注意,由于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较小,术中需应用髋臼拉钩协助髋臼暴露,使用时注意力度;髋臼显露后应注意保护坐骨神经及后方软组织;扩髓时注意贴近大转子,避免损伤切口边缘皮肤。
综上所述,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康复进程,改善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