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亮“通调任督”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21-01-29 05:28许延林杜冬菊林海波余伯亮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6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针法

许延林 杜冬菊 林海波 余伯亮

(1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康复科 江门529031;2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眼科 江门529031)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的肌肉、骨质等异常导致异常神经活动传入,刺激颈交感神经或压迫椎动脉引起前庭迷路缺血而导致眩晕的病症[1]。现代医学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会伴随一系列不良问题。余伯亮主任医师为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传统针灸方法融家传心法为一体,在临床应用“通调任督”针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显著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余伯亮“通调任督”针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针灸科、康复科门诊接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 20~69 岁,平均(51.64±7.90)岁;病程 1~33 个月,平均(20.54±3.70)个月。对照组男14 例,女16例;年龄 21~68 岁,平均(51.45±3.12)岁;病程 1~38个月,平均(20.94±3.6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2]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修订意见:(1)眩晕呈发作性,头颈部体位改变会诱发或加重;(2)常伴头痛、耳鸣、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3)触诊可查及部分节段颈椎有移位,相应后关节囊或横突压痛,旋颈试验(+);(4)颈椎 X 线显示颈椎退变、增生、失稳等;(5)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1)头晕,视物旋转,轻型闭目可减轻,较重者天旋地转感,甚至跌倒;(2)可伴呕吐汗出、眼震耳鸣等。

1.4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70 岁;(3)2 周内未接受其他治疗;(4)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1)颈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2)心脑血管、五官科疾病、其他内科病等引起眩晕;(3)出血倾向、施术处皮肤感染等。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 采用余伯亮“通调任督”针法治疗。第一组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天柱、大椎、心俞。第二组取穴:神庭、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第一组: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用0.3 mm×25.0 mm 的毫针刺入百会、风府、天柱、大椎、心俞0.5~0.8 寸,百会沿皮刺,百会、大椎用捻转补法,风府先捻转泻法再行捻转补法,天柱、心俞用导气法;用0.3 mm×40.0 mm 针灸针刺入风池约1.2 寸,采用透刺法(风池透风池),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20 min,10 min 行针 1 次。第二组: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用0.3 mm×25.0 mm 的毫针捻转刺入神庭、内关0.5 寸,用导气法,用0.3 mm×40.0 mm 的毫针捻转刺入余穴1 寸,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20 min,10 min 行针 1 次。每日治疗 1 次,两组交替治疗,10 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

1.6.2 对照组 施以常规针刺。取穴:颈夹脊穴(C2~C7)、前顶、百会、率谷、曲鬓、风池、风府(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4]制定)。操作方法:患者前倾伏坐位,常规消毒,用0.3 mm×40.0 mm 的毫针,快速刺入颈夹脊穴约1.2 寸,用0.3 mm×25.0 mm 毫针快速刺入余穴0.5~0.8 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10 min 行针1次。每日治疗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1)症状与功能评估:治疗前后应用王楚怀等[5]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包括眩晕、头痛、颈肩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5 项,30 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越好。(2)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采用德国DWL DOP-X2 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检测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3)疗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判定标准,痊愈:眩晕、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正常生活及工作;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偶有轻度不适,基本不影响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晕缓解,伴随症状及体征减轻,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效:眩晕、伴随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生活及工作受影响程度无改变。愈显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眩晕 颈肩痛 头痛 日常生活及工作 心理及社会适应观察组对照组30 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0.60±1.72 14.96±1.59*#10.02±1.70 12.98±1.70*2.40±0.58 3.95±0.60*#2.23±0.68 2.59±0.58*1.09±0.35 1.90±0.39*#1.20±0.36 1.55±0.55*2.10±0.43 3.72±0.53*#2.05±0.38 3.11±0.35*2.00±0.63 3.30±0.70*#1.94±0.64 2.40±0.45*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 治疗前两组LVA、BA、RVA 的 V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LVA、BA、RVA 的 Vm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LVA、RVA 的Vm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BA的V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cm/s,)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BA治疗后26.79±2.64*26.30±1.63*.84±2.61.78±2.70*.10±2.61 33.12±3.24*

2.3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颈性眩晕的成年患病率可达10%[6~7],其突发性、高复发性较大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8],目前以椎动脉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为较公认的致病因素[9~10]。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目为之眩。”《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提示病位在脑髓清窍,病性为本虚标实。余伯亮主任医师认为,颈性眩晕乃阴阳气血失调所致,虚实夹杂,且虚者居多,“督脉者……入络脑。任脉者……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说明任、督二脉与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10~12]显示中医学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取得了肯定疗效,且因其简便廉验、副作用小,受到患者青睐。

余伯亮“通调任督”针法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任督二脉在经络中的重要地位,督脉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通调任督可以激发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经气,阴阳气血皆得到调节,使得经络通,脏腑阴阳、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百会穴为三阳五会,百脉之宗,贯达全身,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有重要作用;风府、风池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之功;气海、关元有培补元气、补益回阳之功;天柱、大椎、神庭有调节头颈部经气作用;心俞、内关有宁心安神、疏通经脉之功;中脘、足三里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作用。诸穴合用,施以相应补泻手法,可起到助阳养阴、培补气血、熄风化湿、疏通经络之效,阴阳平衡则百病消,眩晕自止。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LVA、RVA 的Vm 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余伯亮“通调任督”针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椎-基底动脉Vm,提高疗效,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应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针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什么是颈性眩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