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要有调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知识整合、思维逻辑的具体要求。深度学习深刻点明了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强调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础上实现对历史内容的深层次学习,除了背诵、理解历史知识以外,还需要将其积极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进而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一、 引言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结合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历史学科贯穿古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 渗透唯物史观,培养核心素养
渗透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度学习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学生掌握的不是一个个枯燥的文字,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影响、历史地位,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观,掌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历史学科的价值。如在评价斯大林模式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斯大林模式主要是在后期,在评价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偏向于负面,特别是有的学生将其与其他模式对比时,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很多的弊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当前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斯大林时代来看,斯大林模式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在当时确保了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后期发展过程中弊端日益突出,没有得到解决才出现了后续一系列问题,以此帮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讨论
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是符合高中生历史学习规律的。具体情境的构建需要教师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合理进行设计,将历史事件更好地展示出来,展示的方式包括实物、图片、史料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具体的情境性,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情境展开学习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以“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点时都要做好具体的史料和情境的创设,如九一八事变就有史料记载和具体的视频资料,教师还可以播放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的纪录片,真实地为学生还原那个时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还原历史,加深认识。此外,针对部分学生地理学习得不是很好的情况,在介绍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以后的侵华战争时,教师可以用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侵华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历史事件以及推进的过程,利用具体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并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
四、 设置有效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深度学习背景下,问题的设置应强调学生的思维延展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思维拓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开放性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例,在介绍朝鲜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强调要维护联合国多边主义,而朝鲜战争中美国组建了以其为首的‘联合国军’是否是正义的呢?朝鲜战争是否应该发生呢?我们是否应该参战呢?”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与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有关系,一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广泛思考并提出了新的思辨课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有人冻死?不给发衣服吗?”这些问题都代表了学生的实际思想。基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各自說明观点。如“是否应该参战”讨论得比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现在的眼光看待事情发展的走向;在讨论“为什么会有人冻死?不给发衣服吗?”时,教师要通过具体的史料等方式让学生从天气、生产力、战争紧迫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伟大的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引导整个内容的学习并进行拓展,而学生的有些问题则代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不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并丰富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把握,最终实现有效指导的教育发展目标。
五、 推动学生思辨,加深历史认识
推动学生思辨,加深历史认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好具体思辨的设计,利用思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与内容有更多了解,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历史的“冲突点”,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内容的认识。思辨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具体途径,思辨点的设计要以学生学习的规律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渗透和整合。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受到了网络思潮的影响,将抗日战争的胜因归属于“小男孩”,有的则将其归属于“苏联出兵”,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辨,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明确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搜集和整理,主要是搜集材料和史实,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些打着“历史”旗号的说法并没有史料依据,有的甚至就是虚构出来的;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了战争中中国人民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最终胜利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让学生对抗日战争和浴血奋战有了正确的认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六、 开展主题教育,实现知识整合
开展主题教育符合深度学习的理念,其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主题教育的设置,利用不同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的限制和课堂知识的范围,将单元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到主题讨论当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以“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例,课程的安排就是主题教育与设计。在主题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材推荐4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更多),每个小组都可以负责其中的一方面,如第一组研究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第二组研究家国情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第三组研究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研究,主要从地理、政治、历史等角度去分析知识的联系;第四组可以研究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关系,其他小组还可以进行拓展。通过主题设置的方式,教师让每一个小组都积极参与其中,每个小组都需要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案,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整合知识,不仅需要学生从本节课搜集资料,还需要从之前的学习中去广泛搜集,打破历史单元的限制并逐步梳理出具体的线索,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整合能力。此外,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主题式的指导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整合以后,学生在讲台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公示,其他小组可以提问,也可以记录,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主题学习能力。主题式历史教学进一步打破了历史单元知识的限制,让学生从历史学科的内容去整合资料,寻找历史线索,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整合的方法,在探索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七、 鼓励学生实践,拓展历史认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拓展学生历史认知、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历史学科教学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一系列的历史实践,包括参观红色旅游基地等,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的发展,感受历史学科的价值。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为例,无论是课堂上的举例子包括高铁技术、探月工程、载人航天,还是列数字包括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学生都没有太多的感受,这些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有一定的距离感,学生感受不是很深刻。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教师可以开展以“综合国力提升”为背景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地区发展为调研对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方面进行探究。如有的小组以学校周边的基础建设为调研对象,调研10年前、20年前和现在学校周边建设的具體情况包括道路平整度、周围环境等内容。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找到了20年前、10年前的老照片和学校保存的档案信息(部分来自街道),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学校周围的设施从无到有、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的过程,从而感受到经济发展对学生周围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以城市公园为调研对象,对比10年前和当前的城市公园发展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公园从少、乱、差到多、整、好的转变,了解城市公园从求大到建设口袋公园的发展理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节奏和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城市发展的理念变化,现代城市发展的体现等。总之,实践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现实中、调查中了解历史与发展,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实践中用深度学习的思维去审视,从而让学生珍惜当下生活。
八、 结语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推动历史学科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霞,巢科,龙胜春.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历史教学价值立意探究: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J].江苏教育,2021(Z3):141-144.
[2]栾思源.“双新”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持的高中历史跨单元教学策略[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1(3):58-61.
[3]王文立.浅谈“纲要体”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深度教学: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J].名师在线,2021(15):85-86.
[4]王军海.历史深度学习的认知路径探索:以“五四运动爆发”的学习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5):54-58.
[5]薛梅芳.高中历史课堂运用影像史料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2):23-24.
[6]王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万历十五年》整本书阅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4):40-41.
[7]沈咏梅,林德田.STEAM视角:高中历史探究课拓展新探:以《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一课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0):92-93,141.
作者简介:孙睿,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