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国际上对于移动微型学习的研究始于1994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首次提出,移动微型学习是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一种新学习方式。随后,另一位微学习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西奥·胡戈进一步指出,微学习是利用信息技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处理内容较少的学习单元的一种新式学习活动。当时所谓的移动微型学习技术主要是指在发达国家教室中的PC 电脑上安装的各类应用软件。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相继来到中国做学术交流报告,引起了中国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2001年 12月,我国教育部结合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正式发出关于移动教育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近年来,网络覆盖率和手机网民用户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8月27日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11 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7%。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界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此同时,受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外界诱惑以及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新媒体、微资源的影响,人们能心无旁骛用于正式学习的完整、持续、大块时间不断缩减,零碎、闲散、短暂的碎片化时间却日渐增多,若能合理运用这些不固定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经年累月可以累积起一堆可观的知识。于是众多软件开发商纷纷开始与各类院校合作,推出了多款供人们随时随地可在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上使用的学习应用软件,如在英语学习上备受学生青睐的“英语趣配音”,网易“有道”词典,“百词斩”,“沪江开心词场”,“扇贝单词”,“翻转外语”小程序等等。
中国对于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模式研究刚起步,但发展进程却很快。例如,魏雪峰的“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适用场景与高效管理”,分析了碎片化学习的三利四弊,提出了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四大适用场景及高效管理策略;王承博的“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辨析了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概念,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了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模型,还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从知识碎片到知识体系嬗变过程的有关理论。碎片化移动微学习相关参考文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如信息技术与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微学习模式与方法等,实证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相对较少,将碎片化移动微型学习模式运用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则更少。这说明在中国高职院校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模式仍然有待推广,研究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碎片化移动微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颇具现实意义,很有发展空间。
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用全新思维方式,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移动智能终端,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挖掘出自身感兴趣的、所需要的知识碎片,并对其存储、汲取、加工、与原有知识融合,建构出有意义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随着无线网络、5G 的飞跃发展,资费的下降,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的普及,碎片化学习成为了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移动化、泛在式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学习对于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这里的碎片化学习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工作学习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要找出一整段时间在某一固定地点学习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各类移动设备无处不在地充斥其左右,于是人们可以在排队、等人、上下班途中、睡前等小段零散时间里,利用移动设备汲取有意义的知识。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24 小时不间断地运作,涌现出海量信息,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网页链接等等,供人们学习。与传统的、固定完整的书本知识相比,这些信息更为零散化,缺乏逻辑系统的知识构建,以非线性的碎片形式充斥着整个互联网。这就要求学习者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检索有意义的碎片信息,将其归类与管理,剔除对于新知识体系建构无意义的知识碎片,汲取新知识点作为补充,最终建构出个体完整的新知识体系。
移动微学习( Mobile Micro-Learning)是指在信息化设备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特定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具有目标明确、时间简短、内容精炼等特点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这种新型学习模式之下,学习者从固定的位置被彻底解放出来,随时可以通过小巧轻便、方便携带的移动智能终端将碎片化时间变废为宝,自主学习碎片化知识。此外,移动微型学习并非杂乱无序的学习。通过对碎片化学习内容进行链接、聚合、使其可视化,移动微型学习将单个零散的学习资源整合成有序、有逻辑、有意义的系统资源,从而让碎片化学习模式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移动微型学习不仅仅给学习者带来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在网络海量学习资源中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各种便利,还帮助学习者构建出适合自身学情的移动学习情境,满足其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符合知识经济背景下个人必须开展终身教育,不间断地更新知识技能的要求。
碎片化移动微学习优势显著,其中两方面最为突出。第一,学习方式方便快捷,具有“短平快”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获取所需知识。第二,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的优势。在碎片化移动微学习中,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兴趣偏好,在互联网上不断生成与更新的海量学习资料中选取有针对性的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定制式学习。
碎片化移动微学习的弊病也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碎片化学习不利于系统化知识的掌握,容易造成学习者注意力涣散。第二,碎片化学习不利于对复杂问题思考能力的培养,容易引发肤浅阅读问题。
笔者所在的四川城市职业学院2020年9月初利用上海昱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的“翻转外语”小程序,在20 个大学一年级新生班级进行了翻转外语试点改革,将该小程序应用于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21年7月,参加试点的学生任务卡包完成率、单词平均正确率、每日平均完成率均高于95%,31 次课堂测试平均正确率为78%。经过近八个半月的打卡刷卡包完成每日任务,学生已完成约3000 个单词的记忆,并且正在以每天记忆32 个新单词的速度高速学习,为提高其大学英语三、四级的考级通过率,专升本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以及毕业后进入职场所必须的英语听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在本校《大学英语》课改中利用“翻转外语”小程序开展碎片化移动微学习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趋利避害地应用该学习模式。
首先,完善移动微学习配套软硬件设施。在互联网时代,虽然移动微学习模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各类移动终端、网络接入费用之类的学习成本也较高。高职院校需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无线网络使用体验,为师生提供优质、免费、全覆盖式的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其不再受手机流量限制、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开展英语移动微学习。
其次,提高学生碎片化学习技能。第一,面对海量碎片化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搜索能力和筛选能力,即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界限,根据个人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在无限海量网络资源中快速高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蛛网式知识结构。第二,要培养学生化“零”为“整”的能力,即对零散无序的知识碎片进行再加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与自身已有知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知识内化乃至创新。第三,要培养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管理能力,即合理规划学习与娱乐时间,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在碎片化时间中控制自己不受智能终端上繁杂社交信息的干扰,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目标明确、保质保量地开展学习,学习者才能真正体会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所带来的益处。
再次,加强教师在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模式中的引领作用和信息技术素养。第一,教师应积极参与并引导学生开展英语移动微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碎片化移动微学习多在课外开展。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容易迷失方向,需要教师的指引帮助,同时学生还需要教师对其移动微学习的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课外自行开展移动微学习,课内汇报分享学习成果等方式,来检查和评价学生移动学习情况;可以利用某些软件平台的后台监控系统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还可以将移动微学习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帮助学生维持每日开展碎片化移动微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寻新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移动终端新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师虽然不需要掌握专业的软件开发能力,但也需要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常用软件,学习如何运用相关应用软件制作合适高职学生学情的网络资源,定期更新教学资料。另外,教学应用软件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它们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思考如何将它们与实际教学深度结合,反复测试验证,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教学应用模式。
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将碎片化移动微学习模式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所得数据表明:碎片化移动微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英语书本理论知识与生活职场实际运用有效地结合,还可以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为教师指明教学方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英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