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①

2021-01-28 21:32王闻萱
实事求是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王闻萱 张 慧

(锦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121001)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书写着人类漫长的奋斗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劳动者,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铸造,十分注重在全社会各领域开展劳动教育,他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精神与时代特色的劳动观。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关于劳动的奋斗凯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人身上开始出现对劳动理解不当、劳动动力式微、劳动意志弱化等问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迫切需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劳动观,并以习近平劳动观强化价值引领、凝聚思想共识、激发拼搏斗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既定时代的特殊产物,反映时代的需求,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蕴含了丰富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深入研究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劳动观。

(一)价值逻辑:劳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劳动创造人类社会。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P473)这深刻指出了如果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充分揭示了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其次,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经历过以群居狩猎为主的原始文明、以男耕女织为主的农业文明、以机械大生产为主的工业文明以及正在经历的以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文明,这些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辛勤劳动。人类社会因劳动而进步,因劳动而愈加繁荣昌盛,人类正是通过劳动一步一步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自己。劳动因其独有的价值,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奋斗的劳动史。最后,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P670)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劳动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是习近平劳动观的价值逻辑,而习近平劳动观正是在探索和反思劳动本身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二)理论逻辑:对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劳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做好劳动人民的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劳动理论。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劳动人民、重视劳动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红色区域在建立的头一二年,农业生产往往是下降的。但是经过分配土地后确定了地权,加以我们提倡生产,农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增长了,生产便有恢复的形势了。”[2](P131)毛泽东对劳动的高度重视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得到恢复,不仅实现了革命根据地的自给自足,而且为日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面对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水平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P88)20世纪末,面对社会上重“智育”轻“劳育”的倾向日益严重,江泽民指出:“事实证明,如果只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4](P372)进入21世纪,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胡锦涛强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5]从上述重要论述来看,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劳动、重视劳动者、重视劳动精神的传承,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于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劳动观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劳动理论的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三)现实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劳动。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家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要积极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6]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我国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入新时代,廉价劳动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最后,要关心关爱关怀基层劳动者。当前部分地区的企业和相关部门对基层劳动者关心不够,部分劳动者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强,导致由劳动关系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不仅影响到了劳动者对待劳动的态度,也不利于新时代正确劳动观的养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现实,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劳动观念问题,为我国人民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破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难题。习近平劳动观正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逐步形成的。

二、习近平劳动观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劳动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围绕劳动的动力源泉、时代语境、价值遵循、实践指南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阐明了“为什么要劳动”“在什么背景下劳动”“为谁劳动”“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重大问题。深刻把握习近平劳动观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劳动观的科学认识。

(一)动力源泉:“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对幸福的追求是劳动的内在动力,而劳动又是获取幸福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劳动和幸福的辩证关系中深刻阐释了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重要性,强有力地解答了“为什么要劳动”的现实问题。首先,“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论述了劳动者是光荣的、是幸福的。[7]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8](P4)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是将幸福转化为现实的重要途径。中华儿女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不断开创未来,实现梦想。其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剖析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幸福。[9]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劳动能够带来多重收获,具体而言:一是收获快乐。“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0]二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悟到劳动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帮助,他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11]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通往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释放潜能,实现全面发展。三是实现社会价值。劳动实践为实现社会价值提供重要契机。守岛32年的王继才同志、赤诚报国的黄大年同志等,扎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奋战在各自的劳动领域,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强大、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成为了时代楷模。最后,“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指明了劳动的目的是收获幸福。[7]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和精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他指出:“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2]一方面,广大劳动者通过劳动可以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满足生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获得物质幸福;另一方面,在获得物质幸福的基础上,广大劳动者通过劳动实践,也在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对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获得精神幸福,从而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时代语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每一代劳动者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发展际遇,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考量当代劳动者的劳动背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解答了“在什么背景下劳动”的问题。首先,新时代劳动者生逢其时。劳动的积极作用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来实现。一方面,和谐的劳动关系来自党和国家的长期奋斗。当代劳动者所拥有的和谐劳动环境和广阔发展空间,是党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者的利益,他指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8](P46)其次,新时代劳动者责任重大。当前,我国正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尤其需要广大劳动者接续努力奋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除此之外,当代劳动者不仅要有信心,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创新,以昂扬姿态奏响时代主旋律。最后,新时代劳动者要努力成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3](P50)时代不会等待懈怠者、懒惰者,新时代的劳动者只有努力成才、渴望成才才能迸发活力,凝聚力量。

(三)价值遵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为谁劳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指出劳动的目的应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而劳动,彰显了其强烈的为民情怀。首先,为人民谋幸福而劳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奋斗的方向。他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8](P4)其次,为民族谋复兴而劳动。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直追逐的梦想。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大批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有志之士纷纷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得失,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人民寄予厚望,“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9]最后,为世界谋大同而劳动。当今世界早已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14]中国以极其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致力于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我们的劳动者也应担负起大国劳动者的责任,为“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造福世界人民。

(四)实践指南:“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习近平劳动观不仅为劳动人民构建了科学的世界观,也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系统回答了“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其一,“勤于学习、善于实践”。[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勤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而实践则是努力学习的最终目的。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7]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9]劳动者只有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于未来。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激励新时代的劳动者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他指出:“任何一名劳动者,无论从事的劳动技术含量如何,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9]其二,“敢想敢干、敢于追梦”。[9]首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引导新时代劳动者向劳动模范学习,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他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9]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时代的劳动者要有家国情怀,立鸿鹄之志,要“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7]最后,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新时代的劳动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7]要投身强国伟业,为国家和民族增光添彩。其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5]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对于职业教育体系,他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15]对于职业教育制度,他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7]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工人的个人发展,他强调:“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7]

三、习近平劳动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劳动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形成的重要观念,不仅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既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进程,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不是教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否则就会失去其科学性与生命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指出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16](PP164~165)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始终植根于人民,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主体,充分肯定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对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靠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分重视人作为劳动主体的价值和作用。他深刻指出,人类财富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的创造,我们必须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理念,摆正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改变人们为了贪图享受而肆意忽视劳动的错误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所存在的弊端影响,始终坚持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宗旨要义,让劳动者共享劳动带来的福祉,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劳动观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新时代是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个伟大复兴是建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民族全面复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劳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劳动人民,解决好就业问题,增强化解各种劳动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全心全意为劳动者服务。他多次强调广大劳动者对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当前,我国仍处于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用习近平劳动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奋勇拼搏的顽强干劲,凝聚起实现中国梦最磅礴、最恒久的劳动力量。

(三)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以及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不仅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实干”,还需要赋予广大劳动人民创造性,即通过开展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17]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同时,他还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7]这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一体化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当前,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劳动观对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指引作用,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的首要目标。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全社会各领域的劳动教育,既要提高劳动者自身的劳动素质,还要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明德以修身;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密切关系,使劳动成为树德之劳、增智之劳、强体之劳、育美之劳,实现以劳育人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