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文旅融合发展

2021-01-28 17:45韩荣鹏
社会科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文旅城乡

韩荣鹏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开年焦点。继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完美衔接。大势之下,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再次回归焦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发展休闲农业”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乡村旅游发展提速。[1]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逆势成长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2020年第二季度数据,乡村旅游环比增长达148.8%。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布。包括北京古北口村、浙江余村、贵州云舍村、四川战旗村在内的320个乡村入选。[2]发挥乡村文旅融合对城乡居民实践引领示范作用,能有效引导和理性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行有依归。

一、当前我国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1.有助于拓展乡村振兴全新范式。城乡文旅融合实践内容中包含的文化实践,本质就是产业振兴。2021年8月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意见》,该政策所蕴含的公共红利影响乡村振兴全新范式,逐渐丰富成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维度。而随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出台,我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达到6000个,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以上,农家乐300万家,带动5000万个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3]可以说,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引领了产业崛起,更体现出城乡融合发展价值诉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更为明确,工具性、目的性、功利性特征更加清晰,立足社会需要,强调产业价值、知识融合,开发性、变革性、创造性发展过程范式特色更为突出。整体意义上,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以城乡居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营造平等自由的沟通氛围,通过观察、交流、反思、感悟、体验,引起城乡居民的共鸣,继而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实现融合发展理论体系向实践体系过渡。

2.有助于规范乡村振兴实践行为。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实践蹄疾步稳、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4]城乡文旅融合实践活动立足“在地文化”独特性,凸显出特色文化、彰显了生活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客观地说,乡村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从整体来说,与城市相比,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品类相对单一,人才系统存在缺失,运营管理的难度较大,城乡融合也是有梯度的。然而,其不变的宗旨就是推动乡村脱贫后提高生活水平,绕不开对于居民生活把握、公平教育追求、生活配套的关照和休闲价值的创生,因此需要注重对融合发展的态度、需求、体验、经验把握。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在实践中能创造出利益共同体,推动城乡互动、政企合作,实现乡村资源的完全整合和价值释放。这一过程本身充满丰富性、多样性、延异性,需要建设主体在融合发展实践中冷静面对、深入体验、整体把握、理性选择。另外,城乡融合发展实践能够引导城乡居民认清形势、把握自我,给城乡居民留足空间,引导居民去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拓展能力,继而实现融合发展主体地位平等,提升融合手段多样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加内容与环境融合可能,在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中接触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允许城乡居民根据经验、兴趣、体验自我表达,在交互中分享自身对于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认知。

3.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文明意识。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全面乡村振兴,城乡文旅融合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以质朴美学感受为标准。在此理念指引下,我国城乡文旅融合底色落实为新田园主义、乡土美学。城乡文旅融合把乡民生活与乡村成长结合起来,将融合发展实践与世情、国情结合起来,强调所有的调研、规划、投资、建设都要符合乡村实际,都要注重常态化运营,都要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融合发展内容、逻辑结构、本质规定、具体要求,与居民世界观、人生观都在发生改变。基于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能培养居民全新的认知理念、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产业嗅觉,剖析美的事物,陶冶美的情操,树立正确审美观,涵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通过彰显个性体验的乡村文旅发展,引入外部资源进行阐发,增加低密度、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文旅开发兴趣。采取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传播模式,通过多媒体“互联网+”实践,增加对于普适价值观认同感。采取个性引领等方式,能提高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可持续性、灵活性与增殖性,继而实现整体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

二、当前我国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的具体问题

城乡融合的旅游类型多样。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之下,游客短途出游、本地游和周边游意愿日益强烈,旅游市场细分、供需形成明显差异。目前,基于城乡文旅融合的形式主要是农家乐、民俗村、农业园以及休闲农庄等几种模式,形成“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业态多元化、村镇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新趋势,也存在融合发展的诸多差距和问题。

1.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落实推进不力。当前,城乡文旅融合所处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向外看,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依旧严峻,各种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尚未散尽;向内看,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幕已然开启。然而,在具体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脱离城镇化、工业化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象,存在着照搬城镇化理念来推进乡村建设的问题,存在着简单地套用工业化思路来发展生态农业的情况。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先进与落后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积极与消极的认知交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视角均是基于居民探索、发展,势必要遇到价值和利益的多重考量。在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中,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基层面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困惑。政治学理论认为,在一个常态社会时,人们价值基本一致。[5]随着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变革,都造成了工农城乡关系演变,价值越来越多元,甚至对体制和制度认识可能都无法一致。此前,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数亿农民脱贫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商人的奋斗,更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持。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更不能离开工业化、城镇化来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发展活动的起点,就是如何分配利益的过程,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问题,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交织在一起。它并不仅仅是研究单个问题,一定是全局性、融合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上升到某一个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是对城乡居民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所以,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如何正视利益分配。这个问题突出反映在利益分配可能是失衡状态,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源分配不公、利益分配失衡。换言之,城乡文旅融合发展问题,要重新对城乡居民利益进行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由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威性分配。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出发点是要承认这个利益存在,承认利益分配失衡存在。然后,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它,重新调整和分配利益。利益核心要素就是公正,从利益出发,最后又回归到一个好的社会状态。其基本要求就是肯定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比较均衡地分配利益,符合各个群体之间共同诉求。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是对社会利益光分配不行,还要增长。换言之,不是单纯地做蛋糕,还要分蛋糕;除了分好蛋糕,还要把这个蛋糕继续做大。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社会利益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益格局也是一个动态变化。融合发展要调整这个利益分配,也需要一个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阶段和时期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动态变化,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无疑是符合价值认知与接受规律双赢实践的。

2.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存在缺失。城乡文旅融合是一个“能量流动”过程,具有建构功能和权力属性。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政治是一种权力,是合法的强制力。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和推动,离不开政策支撑和合法性的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政府、小社会”现象仍然存在,政府行政能力逐步加强,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城乡居民主体能动性发挥。知识分子、技术理性对于城乡居民情感价值忽略,又难免将其掷于“物”的异化与控制下。城乡居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自我认知尚不完全,自制力、承受力不强,对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目的地选择目标不明确,认知能力与期望存在偏差,鉴别能力与情绪稳定能力相对欠缺。然而,城乡居民才应当是融合发展的实践主体,才最应该具备文旅融合发展主体资格。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最终应当由政府、城乡居民、企业共同来推动和控制。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要研究村庄治理、组织治理的基本思路,也要分清楚上述权利来源与基本情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村庄人员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村集体经济发达等问题的出现,对于村庄事务发言权发生了异变。村委会职能不断扩充,村庄权威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二者之间应当有机结合。在法律规定上城乡之间是平等的,但在实践中和具体实施上,城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在城乡平等的原则上尊重乡村自主,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真正主体。

3.存在战略短视损害乡土传统价值问题。近年来,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观念有所改善,从以前传统观念灌输到现在有多媒体、新技术加持,破解融合发展问题的新观念、新主张逐步健全。然而,一方面,从观念层面说,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表现在融合发展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革仍然有走极端的趋向。对于乡情、村名地名、祖坟等传统核心要素的认知存在偏颇。有的甚至过于极端地开展大规模运动来进行相关的殡葬改革、合村并乡,使得许多具有文旅价值、历史标记的乡村消失,家国的纽带关系被斩断,使中国历史文化血脉走向断裂,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有的论断又过于保守、极端,对于资本下乡、城乡融合充满排斥情绪。担心资本下乡会造成农民的利益受损、农村的发展面临风险。实际上,没有要素资源的乡村振兴不可能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缺乏资本注入的城乡融合也必将只是一盘散沙。并且,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要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上优先保障。这就为破除城市要素下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政策“背书”。此外,战略短视还体现在技术相对于落后。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模式,另一种是新技术运用。很多相关的智能化设施已经损坏,缺乏专门技术设施,很多活动也无法实施。由于技术上没有与时俱进,从业人员没有掌握相关实用技术,这也使得融合技术比较难开展,很少创新实践,也使得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能力停滞不前。

4.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人才问题仍然存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之间是二元体制。然而,随着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和人才梯队建设要求,地区间竞争、城乡间竞争呈现出内卷态势,人才增量部分越来越难,导致现有乡村振兴格局下城乡居民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城乡居民竞争突出表现就是人才成果竞争。尽管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政策,控制人才外流趋势,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来到乡村工作。然而,对于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如同悬在乡村居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城乡居民们纷纷改变过去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城乡居民在个人发展中被要求置于时代发展洪流之中,要坚持公共利益优先,舍小家为大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重视家国情怀、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同时,城乡居民需要坚持以人才为中心,按照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多方参与等相关原则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协商、处理、补充。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制度必须科学,才能对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有利。然而,我国多数没有完整的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设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调整。但是,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体系没有太多交流,融合发展建设方式逐渐相左。

5.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政策制定落实不够。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城乡居民各利益主体交流互动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在个人发展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可能衍生出一系列城乡文旅融合发展问题,需要制定可推动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来加以解决。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制定时,应该懂得政策制定过程,明白政策制定原则,搞清楚谁在影响着政策制定。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制定环节结束以后,继续往前推,推到政策的执行,保证政策的执行达到最优结果。[6]换言之,我们要针对城乡文旅融合发展问题可能症状,找到致病病灶,找出引起问题根本点,制定相对应政策去解决它。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明确问题初衷、针对群体、后续效果、退出机制等是否健全,搞清楚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弄明白出现纷争的根源、表现是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分情况处理。参考国内外其他地方相关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相关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对相关政策的前期调研不充分、深入研究不到位、对策措施不可行,导致城乡居民对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贯彻落实不够有力。

三、推动城乡文旅融合协同融合路径

政策红利和复苏机遇双重加持下,城乡文旅融合协同融合要聚焦重点难点、突破点,做好顶层设计,探索融合模式,融入双循环格局来推动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

(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1.开放资源,建设生态休闲区适度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中,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是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要抢抓特色小镇政策红利期,突出“健康+休闲”功能特色,承接健康养护、森林康养等文旅协同服务需求,构建兼具生态化个体体验、富有田园化养生追求、融合休闲化农业产业、建构健康化食品工业等养生业态的整体环境。[7]同时,要注重抓好产业化招商路径,完善相应的设施配套,积极引进民间各种文旅结合的具有实力的资本,并适度发展相关的养生会所、康养地产等新型文旅协同服务,打造具有极强融合文化新田园体育康养特色小镇。

2.创新规划,适度建设中小型文旅协同机构。要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维、做好新规划、打造新格局、优化新结构、转变新方式、促进新发展。要加快相关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落实全民公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文旅设施建设标准。着力于城区文旅协同机构的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利用闲置资源建设文旅协同机构或文旅协同中心。适当建设中小型文旅协同机构,建设社区红色文旅协同服务驿站。适度在相关区域退耕还林,增加体育文化和医养恢复活动广场,为百姓提供更多体育、医疗健康、康养游憩场所。

3.市场主导,科技创新区文旅协同项目向近郊乡镇延伸布局。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用好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重点服务业项目区域辐射和带动效应,完善商业配套,推进产城融合,实现康养产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以中小型文旅协同服务设施为主,鼓励文旅协同服务设施、公益性福利设施和医疗设施邻近设置保障就地文旅协同、就近文旅协同需求。

4.示范优先,文化商贸区适度发展文旅协同服务。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志愿服务进村入户,完成乡镇文旅协同照料中心、社区文旅协同服务驿站的规划建设任务,打通为老人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发康养产业项目。以“小社区微服务”创建等行动为抓手,支持建设社区文旅协同服务驿站等小微型文旅协同服务设施,提高综合功能。发展社区互助文旅协同,将社区居民、退休人员培养成为文旅协同服务志愿者,培育互助文旅协同的庞大力量。探索利用老旧厂房等地块,将中心区文旅需求外扩。

(二)探索融合模式,找准融合发展关键节点

融合发展关键是共建共享。既要做到促进文旅特色产业融合,也要加速推动文旅机构融合、文旅服务产业化融合。

1.政策扶持,推动文旅协同机构融合。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要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目前,按照相关规定,由政府保基本、社会化为主体的文旅协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然而,面对文旅协同更高要求,要在科学界定职能基础上,积极回应民生需要,坚持分类施策、公益底线、完善制度,推进机构融合发展。首先,摸清底数。进一步摸清服务对象的规模、年龄构成和健康需求,从总体上进行需求供给的匹配,更好发挥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其次,整体布局。坚持整体布局、统筹推进,协调体育服务与乡村产业特别是文旅产业发展关系,融合政府、社区、居民及机构文旅协同服务。再次,分类施策。积极探索文旅协同机构转制新思路,探索PPP、股份制等方式。[7]明确公立文旅协同机构改扩建标准和规模,提供基本文旅协同服务设施和水平,适度进行市场化运营。企业经营性文旅协同机构,及通过PPP模式运营文旅协同机构,要精准进行全成本核算,破解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局。

2.运营突破,促进区域体育特色与康养产业融合。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和整体发展规划,提供面向全体居民的全链条的健康文旅协同服务。根据医疗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造当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康复、护理和保健等业务的协同并进,为高龄、失能老人,体魄不够健全的城乡居民提供养护机构。借助体育特色小镇、旅游生态产业、医养健康产业优势,实现各种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准化聚焦当前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再利用,催生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国家特点的全新业态,探索经济发展与民生融合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形成各种旅游、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局面。

3.搭建平台,推动社区文旅协同服务产业化融合。村集体、社区是融合发展平台。要完善城乡文旅融合服务设施,推进与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推进社区文旅协同供给主体多元化。在社区中,要聚焦体育产业、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内在需求,突出相关领域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多渠道筹集相应的服务资金,探索社区领域内文旅结合产业的市场化路径。同时,要鼓励相关服务机构配齐护理人员、健康指导人员,完善相应的设施、设备、器材,推动社会力量在相应机构的作用发挥。

4.助力文旅融合人才产业化融合。推动文旅教育产业化发展,探索建立高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教育服务、试行PPP模式等机制,鼓励兴办小型乡村人才教育培训机构,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乡村教育服务模式,促进教育社会化。联动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师资团队,推动职业院校开发相关课程。通过共建共享教学基地,实现人才实践能力提升,促进校企“双向循环”文旅人才的流动。

(三)融入双循环格局,完善产业链集群建设

1.挖掘潜能,扩大内需增动力。当前,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开始显现,科技创新投入反哺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积蓄了强劲动能。高新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可拉动经济实现翻番,已经具备了全域振兴、引领周边的区域协同优势。针对文旅协同产业发展,要积极支持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新建医养结合机构。通过宏观调控控制,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应以国有资产为主,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在政府管控下要形成公开、长期资金投入制度。引导辖区内企业进入文旅协同服务产业,适度发展健康地产,建设文旅协同综合体。引进一批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成熟企业,培育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的文旅协同服务产业集群。

2.集聚要素,招商融合发展固根本。产业是招商引资的核心问题。围绕产业发展,依托产业招商,加大“双招双引”力度,通过集群招商,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引导改善供给结构,编制产业配套的企业、行业目录。鼓励引导高技术企业转产生活护理、监测呼救等产品。优化营商环境,将文旅协同发展与高新园区建设相融合,推出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抓住大健康产业向品牌化、终端化发展契机,围绕生物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拓展食品、新型药品等版块。借助企业药物研发优势,重点开发文旅协同相关医疗药物关键部件。聚力老年人相关产品研发,引进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制造企业。围绕体育锻炼、家庭和个人医疗、文旅协同需求,研发数字化诊疗、可穿戴医疗、医用机器人等新型医疗器械,开发与文旅协同产业相关的临床辅助、康复训练设备。

3.聚焦前沿,“智能+”战略促发展。抢抓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机遇,加快布局智慧文旅协同,推动健康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统筹通信网、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康养服务结合,构建起三级文旅协同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文旅协同服务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高效对接,提升乡村智慧文旅协同服务质量。

四、结语

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能有效减少产业发展受限制和阻碍强度,形成产业发展的全新话语范式、意义空间和价值导向,构建起接受认同产业实践体系。新时代城乡文旅融合发展,要实施体育+、医养+战略,找准产业结合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度融合,依托体育资源、突出文旅元素,构建新型文化旅游模式,打造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文旅城乡
浅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城乡涌动创业潮
文旅照明的兴起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