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与防范

2021-01-28 17:45段光鹏王向明
社会科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想

段光鹏,王向明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灵魂和基石,“可以用来定义当今世界一切国家文化安全”[1]。国家安全以政治安全为核心,而政治安全以意识形态安全为坚实根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2]。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的态势更加稳定,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更加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更加团结。然而,作为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和没有硝烟的战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任何轻视或忽视意识形态斗争的国家必然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和态度研究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的课题,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夯实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多重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3]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冲突竞争的特殊时代格局,加之不变的时代本质与变化的时代现实纵横交错、相互交织,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凭借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强势地位。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与较量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异常尖锐和复杂的局面,增加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一)多元社会思潮潜在的诱惑与诱导风险

随着对内思想解放程度的深入和对外文化交往广度的扩展,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一幅形式多样、性质各异、观点纷呈的社会思潮之间既交织交融又交战交锋的纷纭激荡画面。散布于经济、政治、历史、社会、文化、新闻等诸多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公民社会思潮”、“新闻自由观”等一些具有明显错误倾向甚至反动政治色彩的思潮,利用学术研究成果、文化艺术作品、大众娱乐方式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借助各种传媒手段进入大众的思想空间。如今“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3],企图用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来替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使我国出现颠覆性错误,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有的人受国外敌对势力的控制而借助各种舆论工具炒作热点事件、制造舆论事端、败坏国家形象,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和民意互动中用激进性、蛊惑性、煽动性的思想言论策动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乃至恶性暴恐事件。此外,有的人深受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影响,深受“非意识形态化”“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价值中立”的鼓噪,以避免思想被裹挟、被忽悠为借口而刻意疏离意识形态,使政治冷淡主义情绪广泛蔓延。拨开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思想迷雾和精神迷障,就要努力辨析、揭示国内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思潮及其思想言论所蕴含的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

(二)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风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大的历史时代中形成的新时代,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强势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新时代。资本主义在上升阶段提出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历史发展方向的代表,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后,却压制着更先进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更先进的意识形态,变成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虚假性思想体系。正如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4]进入两制并存、斗争博弈的新阶段,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的较量从未停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3]一方面,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固有成见和本能恐惧,不少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政客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相继炮制出“不战而胜论”“文明冲突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试图在理论上证伪社会主义。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凭借信息强权和话语霸权喊出“中国威胁论”“非洲殖民论”“遏制中国论”等污蔑、抹黑中国的声音,刻意营造负面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在思想舆论上“西化”“分化”中国,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利用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输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借助社会价值伦理的日趋多元化,让领导干部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通过施以金钱诱惑在知识分子中培植“亲西代言人”,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广大网民中培育网络非主流和反主流“领军人物”,以期在更广范围内、更大程度上或公开或隐蔽地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历史实践表明,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破坏活动不会随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自然化解,反而会愈发猖獗、愈发激烈、愈发让人心惊胆战。

(三)党内不良政治文化的侵蚀与消解风险

党内政治文化是全体党员对党的宗旨信仰认知进而内化后在持续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判断的总和,是党内思想政治意识长期累积、汇聚与融合的结果,是对社会政治文化起引领作用的党的意识形态。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总阀门”,消极不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则会侵蚀与消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党领导和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有的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宣传口”的事,与其他党政部门和党政人员关系不大;有的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杂事繁多、难出政绩,不愿抓、不想抓;有的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务虚不务实”,便以一种“抓不抓都可以”“抓好抓坏无所谓”的心态将其束之高阁、漠然置之,从而使意识形态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装模作样已不足为奇。正确的认知会加速行动的进行,而认知的短视则会阻滞行动的展开。在受到错误思潮的围攻诘难时,有的人唯唯诺诺、躲躲闪闪,不敢“亮剑发声”;有的人避重就轻、推诿扯皮,不想担起责任;有的人在明知差错纰漏却竭力逃避责任追究,不愿自查自省。凡此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不愿为、不敢为、不作为现象,必然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弱化虚化淡化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反而会使意识形态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孤立境地。因此,党内不良政治文化严重影响到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着实增添了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

(四)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风险

随着“无处不网”“无人不网”时代的悄然而至,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利益诉求,使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与交锋、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在所难免。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于网络,通过偏激的言论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渲染,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一些网络产品充斥并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嘲弄领袖人物、楷模榜样,歪曲党史国史、英雄事迹;一些网络产品侵占并篡改主流文化作品,试图吞噬和改造主流意识形态;一些网站宣扬错误且误导大众的价值观,以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侵蚀并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网站正被利用或自觉充当西方敌对势力的工具,试图通过错误思潮传播以抵制甚至恶意攻击主流意识形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凭借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操纵网络舆论信息、把持网络舆论风向、独揽网络舆论话语,以网络殖民主义、网络霸权主义般的高技术手段强行向世界各地推行其意识形态。网络空间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激烈角逐提供了天然场地,那些抵牾、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杂音和噪音使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那些外部敌对势力的文化价值观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干扰和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17](P198)网络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关系到能否守得住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

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指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交锋日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可谓暗流涌动、刀光剑影。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放眼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站在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破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多重风险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明确“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

正因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据着基础与核心地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说是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这一论断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中加以分析,明确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密切关系。意识形态工作较之于经济建设而言,在统一思想、塑形铸魂、凝心聚力方面更具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经济建设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并不是社会的奢侈品,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经济基础的需要。”[6]如果没有经济建设基础上人民生活的改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空洞的、抽象的、不能令人信服的。意识形态工作不能脱离实现和满足人民利益的目标。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否则,经济建设便会迷失方向、事倍功半。因此,要严格纠正现实生活中重经济建设而轻意识形态工作的认知偏差,切实理清二者分别起到的以有形的举措强基固本、以无形的思想聚“精”会“神”的关系,真正使意识形态工作同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双轮驱动,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二)坚定“两个巩固”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宣传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从思想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层面提升到了判断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试金石”和“灵魂”层面,涵盖了整个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明确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点和出发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风险,既不能自我舍弃马克思主义,又要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为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防护墙”,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堡垒从内部瓦解到全盘崩塌的历史就是丢失意识形态阵地、失去保护屏障的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需要维护共同信仰的理想信念和凝聚共识的核心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坚定“两个巩固”的根本目标,要求自觉抵制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迷信和盲从,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向,主动做好预防和应对的准备工作,在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动摇和让步,从而让坚韧的精神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防控和抵御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稳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心骨”和“压舱石”,让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虔诚执着与深度置信真正根植于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之中。

(三)秉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原则性问题,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正确方向。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党性和人民性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有的人认为,党性和人民性分别指向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出现了以党性否定人民性的话语以及主张人民性应大于党性的错误言论。割裂对立党性和人民性的说法和做法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和危害性,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5]党性不是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或某一个党员来理解,而是就全党而言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人民性不是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人或某一个人来理解,而是就全体人民而言的。二者是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既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放在首要位置,不含糊、不放松、不动摇地绷紧政治方向之弦,又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放在核心位置,了解人民意愿,倾听人民声音,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坚守人民话语阵地,通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始终统一,自觉把维护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自觉把坚持党性原则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之中,同时及时回应人民的关切、关注人民创造,记录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使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真实反映人民的诉求中有序推进。

(四)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

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核心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和内核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起了鲜明的价值标杆,起到了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行动的指南,所以“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7]。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内化为精神力量与外化为实践行动的内外统一,在信仰层面彰显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强大力量,旨在以内外合力在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价值观中把握主流、弘扬先进、萃取传统、扎根本土,奠定社会的主导价值,增进社会共识,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抵制非主流价值观的分化威胁,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环境。因此,要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7],在统合支流、摒弃落后、融合传统、扬弃外来中成为全体人民广泛认同的价值追求,从而积极引导、有效整合社会中的不同声音,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要求科学研判、正确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多重风险和挑战,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战略主动,坚持立破并举,着眼最大变量,注重内外联动,树立效果导向,生成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强劲动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指导思想与国家制度的深入融合

防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是一蹴而就、凭一朝之力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发挥制度具有的全局性、根本性的效力,实现长久有效地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和制度具有内在统一性,意识形态可以巩固制度的稳定性,制度可以保障和引领意识形态的正确航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一项起着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根本制度,体现了指导思想与国家制度的深入融合,实现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又要在制度建构中确保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还要将制度的刚性约束和观念的柔性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从观念上始终牢固树立意识形态责任意识,以坚实的制度基础、体系化的观念来保障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最大限度激发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和效能,在回应交锋、化解风险中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总之,要把牢学习、阐释、宣传、捍卫工作,依托制度、体制、机制形成系统的、多维的、相互配合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形成整体影响力和控制力,真正使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做法能够以刚性的力量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落空,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严峻的形势。

(二)把握战略主动,实现固本培元与综合创新的深入融合

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风险,关键是要对意识形态形成高度而稳定的认同,进而在整体上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工作的实效。一方面要坚持固本培元,更好地把理论普及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既要努力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百姓话语、生活话语,又要关注现实问题,注重从学理上加以研究,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形势新变化,明确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以及巩固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实现路径,“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5]。其中,理念创新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开放性、引领性,既要从严把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关来做好思想舆论宣传,又要着眼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辐射范围,通过阐发新理念不断提升思想宣传品质,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稳定存在且健康发展。手段创新是要加快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谋求技术手段、价值手段、宣传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同时要每时每刻把握好意识形态建设各个方面、所有环节的时度效,有力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基层工作创新是要把创新的重心“下移”,既要着眼于群众的新鲜实践说事明理,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又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话语方式,在极具吸引力的多样互动中形成自觉实践力量。总之,要在把握好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掌握好火候、运用好媒体、把握准方式,将“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相结合,提升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效。

(三)坚持立破并举,实现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深入融合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在方法论上就是既要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不能忘记同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正面宣传强调的“正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是要对正能量、主旋律的正面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7]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坚定不移唱响主旋律、提振正面声音,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最大程度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高位。同时,要不断创新正面宣传的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着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用多样化的形式全面提升正面宣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要搁置或放弃舆论斗争,也不能放弃舆论斗争。某些舆论斗争的背后可能蕴涵更为深刻的制度分歧和意识形态分野,是与“两大主义”相生相伴的必然所指。为此,要坚定立场、坚持方向、坚守原则,既能坚持理性思考和辩证平和的探讨,不能搞“泛政治化”,又能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对于错误观点和思潮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抵制,对其负面事实进行充分的解释,避免“去意识形态化”。

(四)着眼最大变量,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入融合

能不能守住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强化阵地意识,既要巩固党校、干部学校、高校、社会科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阵地,又要守好报纸、刊物、电视台、网络等阵地,树立全面的意识形态阵地意识,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7]。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入融合,要全面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8],高度重视互联网产生各类风险的负面效应,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打造一批手段先进、传播力强、影响力广的现代主流媒体或媒体集团,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有机融合,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唱响网络主旋律,疏导负面情绪,涤荡负面声音,以此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7]要以加大网络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为前提,以培育网络人才为重点,以开展国际性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与合作为外延,形成一批更可靠、更稳定、更高效的网络核心技术,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护墙”,阻隔意识形态风险形成、传递、演变的路径,防止、减少国际舆论中涉中负面信息倒灌,使网络平台上的各种杂音、噪音无所遁形。

(五)注重内外联动,实现对内阐释与对外宣介的深入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舞台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愈加激烈。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实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对内阐释与对外宣介的深入融合,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一方面,要通过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对内阐释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有效管控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潮的渗透,对症下药、分别施策,形成面对侵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耐心和定力。既要从理论上揭示、破解西方价值观渗透和错误思想侵扰对人民群众造成思想迷失背后的利益的狭隘与观念的错误,帮助人们对社会思潮能够形成客观理智的认识和判断,又要在解答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群众出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实现价值引领,科学设置带有正能量、主旋律的引导性话题,增强人们的思想统一性,还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用现实说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另一方面,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对外宣介要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和话语表达,以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在汪洋大海般的信息流中凸显自己的声音[9],不断增强中国声音的亲和力、感召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六)树立效果导向,实现能力建设与责任落实的深入融合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风险,既要打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战,又要做好做强意识形态工作,更好地把能力建设与责任落实结合起来。一方面,建设一支专、兼、自相结合的宏大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10],通过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为人们释疑解惑,化解人们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误读误判,通过对错误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的回应批判,破除错误思潮造成的理论迷雾。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的落实力度如何,也是影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是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履责能力,建立健全责任监管考核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落细、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