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雅 蔡嘉洛 廖 富 曹露萍 李晓屏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称过敏性鼻炎,是指机体受到特异性刺激产生的鼻腔黏膜的非感染性变应性疾病,目前我国平均发病率为10%~25%[1]。本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长期迁延可导致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现代医学治疗以抗炎、抗过敏、免疫治疗为主[2],可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远期疗效欠佳,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带来相关不良反应。AR属中医学“鼻鼽”范畴,主因先天禀质不足,外感风寒邪气而成,在中医的治法中,穴位贴敷因其无痛、安全已在临床广泛使用,相关研究也证明了其治疗AR的确切疗效[3-4]。2019-07—2019-09,我们采用不同贴敷药物和贴敷时长治疗肺气虚寒型AR患者24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240例均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A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1组80例(后剔除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24~37岁,平均(35.21±11.17)岁;病程1~9年,平均(5.46±3.67)年。治疗2组80例(后剔除6例),男35例,女39例;年龄29~48岁,平均(38.13±8.91)岁;病程1~10年,平均(4.99±4.19)年。治疗3组80例(后剔除6例),男36例,女38例;年龄25~47岁,平均(36.07±10.22)岁;病程1~10年,平均(5.02±4.24)年。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1]诊断标准:①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5个以上),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3个主要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积累超过6个月,1 d内发病时间积累超过0.5 h;②病程至少1年。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喉科学》[5]:辨证为肺气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恶风寒,易感,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倦怠懒言。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③年龄18~60岁,且能够配合治疗,如期接受回访;④病程1年以上;⑤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合并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者或呼吸道感染者;②合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等疾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④所选贴敷穴位处皮肤破损或瘢痕体质者;
1.2.5 剔除标准 ①出现过敏、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治疗;②病情急性发作接受其他治疗者;③无法如期按照试验方案完成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1组 予药物组1治疗。药物组1组成:芥子(炒)、延胡索、细辛、甘遂、丁香、肉桂,药物剂量比例为2∶2∶1∶1∶2∶2。将以上药物分别研末后混合,用60%鲜姜汁调制成膏状,套模制成直径1 cm、厚度0.5 cm的药饼,冰箱冷藏备用。取穴:大椎、肺俞(双)、风门(双)、天突、膻中、脾俞(双)、肾俞(双)。患者暴露所取穴位,将药饼用5 cm×5 cm的特定胶布固定于穴位,敷贴时长4 h。
1.3.2 治疗2组 予药物组2治疗。药物组2在药物组1的基础上加入紫菀、白芷、麻黄、附子,药物剂量比例为2∶2∶2∶1。取穴同治疗1组,敷贴时长6 h。
1.3.3 治疗3组 予药物组2治疗,取穴同治疗1组,敷贴时长4 h。
1.3.4 疗程及注意事项 3组均于2019-07-07开始进行贴敷治疗,10 d治疗1次,共治疗6次。贴敷期间患者如出现明显瘙痒、灼热感可自行取下。贴敷后皮肤出现发红、小水疱、瘙痒属于正常反应。水疱较大者,局部皮肤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抽出,再用紫草膏等外涂;皮肤溃烂者外涂红霉素软膏、烫伤膏等;皮肤过敏可局部涂抹抗过敏药物;如皮肤出现严重水疱、皮疹或瘙痒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贴敷并予以相应对症处理[6]。治疗期间避免受凉,忌食辛辣刺激。治疗结束后第4周计算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1.4.1 AR症状评分标准 3组治疗前后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1],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AR症状评分标准
1.4.2 鼻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 3组治疗前后采用VAS评价鼻部症状[7],制成10 cm标尺,0代表无症状,10代表症状极重,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在标尺上选择相应数值。
1.4.3 安全性评价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皮肤过敏、红肿、溃破、水疱等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8],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00%。疗效指数>65%为显效;疗效指数25%~65%为有效;疗效指数<25%为无效。
2.1 3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3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见,治疗2组与治疗3组总有效率高于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与治疗3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治疗前后AR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AR症状评分比较 分,
由表3可见,治疗后1、4周3组AR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1、4周治疗2组、治疗3组AR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1组(P<0.05),治疗2组与治疗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3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VAS比较 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VAS比较 分,
由表4可见,治疗后1、4周3组鼻部症状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1、4周治疗2组、治疗3组鼻部症状VAS均低于治疗1组(P<0.05),治疗2组与治疗3组治疗后1、4周鼻部症状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3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1组75例,出现皮肤潮红伴瘙痒2例,小水疱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治疗2组74例,出现小水疱3例,皮肤瘙痒1例,皮肤稍溃破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76%;治疗3组74例,出现小水疱2例,皮肤潮红伴瘙痒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41%。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水疱较小者未予特殊处理,稍大者予局部消毒处理后刺破,紫草膏外用后好转。其余不良反应患者未予处理,自行好转。
现代医学认为,AR是基因及环境等复合因素作用导致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为主要诱导因素,如螨、粉尘、真菌,在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体内免疫球蛋白E(IgE)等特异性抗体介导组胺等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9]。
AR属中医学“鼻鼽”范畴,主因肺、脾、肾三脏虚弱而发病,以虚、寒为特点,在风寒异气上犯时引动伏邪,导致反复发作。肺主皮毛,《太平圣惠方》曰:“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起乘于鼻,故使津液浊涕不能自收也。”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外受风寒邪气之时,无以卫外,则邪气束于皮毛,上犯鼻窍,肺气内闭,津液不得调达,故见喷嚏、流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可伴见疲乏、易感[10];鼻为肺之窍,风邪易犯,寒气入鼻则津液不能自收。临床治疗多以祛风胜湿为法。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本研究同时借助三伏期间鼎盛的阳气,以温热药物刺激人体穴位,从而鼓舞体内阳气,驱散寒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种体现。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物本身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共同作用,对人体免疫、代谢功能进行调节[11]。治疗取穴以背俞穴为主,取肺之背俞穴肺俞,配伍风门、天突、膻中宣通肺气,风门又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取该穴可疏风解表,温通经脉;脾为后天之本,清气不升则鼻窍失养,肾阳不足则摄纳失职,无以温煦,督脉统领一身阳气,循行鼻部,取脾、肾背俞穴脾俞、肾俞,合以督脉要穴大椎,以温经祛邪,升阳于鼻窍[12]。
药物组1以温补为原则,选用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丁香、肉桂。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为目前穴位贴敷普遍使用的组方,芥子辛热,主治咳喘痰多,外用可刺激皮肤泛红、起疱,达到天灸之效,药理研究显示,芥子挥发油具有治疗与透皮双重作用,可显著促进延胡索乙素、细辛脂素等成分的吸收,且呈现浓度依赖作用[13];延胡索可活血行气,疏通经络;细辛辛温,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甘遂具有泻水、消肿散结之功,加强肺的通调作用,祛除三焦痰饮;素体阳虚、寒邪袭肺是AR的主要病机,故伍以温阳之品丁香、肉桂,借其大辛大热之性助阳补火,引火归元。药物组2在药物组1基础上加麻黄、附子解表、温阳通窍之品,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伍以紫菀、白芷,针对鼻鼽“阳虚肺寒”的病机,以温经解表,宣通鼻窍。有研究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通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NLRs)、钙信号、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抗AR的作用[14]。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AR症状评分、鼻部症状VAS均明显降低(P<0.05),且使用药物组2的治疗2组、治疗3组AR症状评分、鼻部症状VAS较使用药物组1的治疗1组改善明显(P<0.05),临床总有效率也更高(P<0.05)。在相同敷贴4 h的条件下,治疗3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组,可认为药物组2在温阳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入解表通窍之品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中,3组均有轻中度不良反应发生,均未造成明显不良后果,可见总体安全性较好。穴位贴敷本身为发疱疗法,在药物制备过程及临床治疗中需注意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临床对于穴位贴敷疗效及皮肤刺激性与贴敷时长的关系尚无统一定论[15]。本研究中,治疗2组、治疗3组在使用相同贴敷药物的情况下,根据以往临床经验选择了不同贴敷时长(4 h、6 h)进行对比,2组疗效相当(P>0.05),考虑4~6 h均属于较为安全有效的时间范畴。敷贴4 h药物作用已经达到一定峰值,结合疗效及安全性考量,贴敷时长4 h更适宜。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治疗肺气虚寒型AR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少,在贴敷药物方面,加入解表通窍之品疗效更佳,贴敷时间以4 h更适宜。后期将进行不同证型的大样本研究、药物透皮性实验,以期提高数据可靠性、穴位贴敷安全性及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