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施膳及中药坐浴促进肛瘘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

2021-01-28 07:51沙静涛范丽颖
河北中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渗出物生肌肛瘘

沙静涛 赵 伟 曾 进 雷 倩 张 娟 范丽颖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陕西 西安 710021)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因其局部流脓、肿痛、瘙痒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临床中手术疗法是治愈肛瘘唯一有效的手段。其中高位复杂肛瘘由于管道位置高、弯曲复杂、存在支管等特点,治疗上存在手术难度大、病情反复发作、并发症后遗症多等问题。且肛瘘术后伤口大多数是开放性的,具有局部渗出多、愈合难度大、时间长、患者痛苦大等特点。所以如何促进肛瘘患者术后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成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诊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肛瘘术后病位在肛门,但病情发生、发展、变化与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2017-10—2019-09,我们采用辨证施治中药口服、辨证施膳及中药坐浴治疗肛瘘术后患者100例,并与辨证施治中药口服及中药坐浴治疗100例、辨证施膳及中药坐浴治疗100例对照,观察对术后疼痛、局部渗出物及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00例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肛瘘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00例,男79例,女21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8±10.10)岁;病程15~730 d,平均(45.20±8.73)d;湿热下注证42例,气虚湿阻证15例,气虚血瘀证12例,气阴两虚证11例,气血两虚证20例。对照1组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21~62岁,平均(37.79±10.07)岁;病程30~660 d,平均(50.14±10.26)d;湿热下注证44例,气虚湿阻证19例,气虚血瘀证14例,气阴两虚证14例,气血两虚证9例。对照2组100例,男72例,女28例;年龄19~59岁,平均(36.57±10.39)岁;病程10~750 d,平均(47.58±11.27)d;湿热下注证40例,气虚湿阻证12例,气虚血瘀证11例,气阴两虚证16例,气血两虚证21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编中国痔瘘学》[1]中单纯性肛瘘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肛瘘的分型诊断标准[2]。①湿热下注证。临床表现为术后创面色泽红活鲜润,腐肉易脱,新肉易生,触碰易出血。局部分泌物黄白稠厚有臭味,肛门灼热疼痛,纳差,腹胀,形体困重,口唇干燥、口苦,大便不爽、黏滞,小溲黄少。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或滑。②气虚湿阻证。临床表现为术后创面色泽淡红,局部肿胀,分泌物少而不断,腐肉难脱,新肉难生。肛门隐痛,神倦乏力,面白无华,纳呆,大便溏薄不利。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无力。③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为术后创面色淡紫黯,局部隐隐刺痛,新肉难生,分泌物或多或少。面色黯淡或黯滞,纳少,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黯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无力。④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创面色淡灰白,脓液稀薄,难收难敛。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盗汗,头昏乏力,五心烦热,心烦不舒,口干,干咳少痰,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舌质干红少苔或有裂纹,脉沉细数。⑤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为创面色泽淡红,干燥无分泌物,伤面生长缓慢。神倦乏力,头目昏眩,自汗,少言,心中悸动,气短,失眠健忘,面色无华或萎黄。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8~65岁;无肛瘘手术史、无肛门畸形;排除手术禁忌证,愿意接受手术者;术后未使用干扰本研究的药物;自愿参加本研究,能按医嘱治疗并定期复查者。

1.2.4 排除标准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不能承受手术者;患有血液病、营养不良、长期腹泻、结核、癌症、克罗恩病、糖尿病、精神病、抑郁症等影响术后愈合的疾病;年龄>65岁、<18岁;用药过程中有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瘢痕体质者;不能按时治疗及复诊者。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3组患者均术前常规检查,确定无手术禁忌证。术前肛周备皮,术前6 h禁食、禁饮。采用硬腰联合麻醉,行肛瘘切除或肛瘘挂线手术治疗。术后不使用镇痛泵,半流质饮食2 d,予以抗感染、支持治疗,抗生素使用1~2 d。术后24~48 h排便换药。

1.3.2 对照1组 予辨证施治中药口服及中药坐浴。根据不同辨证结果证型给予不同中药口服。①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祛湿,消肿生肌。方予萆薢渗湿汤化裁,药物组成:萆薢12 g,薏苡仁20 g,泽泻12 g,茯苓12 g,黄柏12 g,苍术12 g,白及12 g。痛甚者加牛膝、桃仁、延胡索、马齿苋;分泌物多者加大血藤、败酱草、薏苡仁;便秘者加生白术、枳实;腹胀者加厚朴、莱菔子;纳呆者加鸡内金、茯苓、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②气虚湿阻证:治宜益气健脾,除湿生肌。方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太子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2 g,炒山药15 g,炒薏苡仁20 g,莲子肉12 g,砂仁6 g,桔梗12 g,炒白扁豆30 g,白芷12 g,皂角刺6 g,白及12 g,炙甘草6 g。创面痛甚者加马齿苋、延胡索、桃仁、青皮、白芷。③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健脾,活血生肌。方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黄芪15 g,太子参15 g,当归12 g,柴胡12 g,陈皮12 g,升麻10 g,炒白术15 g,焦三仙各12 g,桃仁12 g,川芎12 g,半夏12 g,酒牛膝12 g,白及12 g,泽兰12 g,炙甘草6 g。脾气虚者加山药、薏苡仁;痛甚者加延胡索、红花、白芷。④气阴两虚证:治宜滋阴清热生肌。方予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物组成:青蒿12 g,鳖甲12 g,生地黄15 g,知母12 g,地骨皮12 g,牡丹皮12 g,白及12 g。肝肾阴虚者合二至丸;肺气虚者加沙参、麦冬、石斛;脾气虚者加炒白术、炒山药、茯苓、陈皮;便秘者加生白术;创面痛甚者加白芷、延胡索;盗汗者加浮小麦、防风。⑤气血两虚证:治宜益气养血生肌。方予八珍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2 g,当归12 g,川芎12 g,炒白芍15 g,熟地黄12 g,白及12 g,炙甘草6 g。气虚为主者,加黄芪、大枣、山药;血虚为主者加阿胶;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日1剂,由制剂室代煎封袋(1剂煎2袋,220 mL/袋),每日早、晚饭后30 min各服1袋。患者于术后第2 d开始予消肿促愈汤坐浴治疗。药物组成:马齿苋30 g,侧柏叶15 g,苍术12 g,防风12 g,枳壳12 g,土茯苓20 g,黄柏20 g,蒲公英20 g,延胡索15 g,地榆12 g,白及12 g。日1剂,由煎药房煎制封袋(1剂煎1袋,250 mL/袋)。将1袋药物倒入专用坐浴盆中,加开水至3 000 mL。注意温度,勿烫伤皮肤,先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降至37 ℃左右开始坐浴。坐浴前嘱患者排空二便,每日7:00和16:00便后各坐浴1次,每次15 min。坐浴结束后常规换药,直到愈合。

1.3.3 对照2组 予辨证施膳及中药坐浴。辨证施膳总原则为饮食清淡,忌食辛辣食物,忌生冷油腻,多喝水。随辨证证型的不同食物有所侧重。①湿热下注证者,多食蔬菜如芹菜、青菜、黄瓜、冬瓜、丝瓜等。热偏盛者,宜食清热解毒之品,如清炒马齿苋、炒苦瓜、香醋拌苦菊;湿偏盛者,宜食健脾利湿之品,如红豆薏苡仁粥。水果宜西瓜、柑橘、香蕉、苹果、梨等。②气虚湿阻证者,可食用粳米山药红豆粥、山药薏苡仁茯苓粥、粳米大枣薏苡仁粥等。③气虚血瘀证者,宜食用山楂红豆粥、粳米大枣红糖粥、玫瑰茉莉茶、粳米山楂粥等。水果宜桃、荔枝、樱桃、山楂等。④气阴两虚证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多食益气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粥、石斛粳米粥、山药百合甲鱼汤等。宜食水果,如荸荠、草莓、梨、猕猴桃、枇杷、梅子等。⑤气血两虚证者多食益气补血的食物,如大枣小米粥、小米猪肝粥、阿胶枸杞核桃糕、大枣山药玉米粥等。宜食水果,如石榴、柑橘、葡萄、猕猴桃、桂圆、樱桃、荔枝、甘蔗、柚子、大枣等。中药坐浴方法及步骤同对照1组。

1.3.4 治疗组 予辨证施治中药口服、辨证施膳及中药坐浴。具体方法同对照1组与对照2组。

1.3.5 疗程 3组均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1.4.1 术后疼痛及创面渗出物评分(自拟) 统计2组治疗前及治疗3、6、9 d后患者疼痛评分及创面渗出物评分。①疼痛评分。0分:无疼痛;2分:疼痛轻微,可正常入睡;4分:疼痛较剧,影响睡眠,需口服镇痛药物;6分:疼痛剧烈,无法睡眠,需使用针剂止痛。以上评分由患者自诉疼痛程度,对应以上疼痛等级,给予评分。②局部渗出物。0分:无渗出物;2分:纱布上有少量渗出物,1块纱布未浸透;4分:渗出物较多,2块纱布浸透,每日需更换2次纱布;6分:渗出物量多,3块纱布浸透,甚至需在纱布外垫卫生纸。

1.4.2 创面面积(自拟) 测量治疗前及治疗5、12、19、26 d后创面面积。测算方法:取截石位,暴露创面。用透明薄膜平整贴敷于创面,用彩色记号笔勾勒出创面边缘后取下,在心电图描纸上平铺薄膜,细数格子数。凡记号笔勾勒的边缘超出半格的按1计算,不足半格计为0。每个格子长、宽各为1 mm。上皮长出后,以上皮的边缘为度进行测算。

1.4.3 创面愈合率 计算治疗5、12、19、26 d后愈合率。创面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各时间段对应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

1.5 疗效标准 于术后30 d统计。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创面愈合率100%,创面上皮完全覆盖,瘢痕坚实;显效:100%>创面愈合率≥75%,创面肉芽组织新鲜,颜色鲜红;有效:75%>创面愈合率≥25%,创面肉芽组织较新鲜,色红;无效:创面愈合率<25%,创面肉芽组织色黯,生长很少,无明显缩小趋势。

2 结 果

2.1 3组治疗前及治疗3、6、9 d后疼痛及创面渗出物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及治疗3、6、9 d后疼痛及创面渗出物评分比较 分,

由表1可见,治疗3、6、9 d后3组疼痛及创面渗出物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1组、对照2组同期(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治疗前及治疗5、12、19、26 d后创面面积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及治疗5、12、19、26 d后创面面积比较 格,

由表2可见,治疗5、12、19、26 d后3组创面面积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小(P<0.05),且治疗组均小于对照1组、对照2组同期(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3组治疗5、12、19、26 d后愈合率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治疗5、12、19、26 d后创面愈合率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12、19 d后治疗组愈合率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3组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数据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3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肛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和棘手的疾病之一,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皮肤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大约有33%的肛瘘由肛周脓肿继发而形成[4]。肛瘘无法自愈,必须进行手术治疗,而术后创面的处理与愈后密切相关[5]。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肛门解剖结构特殊,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易受外界环境刺激,故而影响创面愈合[6]。

中医学认为,肛瘘术后创面属“疮疡”范畴。“疮疡”的生长全赖于机体的气血充足及脏腑功能、经络通调[7]。由于手术损伤,伤及气血,营卫失调,导致创面局部湿热火毒留恋,更致肛门经络阻塞,血脉不通利,气血凝滞,而出现红肿、疼痛、出血等,影响创面生长愈合[8]。肛瘘手术去除了病灶,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新的创伤,引起肛门局部皮肤、肌肉受到损伤,经脉筋络断裂,经气外泄,气血溢于脉外,脉内形成瘀血,故经脉气血不畅。且因为肛门的生理功能及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湿、热、瘀成为肛门术后的病理特点。

中医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注重分期辨证施药,整体观念强,同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有着西医难以替代的优势[9-10]。肛瘘术后由于人体的体质、气血强弱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创面局部所表现的色泽及状态有所不同,施治应有针对性,不可一方通治。柏连松[11]认为,中医内治法多用于肛瘘的手术前后,可减轻症状,提高抵抗力,控制病情发展,为手术营造条件。

目前依据肛瘘术后创面局部情况,结合全身状况系统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较少。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与实践,依据肛瘘术后创面的色泽与形态,全身症状与体征,将肛瘘术后辨证分为湿热下注、气虚湿阻、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证。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施膳配合中药坐浴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恢复方面效果显著。①湿热下注证:因外感或内生湿热之邪,下注肛门大肠所致。治法为清热祛湿,消肿生肌。方予萆薢渗湿汤化裁。方中萆薢、薏苡仁、泽泻、茯苓健脾祛湿,黄柏清下焦之热,“脾虚生湿”,苍术、白及健脾胃以达治病求本之意。同时可嘱患者多食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之品。②气虚湿阻证:脾主运化水谷,脾气虚则运化津液不及,致水湿阻滞中焦。治法为益气健脾,除湿生肌。方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炒薏苡仁、白扁豆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白及收敛生肌;白芷活血止痛生肌;皂角刺托毒去脓;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同时嘱患者食用益气健脾祛湿的食物。③气虚血瘀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发。治法为补气健脾,活血生肌。方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太子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柴胡、升麻升发阳气;当归、白及养血收敛生肌;陈皮理气和胃;焦三仙消食导滞;半夏健脾燥湿;牛膝、桃仁、川芎、泽兰活血行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术后嘱患者食用益气活血的食物。④气阴两虚证:术后耗气伤津所致。治法为滋阴清热生肌。方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中鳖甲入阴分,咸寒滋阴;青蒿芳香清热,透毒外出,二者合用,透热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恋邪。生地黄、知母养阴清热;牡丹皮、地骨皮凉血泄热;白及收敛生肌。术后患者多食益气养阴的食物。⑤气血两虚证:此型多见于体弱之人,气血不足致创面生长缓慢。治法为益气养血生肌。方予八珍汤加减。方中党参与熟地黄相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益气补脾之功;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白及收敛生肌;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患者饮食宜少食多餐,多食益气补血的食物。

中医外科治疗疮疡以内外兼治为特点,“消、托、补”是治疗大法[12],以祛邪固本为原则进行调治。通过中药内服、外用及饮食调护,调理气机,纠正“气、血、阴液亏虚”的状态,祛除“血瘀”“湿阻”“湿热蕴结”等因素,以促进创面早日愈合[13]。饮食与药物治疗相得益彰。《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指出食物可补益精气,扶助正气,祛除病邪,促进机体康复。《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可见饮食和药物对于人体同等重要。食物性质有寒、热、温、凉、平之分。在肛瘘术后饮食调配时,依据辨证分型结果,结合饮食五味与饮食性质合理搭配,谷、肉、蛋、果蔬比例合理,才能起到扶助正气、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作用,加速创面愈合。

中药坐浴是中医治疗痔疾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坐浴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回流通畅,减轻组织充血水肿;可降低痛觉的神经兴奋性,使肛门肌肉松弛,从而减轻疼痛;还可使皮肤毛孔扩大,药液直接与创面接触,“热”与“药”发挥协同作用;此外,还能清洁创面,利于炎症的早期消退,加速创面愈合[14-15]。本研究坐浴所用中药消肿促愈汤方中马齿苋、土茯苓、黄柏清热解毒燥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侧柏叶解毒消肿,凉血止血;苍术、防风祛风燥湿止痛;枳壳、延胡索理气止痛;白及、地榆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生肌、燥湿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疼痛及创面渗出物评分均降低(P<0.05),创面面积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2、19 d后治疗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1组、对照2组(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辨证施治、施膳配合中药坐浴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恢复方面效果显著,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创面分泌物,加快创面愈合速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渗出物生肌肛瘘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生肌玉红膏在皮肤慢性溃疡中的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手术可以根治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A Review on Treating Postoperative Perianal Abscess by the TCM External Therapy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Simmering Pus and Forming Flesh" in Treating Anorectal Diseases by External 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肛瘘微创手术治疗进展分析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祛痘芦荟胶的抗炎、生肌及镇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