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清 清远市技师学院
在两千五百多多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什么作为准则、目标——有教无类。
一者,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而把他们分出高低等级、差别对待。
二者,人,原本是“有类”的,有人聪明,有人愚钝,有人邪恶,有人善良,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有教无类”,为什么难以达到?因为教育有着它本身根源性的、难以解决的困境。
(一)个体的差异。
(二)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教育资源的差异,体现在教育设施如学校、公立图书馆、博物馆等的分布。并且,教育观念的差异正在逐步扩大——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原因,大多数留守儿童、少年身边的亲人都是祖父母辈,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略。
高考经历数次的改革与创新,已从原来的考察知识渐渐转变为考察思维、逻辑和知识体系。假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够,将无法引导学生应对高考。
据相关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进行“减负”。但学生光靠在学校的作业量和练习量是不够的,因此不少家长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报补习班,进行“加负”。
从而,导致家长支付的教育成本上升。而某些城镇、农村或者城市的低收入家庭无法支付这些额外的成本,因此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在城市中产家庭和上述家庭中愈发悬殊。
上述困境产生和加剧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
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因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假如我们无法改善困境,我们的下一代将面对更悬殊的财富分布、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但,这同样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因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困境。
通过各种微课、网课以及基础教育的App,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手机,农村、城镇、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就能通过视频、App,随时向一线城市的名师学习。
以往,每位名师教授的学生是有限的,但通过上述的技术,理论上,每位名师都可以将自己的课程教授给全国的学生。
光有视频教程是不够的。因为视频教程是给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的。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更能帮助后进生。
1.使用人工智能,通过分析脑电波或者脸部表情、视线聚焦点,来检测出学生是否分心,并且进行提醒。
2.人工智能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模式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规划。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规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安排奖励机制。通过模仿电子游戏的原理,我们对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即时的测试、即时的反馈、即时的奖励,这能使得学生将学习当做是游戏,真正的寓教于乐,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在上述能达成的情况下,教育将会作为产品而存在,且在其不久的将来,能形成产品,甚至向国外输出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教育产品。
优势1: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师。
优势2:我国有大量的教育经验。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与创新,而我国自古以来均重视教育,对教育方法的经验总结更是丰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已经能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心得,比起西方的“快乐学习”、“兴趣主导”等理论难道不是跨时代的领先吗?而现代教育的实践中,一线教育工作者总结、创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能有助于我们将其应用于人工智能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中。
优势3: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每隔三年会对全球70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考试,以此评估每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2018年的成绩将在本年底公布。而以往,2009年和2012年,中国选取上海作为试点代表参赛,结果在73个国家中排名第一。2015年,我国台湾、澳门、香港以及选择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个省市代表参赛的联合体均在前十名。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正见证历史,我们更是在亲历历史。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被自己制作的网课、微课、APP甚至人工智能取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在有生之年达成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定下的目标——有教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