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
——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综述

2021-01-27 19:01何信玉
思想战线 2021年3期
关键词:杜伦现代性美学

何信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研究人员、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21 年4 月12~14 日,主题为“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的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 在英国杜伦和中国杭州同步召开。本次论坛由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合 办,延安大学、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美 学学会协办。论坛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有来自英国的杜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比利 时的鲁汶大学、美国的加州大学、长岛大学、纽约大学、马奎特大学、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的费 森尤斯大学、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以及中国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华 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 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的60 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论坛围绕“在当代美学视域中, 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现代性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主题,设置了“中国审美现代 性的比较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中的美学”“文明的冲突与对话: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文化习性与审美现 代性的差异”“审美治理与比较现代化”等10 个分议题。

论坛开幕式由杜伦大学教授曹青主持,杜伦大学副校长克莱尔·欧麦丽(Claire O’Malley)和浙江大学副 校长何莲珍分别致辞。杜伦大学和浙江大学此前就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在人文科学领域均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 共同的研究兴趣,这是两所院校合办此次论坛的重要基础。杜伦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部主任珍妮特·斯图尔特(Janet Stewart)、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乔纳森·朗(Jonathan Long)在致辞中强调,这次论坛对两所学校在跨语言、 跨文化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在当代社会中仍然焕发着无限的理论生机与活力。

在一个存在多种声音、多重媒介的时代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常常会被忽略,这是我们重新 思考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背景。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斯 (Michael Sanders)以汤米·杰克逊对英国小说的分析为例,论述了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力量是如 何通过革命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审美作为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亦是政治解放的基本方面之一。浙江大学人文学 部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杰教授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经验出发,做了题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 论结构》的演讲。王杰教授指出,中英审美现代性的比较研究是两国学者在10 年前就关注的理论问题,在中 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重新思考这一问题非常重要。首先,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基本维度在于社会结 构的基本转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当代重建;其次,信仰问题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问题, 他以《南方车站的聚会》和《金刚川》为例,深度挖掘和阐释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提出 “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的双螺旋结构是阐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理论框架。

在分议题发言中,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前沿美学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和讨论, 研究方法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同时涉及到身体美学、时尚美学、环境美学、人类学美学、神经美学等诸多面向。

第一,“冲突”与“对话”是本次论坛的两个关键词。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长岛大学教授阿诺德·柏林 特(Arnold Berleant)在题为《传统的冲突》的发言中,分析了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对理论创作的影响:如果 说西方哲学体系植根于柏拉图以来的灵肉对立的二元论,则东方文化传统是一种偏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式,二 者之间的比较和联接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疆再次阐发了“别现代理论”的核心内涵, 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主张从现实需要出发探寻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摆脱中西方理论错位的尴尬局面和建构一种新的中国美学。纽约大学教授哈罗德·P. 苏森(Harold P. Sjursen) 用本雅明理论解读中国画中的人性问题,他以《新天使》对本雅明的启发为例,强调人对于艺术品的一种先验感知的重要性,通过思考“灵韵”“思维图像”等概念与中国山水画之间的关联, 追问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的价值和非复制艺术的可能。加拿大《文化中国》主编张子夜论述了新技术对审美的 影响,认为不同文明视角下关于审美现代性的区分根本上源自一种价值差异,以及不同语境比较中可能存在的 价值误区。此外,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彼得罗夫(Alexander Petrov)强调历史社会学作为跨文化 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论方法,对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非常重要。德国费森尤斯大学教授佩特 拉·卢特纳(Petra Leutner)重点关注了时尚领域的文化冲突与对话,认为时尚介于艺术和工业产品之间,是 表达个体外在社会身份的一个标识,而今已成为了一个系统的概念和社会学分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庆本则 主要致力于中国美学话语的跨文化建构。可以说,在关于中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整个交流与对话中,呈现出了非 常明显的跨语言与跨文化特质。

第二,“回到马克思”与西方左翼激进美学。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阐释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泰瑞斯·米勒(Tyrus Miller)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鼻祖卢卡奇从哲学人类学角度介入 悲剧研究,将对历史、悲剧和小说的研究和生命本身的戏剧性联系起来,开辟了一种别样化的研究视角。上海 大学教授刘旭光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艺术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方法及其话语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 种可操作性的原理,通过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当下的艺术研究非常重要。东北大学教 授宋伟指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立与发展是最具革命意义的文化思想 范式转换。其中,艺术与社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中非常凸显的特征,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对回顾和阐 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百年历史具有关键意义。在西方左翼激进美学研究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吉方 从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出发,阐释了左翼美学视野中当代批判理论的发展趋势,继而看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批判理论对于当代美学的实践意义。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韩振江通过解读激进左翼代表人物阿甘本关于弥赛亚时 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指出了阿甘本哲学的激进之维。此外,复旦大学教授王才勇阐发了本雅明与马克思 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性批判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向度。山东大学教授曹成竹在现代性 视角下重温了雷蒙德·威廉斯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细读传统。云南大学教授向丽强调,审美资本主义 批判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回到马克思、回归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和理论资源,以及如何在当代背景下对这些理论进行再阐释,对于中西方学者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向度。

第三,回归实践,人类学视域和当代美学研究的新动向。在美学研究向现实问题的回溯中,人类学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视角。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彭静莲(Ching Lin Pang)以一个回收艺术中心为案例,认为艺术 与审美作为介入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真实(authenticity)而欢乐的体验,提醒我们注意客观真实性与建构真实 性之间的理论区隔。马奎特大学教授柯蒂斯·卡特(Curtis Carter)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迈克尔·罗兰(Michael Rowlands)同时强调了博物馆在时代变迁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中国学者方面,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景华以良渚文化遗产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安丽哲从民俗艺术的角度、中国艺术 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永健以日本艺术介入社区的实践为例等,均是从地方性审美经验出发,思考东方艺术所特有 的美学价值。在神经美学方面,被誉为“神经美学之父”的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萨米尔·泽基(Semir Zeki)从 神经美学角度,重新审视了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启发人们思考作品背后的历史记忆。杭州师范大学教 授丁峻结合马克思晚年思想,探讨审美理想、审美需要、审美实践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精神枢纽,强调完善神经 美学的概念—范畴体系的重要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俊和吉林大学教授梁玉水分别以中国美学大师蔡 仪和李泽厚的理论为基点,探索当代中国神经美学发展的新路径。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下,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俞建文探索了科技、艺术与审美一体化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贾洁强调了“批评信用”在全球公共 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继而提出建立批评信用体系的设想,等等。在通过Zoom 等网络媒介将全球联系起来的 时代中,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探索引发了大家强烈的讨论与共鸣。

综上,美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引领作用。在闭幕式上,论坛主席王杰教授为大家分享了10 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从创立至今的发展 历程,并对各国美学研究者给予论坛发展的积极支持表示感谢。吉林大学教授李龙作为下届论坛的承办方代表, 热情地欢迎大家明年齐聚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最后,杜伦大学教授曹青宣布此次论坛圆满结束!

猜你喜欢
杜伦现代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杜伦大学Lower Mountjoy教学中心
浅空间的现代性
外婆的美学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