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向
近代地理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至少经历了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后现代地理学4个阶段。(1)Soja,Review By:Edward W.,“The Postmodernization of Geography:A Review”,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77,1987,pp.289~294.空间是地理学的研究本体,Lefebvre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而产生。(2)Lefebvre,H.,“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 Freiberg,J.W.(eds),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New York:Irving,1979.从分类上来看,空间可以分为物质形式的空间和心理构建的空间。物质空间付诸经济活动则成为经济空间,付诸文化活动则成为文化空间,付诸社会活动则成为社会空间,付诸旅游活动则成为旅游空间,付诸政治活动则成为政治空间;而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旅游空间和政治空间等则构成目前人文地理学的本体论基础。后现代地理学超越了自然地理学的自然性和物质性,也超越了人文地理学的时间性、历史性和解释性,展示了空间的辩证法和多样性。(3)See Soja E.W.,Postmodern Geographies,London:Verso,1989.伴随着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后现代地理学也呼吁地理学家的关注点从物理空间转向赛博空间(cyberspace),从实体空间转向观念空间。姚华松在对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概念重新再认识的研究中提出空间正在经历“去物质化”革命,并将感知空间作为5类空间类型之一。(4)姚华松等:《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空间的再认识》,《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
情感在不同的地理尺度发挥着显著的作用,(5)Davidson J.,Milligan C.“Embodying Emotion Sensing Space:Introducing Emotional Geographies,”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vol.5,2004,pp.523~532.如在家空间,(6)Valentine G.,Social Geographies:Space and Society,Harlow:Prentice Hall,2001.社区空间,(7)Smith N.Geography,“Differ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in Doherty J.,Graham E.,Malek M.(eds),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London:Macmillan,1992.城市空间等。(8)Smith N.,“Homeless/Global:Scaling Places”,in Bird J.,Curtis B.,Putnam T.,Robertson G.etc.(eds),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所谓“情感共同体”,就是一群以共同拥有的情感为共同属性的人所融入的社会网络。根据Lauwe的定义,每一成员的社会空间就是他们所融入的整个社会网络。(9)Lauwe C.,Paris,essais de sociologie 1952-1964,Paris:Les Editions Ouvrières,1965.Claval提出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空间,任务是解释社会的交往架构。(10)Claval P,Principes de Géographie Sociale,Paris:Litec,1973.
以上述认识为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本文定义情感空间是以共同拥有的情感联系为边界,由群体的共同属性为特征衍生出的非物质空间。其形成条件是共同的情感体验及其衍生的系列规范这种共同的属性特征,维系这一空间的纽带是各种关系网络。从属性而言,非物质的情感空间既是一种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以共同价值观为边界的观念空间,也是一种由一群社会成员以共同属性为边界而形成的社会空间。在社会形态上,拥有共同情感空间是一群人形成“情感共同体”。
“新部落(neo-tribe)”由Maffesoli提出,即由各界人们在一起组成的流动的群体,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类似的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和语言而聚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形式。(11)Maffesoli,M.,The Time of the Tribes: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London:Sage,1996.新部落理论用于解释情感共同体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他认为,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过往以联盟形式存在的情感共同体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当代新部落主义(neo-tribalism)的载体。新部落的成员聚在一起是为了从属或分享某种品味的感觉,注重情感多于理性,其特点是非日常生活状态的、非日常社会形式的、暂时性的、拥有愉悦共同感受的。(12)Shankar,Avi,“Club Culture,Neotribalism and Ritualised Behaviou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8,2011,pp.1435~1453.
从新部落主义的视角以空间的思维去考量“情感共同体”的社会现象,是一条全新的路径,相应的,从空间视角去考量新部落也是全新的角度。新部落作为一种后现代的社会形态,在社会空间尺度上形成了一种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一群社会成员的共同属性边界,在观念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存在于精神世界的共同价值观边界。这两种定义新部落的边界,作为一种社会现实,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外部化、客观化和内在化的过程在社会行为中建构而成。(13)Berger P.,Luckmann 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Garden City,NY:Anchor Books,1966.情感空间首先是观念空间,在互联网逐渐成为链接人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以某种共同属性为核心而形成网络社区(虚拟空间)成为情感空间的载体。情感空间也是社会空间,由作为社会现实而存在的情感共同体为载体。无论是观念空间属性还是社会空间属性的情感空间,并不是天然而成的,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实被社会成员建构而成,这也符合情感空间作为“构建的空间”的空间类型归类。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网络新部落的情感空间是如何被建构,并具有哪些特征。
“沙发旅游”是一种互助旅游的形式,主人(也称“沙主”)免费提供“沙发”(泛指用于接待访客的空间,如沙发、客房等)给来访者(“沙友”)。“沙发客”即是热衷于以沙发旅游为出游方式的旅行者。在中国,他们以可爱的名字“沙子”自称。国际沙发客主要聚集在Couch-surfing(简称CS)网站,这是一个免费的信息枢纽。现在,CS有超过550万会员,覆盖超过2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5 000座城市。
沙发客注重情感交流和精神层面的交往,注重遵循共同体价值和行为规则,主张群体内人际间的信任、关爱和交流,无形的但边界清晰的情感空间在沙发客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沙发客群体同时也是一个新部落,因为沙发旅游情感共同体的特征甚为明显:首先,旅游(包括沙发旅游)是离开惯常环境和日常生活的社会行为;其次,旅游(包括沙发旅游)是会回到正常生活状态并融入日常各类社会形式中的行为;再次,沙发客中存在的社会关系具有暂时性;最后,沙发旅游的体验往往是愉悦的,是一种吸引沙发客们共同品味的感觉。沙发客是一群因为热爱旅游,热爱交流,以沙发旅游为共同的生活方式而由各界人们组成的相对流动的群体。
有关沙发客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如下三个角度开展:第一是对沙发客群体进行画像,如Lauterbach等、(14)Lauterbach D.,Truong H.,Shah T.,“Surfing a web of trust:Reputation and reciprocity on Couchsurfing.com”,in Martino B.D.,Lin H.X.,Biswas 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ew York:IEEE,2009.Jeong、(15)Jeong S.,“Sustainability of worldwide connections by and for travel:Applying social capital in virtual travel community”,3rd Global Summit on Peace through Tourism-Education Forum on Earth One Family:Travel & Tourism-Serving a Higher,2007.段圣奎等,(16)段圣奎等:《收获信任与温暖的新潮旅游群体——对沙发客的初步研究》,《旅游学刊》2013年第7期.刘亚萍等的研究;(17)刘亚萍等:《个性化旅游者典型特征分析》,《商业研究》2013年第9期。第二是从社会交往特征(包括信任建构和文化特征)的角度切入,如Luo和Zhang探讨沙发客的人际信任的建构,(18)Qiuju Luo,and Hui Zhang,“Building Interpersonal Trust in A Travel-related Virtual Community:A Case Study on a Guangzhou Couchsurfing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vol.54,2016,pp.107~121.刘亚萍等探讨了“跨国沙友”社区信任关系,(19)段圣奎等:《沙发客与沙主旅游交往行为研究》,《旅游科学》2015年第3期。段圣奎等研究了沙发客的社会交往行为,(20)刘亚萍等:《大数据时代“跨国沙友”社区信任关系解析》,《商业研究》2014年第7期。杨阿莉则研究了沙发旅游中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21)杨阿莉:《沙发旅行消费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基于后现代视角的分析》,《旅游学刊》2014年第7期。第三是从技术的角度切入,如Molz从网站技术的角度研究道德可见性问题,(22)Jennie Germann Molz,“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Moral Economy of Alternative Tourism:the Case of Couchsurfing.org”,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43,2013,pp.210~230.Molz等则从监督管理体制入手研究沙发客如何形成长期互助关系。(23)Molz J.G.,Gibson S.,Mobilizing Hospitality:The Ethics of Social Relations in a Mobile World,Surrey:Ashgate Publishing,2007.总体而言,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从情感空间视角对沙发旅游和沙发客的研究成果。
沙发客是新部落,是情感共同体,形成了有独特社会文化特征的情感空间,是研究情感空间社会建构的理想对象。社会网络分析是研究社会建构的一种研究方法,能把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具象的结构模型,并据此对个体和整体进行阐释。(24)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质性分析方法,对沙发客新部落进行社会分析,以探索情感空间的社会建构原理。
Marshall定义部落和部落主义是指由血缘和责任在特定领域组成的社会群体。(25)Marshall,G.(e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Weber指出“情感共同体”是短暂性的,成分可变的,本质不清晰的,局部的,无组织化和常规化的一种社会群体。(26)Weber M.,Economy and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新部落是个体推进自我认同和自我定义的产物,结果是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结构,义务和通过仪式的群体;新部落是情感共同体的一种,聚在一起的人们是为了从属或分享某种品味的感觉,注重情感多于理性。(27)Maffesoli,M.,The Time of the Tribes: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London:Sage,1996.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过往以联盟形式存在的情感共同体形成网络,这种网络就是当代新部落主义的载体。
新部落主义在社会学文献中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还很少运用于旅游和休闲相关的研究中。Goulding等以旅游行业中存在的夜总会(或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发现“仪式”是俱乐部这种新部落形式体验中的核心,提出了从神秘性,形式性,神圣性,共同性和转化性这5个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去理解俱乐部文化。(28)Shankar,Avi.,“Club Culture,Neotribalism and Ritualised Behaviou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8,2011,pp.1435~1453.Hardy等以加拿大的RV使用者群体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群体具备新部落的特征,可分为象征性和行动性两个方面。(29)Hardy,Anne,U.Gretzel,and D.Hanson,“Travelling Neo-tribes:Conceptualising Recreational Vehicle users”,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vol.11,2013,pp.48~60;Anne Hardy,et al,“Online Representations of RVing Neo-tribes in the USA and Australia”,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vol.10,2012,pp.1~14.Norman研究了一个以Hockey为主题的“电子部落”,认为其是一个流动的新部落社会形式,分析了其社会空间生产的机制,这种空间包括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30)Mark Norman,“Online Community or Electronic Tribe?Exploring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roduction of an Internet Hockey Fan Culture”,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vol.38,2014,pp.395~414.新部落是围绕着消费行为而形成的群体,这种消费行为,如冲浪,(31)Luiz Moutinho,et al,“Surf Tribal Behaviour:A Sports Marketing Application”,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vol.25,2007,pp.668~690.摩托艇,(32)John W.Schouten,and James H.McAlexander,“Subcultures of Consumption:An Ethnography of the New Biker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2,1995,pp.33~47.或其他“普通的爱好”已经成为人们相互链接的重要方式,从而形成一个个再组合的群体。(33)Cova,Bernard,and V.Cova,“Tribal Marketing:The Tribalisation of Socie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Conduct of Marketing”,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36,2002,pp.595~620.
与新部落有关的现有文献主要从社会特征方面对各种类型的新部落进行分析解构,新部落是如何运行?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是如何建构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回答。
社会网络理论最早由Radcliffe-Brown的“结构功能论”提出:“社会网络是人和关系的总和,是相关联的社会行动者和他们的联系而形成的集合。”(34)Radcliffe-Brown A.R.,“On Social Structure.”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vol.70,1977,pp.221~232.从社会系统观来看,以个体为出发点的社会系统是一种有独特路径的联系网络,个体是社会行动者,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通过这个联系网络中的关系强弱程度进行社会交换,社会网络方法为理解社会行动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35)Baggio,R.,Scott,N.,& Cooper,C.,“Network science:a review focused o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7,2010,pp.802~827.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落在社会行动者的关系上而不是特性上,强调人际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涌现状态,有助于揭示社会空间中的社会交往特征。本研究选择了中国本土沙发客作为以共同文化基底和共同语言为代表的沙发客群体,通过“中国沙发客网(www.cnsfk.com)”中注册,沙发次数与接待次数排名靠前的54位“沙发达人”,根据这些会员之间的沙友相互认证关系,使用UCINET6.212进行数据分析。(36)Borgatti S.P.,Everett M.G.,Freeman L.C,Ucinet for Windows: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Harvard,MA:Analytic Technologies,2002.
沙发客的社会网络具有紧密联系和深入互动的稳定社会网络特征。沙发旅游实现的主要的基础是沙发客网络互助平台,沙发客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查阅、交换信息与互助,从而建立“关系链”。通常情况下沙主所在地即是沙友计划的旅游目的地,由目的地当地人所提供的信息无疑是高准确性和高时效性的。信息在沙发客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及时分享,成为沙发客群体网络关系形成的价值来源。
从沙发客网站我获得去与人交流的一个机会和一次尝试,和更多的不一样的人建立了属于我们之间特有的关系……沙发客网站的的确确为我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让我去了解这个世界(27号被访者)。
仅仅只有沙发客互助网络平台的存在,不足以使沙发客产生互助行为和形成社会关系,沙发旅游信息的交流,还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私人非正式的人际网络,为正式社会网络形成提供更大的可能。
在第一次沙发旅游过后认识了当地的沙主梦飞飞,在他家住得很舒服,还特意带我去景点,回来过后我们还特别建了一个QQ群,他拉进来好几个他熟悉的沙主和沙友,想去旅游啊就去他们家,平时也在群里聊聊旅游遇到的各种好玩的事,当然群里的每个成员也会时不时拉一些自己觉得可靠的沙友进来(13号被访者)。
在多次的交往交流和互助之中,沙发客之间的联系呈现更频繁、互动对象更固定、互动范围更广泛的趋势。信任关系在网络中的传递逐渐增加了成员间的相互认可程度,同时随着沙发客数量的增加与信息频繁传递,人际关系网络范围逐渐扩大,每位沙发客的关系网络通过节点连接从而形成一个脉络复杂的社会网络。
图1的左图展示的是沙发客以个体为中心的初始网络,网络成员较少,但是成员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较为紧密,网络中的成员基本都有接触,互助效率高。在关系网络范围扩大之后,成员间联系与互动以私人网络中形成的关系为主,成员人数的增长带来关系网络中信息资源量的增加,但成员间相互交流接触的效率下降。
沙发客社会网络的形成是个体寻找群体的过程,也是新部落逐渐形成的过程。新部落是人们围绕着以各种“普通的爱好”为相互链接重要方式而形成的一个个再组合群体。沙发客正是以沙发旅游爱好为链接方式而形成的一个情感共同体,个体汇聚成群体,形成情感的依恋,建构出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情感空间。
图2中每一个节点表示接受调查的沙发客,旁边的字则是其网络名称,一个节点与其他点的连接越多,则表示该沙发客在沙发旅游中越活跃,与其他沙友有更多的联系。沙发客关系网络复杂,本文虽仅仅选取54人作为网络关系成员,但选取对象是网络中最为活跃且经验丰富的沙发客,因此这一部分的关系网络反映出沙发客整个社会网络中密度最高的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意义。
中心度是衡量中心性的指标,中心度大的沙发客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更容易获得网络中的资源与信息,对其他沙子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看到1号、2号和33号处于最中心的位置,中心度分别是D(1)=37,D(2)=33,D(30)=31;最后三位则是48号、54号和27号,中心度分别是D(48)=13,D(54)=13,D(27)=12。
表1:沙发客社会网络关系中心性分析
Bonacich用“权力指数”来衡量社会网络中各节点的影响力。(37)Phillip Bonacich,“Power and Centrality:A Family of Measur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2,1987,pp.1170~1182.在沙发客社会网络中,权力指数值大的成员可认为有大影响力。特别地,当两位沙发客联系的其他沙子数量一样时,权力指数越高,则说明其对其他沙子的影响程度越深。如,当Beta=0时,权力指数则为联系的人数,N(3)=N(7)=N(49)=N(53)=26,即编号3号,7号,49号,53号的沙发客与其他26位成员有联系。而当Beta=0.043时,权力指数计算结果为Power(7)=1644.601,Power(49)=1628.643,Power(3)=1551.644,Power(53)=1547.934,也就是说,在有相同联系人数的情况下,7号联系的网络更加广泛,对沙子尤其是对新成员更有影响力。沙发客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以及权力指数较高的成员,是网络关系维持的纽带,也是成员信任关系得以传递的关键节点;同时,如果围绕着该成员的信任关系瓦解,也意味着相连结的社会网络的瓦解。
表2:沙发客网络关系权力指数分析
从表2中权力指数的分布可以发现,处于网络中心地位前3位沙发客的权力指数,是处于最后3位的3倍。沙发客这种中心性非常明显的社会网络是支撑情感空间的骨骼,随着网络的增加和减少,情感空间也随之扩大和收缩。这种中心性非常明显的社会网络,也是情感空间中流动介质的渠道,处于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是这些介质流动的关键节点。联系没有那么紧密的两位沙发客,往往需要一位权力指数较大,处于较为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来实现信息和信任的传递。
情感空间不仅是一群人构成的社会空间,而且是这一群人所认知感受与其他人群不一样的共同属性而形成的观念空间。社会空间表现为以网络社区为载体的虚拟空间,或是线下的以类似于酒吧为载体的实体空间。观念空间表现为共享某种感觉或遵循某种一致的价值观。RV,冲浪,摩托艇等“普通爱好者”新部落,仅仅共享某种感觉而相聚,不涉及资源交换,因而对信任的需求要求不高。沙发客作为一种新部落,与一般的普通爱好者新部落不同的是,沙发客之间需要进行资源共享,而共享的资源正是人最私密,对安全要求最高的“家”空间,因而沙发客这种类型的新部落对信任有较高的要求,自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观念空间社会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即是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建构出社会现实的过程,沙发客观念空间所形成的社会现实包括共同体价值观,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信息流和情感流,对新部落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规范三个方面。
情感空间作为观念空间的属性,是一种有明确边界承载着人的情感的微观社会文化空间,这种情感空间形成的情感氛围和文化构成“共同体精神”。沙发客社会网络的共同体精神是共享资源和尊重朋友,这是社会网络运作的核心规则。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趋利行为则挑战了共同体精神。安全问题是道德层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沙主或沙友都有可能恶意伤害对方,沙友有毁坏和偷窃沙主财物可能。趋利行为是指沙友出现的占便宜倾向,蹭住蹭吃蹭玩,不打扫房间等素质层面的问题。这种倾向与沙主分享资源,收获友谊,增加信任,期望以好的行为换取未来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享用他人沙发的共同体精神背道而驰。有经验的沙友(俗称“老沙”),以及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成员所推荐的“新沙”,被认为是可靠的具备共同体精神的成员。只有被部落其他成员认为是具备共同体精神的人,才能跨入边界成为部落的一员,也成为这个社会空间的一份子。
有一次接待沙友,我去车站接他,感觉他话很少,跟网上聊天的感觉不太一样。后来,到家后我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他睡,我睡客厅。他的表现就让我觉得很难以接受,我觉得他缺乏沙友的基本精神,只是想蹭个不花钱的住宿(14号访问者)。
我喜欢接待有经验的老沙,他们会和我交流,有些有心的还会给沙主带一些小礼物,我分享了自己的客厅,得到了友谊,我感觉很亲切(37号访问者)。
我觉得沙发客的群体精神就是分享资源和相互尊重,我们分享了沙发获得了友谊,群体如果充满了想免费旅游的贪小便宜的人,这个群体也没有生命力(42号访问者)。
社会网络是渠道系统,沙发客社会网络的传递媒介是信息流和情感流。信息流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方式流动,情感流则表现为信任建立过程中亲密感的流动。通过社会网络传递的信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扮演着沙友和沙主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去掉陌生感而形成亲密感,这种亲密感不仅在双方之间流动,还会通过其中一方与其他具有亲密感的人实现流动。
亲密感在情感空间中的流动形成亲密空间,如伦敦街头随意小便群体通过共同的愤怒宣泄和身体裸露形成亲密感和认同感。(38)Adam Eldridge,“Public Panics:Problematic Bodies in Social Space”,Emotion,Space and Society,vol.3,2010,pp.40~44.信息流和情感流的流动形成亲密空间,正体现了新部落情感共同体的特点。
我接待过一对沙友夫妇,那次的体验就很好。他们两个很年轻,刚结婚。他们邀请我一起出去吃饭,泡吧,回到家里,我叫上几个好朋友开了一个小PARTY。我们点着蜡烛在客厅唱歌,喝酒,聊天。那次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感觉到了人性的温度。后来我还和他们一起到其他的地方去旅游,感觉很亲密(1号访问者)。
我有一次接待过一个老沙推荐的沙友,这个姑娘过来以后人也还是很不错的,有点腼腆,但话匣子慢慢打开之后就很好了,我们两个女孩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亲姐妹一样(52号访问者)。
我有一个聊得很好的沙友,我们都相互去过对方的城市和家,我是男的,她是女的,我们就是很正常的朋友关系。有一次,她推荐了她的一个大学同学过来我这里,说是她大学最好的姐妹,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她的同学到了我这里之后,我们很快就熟络起来,现在我们三个变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聊(23号访问者)。
观念空间建构的结果是对新部落形成身份认同和行为规范。旅游后通过相互背书引荐而逐渐扩大的群体,无论是线上交流还是线下沟通,通过信息和情感的流动,逐渐形成亲密感和归属感相结合的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新部落的粘合剂。归属感促进了沙发客对情感空间的身份认同,具有身份认同的群体内,社会交换和合作互动会高于普通的较少信任支撑的群体,同时,成员也更具备接受风险的心理预期。(39)Janine Nahapiet & Sumantra 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3,1998,pp.242~266.身份认同又促进形成行为规范,正如同性恋网络社区作为“情感空间所形成的精神和文化对性交往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40)Kane R.,“Click Here for HIV Status:Shifting Templates of Sexual Negotiation”,Emotion,Space and Society,vol.3,2010,pp.7~14.那样,沙发客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形成较强社会链接的群体,建立了完全的信任,形成了群体的身份认同,也形成了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当时去之前想的是可能和熟悉的几个沙友聊一聊叙叙旧,但是去了聚会的地方,感觉大家都特别熟悉,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不认识的沙友也会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问情况,还有些就约定好时间来我这边旅游,让我也尽快定个时间去他们那边游玩,让他们接待我。吃饭的时候一大桌人有说有笑,以茶代酒,各自发言谈梦想谈人生。我之前认识的沙友们也对我像兄弟一样,完全没有尴尬的时候,比旅游的时候还能聊。所以我还是希望沙友们有机会就能去参加我们沙发客的聚餐聚会,一定会让你难忘(8号访问者)。
我参加过好几次聚会,氛围比想象中好,其中有一次因为一个沙友组织的聚会还去了他家里,屋子不大当时还来了不少人,大家都凑在一起玩游戏讲故事,有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有些沙友甚至还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参加完聚会也能在这个地方玩几天,还认识了一群沙主(19号访问者)。
沙发旅游是人情味浓郁的旅游方式,沙发客是一种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新部落。沙发客在沙发旅游这种社会行为中逐渐建构出情感空间,这种情感空间作为一种社会现实体现为社会空间和观念空间。社会空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心性特征的社会网络,权力指数分析也发现,处于网络中心地位前3位沙发客的权力指数是处于最后3位的3倍。沙发客先形成一个以个体自己为中心的私人的非正式的人际网络,成员较少,但是成员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较为紧密,互助率较高。在关系网络范围扩大之后,成员间联系与互动以私人网络中形成的关系为主,关系网络中信息资源量增加,但成员间相互交流接触的效率下降。处于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成为网络中介质传递的关键节点。观念空间包括共同体精神、社会网络中流动的媒介和对新部落的身份认同及行为规范这三个方面。沙发客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是资源分享和尊重朋友,每一个真正的沙发客都希望在过程中收获旅游体验和友谊,期待自己对别人好的行为换取别人对自己好的行为。在沙发客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介质是信息流和情感流。信息流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方式流动,情感流则表现为亲密感的流动。沙发客在新部落中找到归宿感,找到自己的同类人,给自己贴上与部落成员一样的标签并以这种标签为豪,形成身份认同;同时为了保证自己标签的实至名归,对应于这种标签的共同体精神所倡导和要求的行为规范得到了自觉遵守。
以沙发客和冰球爱好者群体作为资源共享型新部落和普通爱好者新部落的代表进行情感空间社会建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心性明显的社会网络,分享资源的共同体精神,社会网络中流动的情感流(亲密感),群体认知中的行为规范,是资源共享型新部落在情感空间建构中与普通爱好者新部落有所区别的特征。
表3:沙发客和冰球爱好者群体情感空间社会建构的比较
新部落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形态,具有情感共同体的特点,其情感空间生产和再生产机制值得深入地开展理论探讨。情感空间的研究既符合地理学的情感“转向”趋势,也符合空间研究“去物质化”革命的趋势。后现代地理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希望本文能引起学术界对观念空间研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