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1-01-27 12:28:57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93
大众文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隐性政治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093)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敏捷,追求新颖,不拘一格的群体,他们沉浸于数字化和科技化的“万物互联”的生活状态,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于他们而言或许会略显枯燥与乏味,这就导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便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增强高校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要不断革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改变学生的观念,进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这就进一步表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自于对“隐性课程”理论的研究。 “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 1966年,他在他的《课堂生活》一书中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个命题,并对这一命题作了系统的解释。其意思在于,“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它仅使用“课程”一词来表示学校中仍然有一些教育因素在影响学生,但这些因素却是无法控制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隐”,它是通过一种非常规,非正式,非指向性的教育手段,强调的是用无意影响去代替有意引导的教育的方式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着眼于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者所接触的环境,文化,活动,网络和其他载体中。 以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因此,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相对于高校思政课堂这种显性教育方式而言的,是将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即受教育者置于一定的氛围,通过自我感受,自我反思,自我领悟,自我净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阐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教育内容的“隐”,教育形式的“隐”以及教育过程的“隐”,将这些“隐”隐于学习,隐于生活,隐于时间,隐于实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渗透在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隐”性方式于无形之中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

1.渗透性:教育过程借于载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育形式。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经常用到的方式是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活动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没有具体的形式,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传播思想,传递价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载体将所要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们在一定的情景里去感受知识,将学到的知识性东西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种品质,然后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育目标。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渗透的教育方式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持久的坚持。

2.潜隐性:教育影响潜移默化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相应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一般是不显山不露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教育目的隐藏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其实践活动中。正如“蓬生麻中,不扶则直”所言,会通过渲染一定的环境,以各种暗示、疏导、熏陶等方法,让受教育者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施教者创设的情景的熏陶和影响,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提高自身修养。

3.持久性:教育结果长期烙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载体把教育的目的隐藏于其中,从而使学生可以以微妙的方式接受思想教育。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受到影响和感染,使他们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这样一种隐性教育的方式是以学生的自我接受和自我认同为基础的,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逐渐被一些正向的价值观念所同化,同时主动将这些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这样就使得受教育者将学到的东西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上,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价值观一经形成便是长久性的,不会被轻易改变。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相比较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对受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1.加强校园环境的熏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其可借助的载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校园文化环境。陈万柏、张耀灿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的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文化建设中去,以此来影响人、感染人,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换句话说就是把课程当中的内容以另一种方式渗透到校园的文化环境中去,因此我们要建立和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将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的特点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当中。

德利本认为:“儿童从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 这个观点充分表达了学校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校园内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校园作为大学生活动最主要、最频繁的场所,他们的价值目标、行为准则都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优质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因此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形成学校自己独特的教风、学风,校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舒适的文化环境。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就会不知不觉的受到这一氛围的熏陶,继而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2.加强网络资源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代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都是这个巨大的网状结构中的一员。大学生作为当今网络时代下异常活跃的群体,他们乐于也更趋向于接触新鲜事物,因此我们也要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元素,我们可以利用诸如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注入其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教育内容。例如,现在盛行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来为学校的、学院的、班级的、课程搭建一个平台,让广大同学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思想教育,同时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某一问题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态度。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在此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覆盖到网络信息中,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3.加强教育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应该做到为人师表,转变自己的观念,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学生甚至愿意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去识别老师的情感和理性,同时他们还将激发自己内心与老师较为相似的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感应,相互激励形成的教学共鸣的状态将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走在时代的前列,去积极主动接触新的思想观念并且建立、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选择,因此在这个过程高校要充分运用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能够弘扬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隐性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