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婷
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幼儿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促进幼儿思维水平与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玩教具的使用,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制作玩教具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幼教经验,对自制玩教具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增强幼儿的科学兴趣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所处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幼儿教师如果能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讲解转化成有趣的玩教具学习,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科学知识,那么就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辅助科学课程开展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多活动都会涉及玩教具的使用。对于一些科学材料中没有的玩教具,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制作。根据要求制作的玩教具针对性更强,且可以应用到多个科学活动课程之中,给课程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同时也可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
(三)帮助幼儿形成创造性思维
教师制作玩教具时主要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如废旧的纸张或瓶子等等,这样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让废物被有效利用起来,实现变废为宝。将废弃物品制作成幼儿喜爱的玩教具,能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废弃物品经过改造可以变成另一种有用的新物品,从而促进幼儿养成热爱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
幼儿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基础阶段,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采用单纯的讲解方式进行教学,难以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幼儿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不感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添加玩教具,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幼儿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幼儿提供自制玩教具,为直观教学创造条件,让幼儿在体会活动乐趣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以“滚动的小球”科学探究活动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摩擦力。绝大多数幼儿对摩擦力这一概念并不了解,而且幼儿园也没有这方面的教学仪器。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用橡皮泥制作了一些相同大小的小球,并将其风干以待使用。然后,笔者将丝绸、棉麻两种布料剪成10厘米宽的长条,制作成小球运动的轨道。在玩教具制作完成后,笔者将不同的轨道以相同的角度倾斜地固定在班级的活动区域,引导幼儿从顶部释放小球,并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结果发现,在丝绸材质的轨道上释放小球后,小球迅速滑到了底部。然而在棉麻材质的轨道上释放小球后,小球却停在了中间。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幼儿非常兴奋,他们都很好奇为什么同样的小球会滚到不同的位置。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时,笔者及时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因为两种材质轨道所产生的摩擦力不同,摩擦力会阻碍小球的运动,我们鞋底的花纹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防止我们摔倒。”这样的玩教具辅助教学方法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此时进行知识讲解,能让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幼儿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自制玩教具是丰富幼儿学习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与幼儿的发展情况,在幼儿园内投放不同种类的自制玩教具,以培养幼儿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帮助幼儿正确使用玩教具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在进行“分离”这一科学活动前,笔者利用塑料桶和电钻自制了不同大小孔的筛子,并在桶里放入各式各样的种子。活动中,笔者先向幼儿提问:“有哪位小朋友知道如何将桶里的不同种子分离出来吗?”大部分幼儿的答案是用手一粒粒把种子挑拣出来。随后,笔者向幼儿展示筛子,并进行简单的介绍:“这种工具叫筛子,它们有不同大小的孔,我们可以用这些筛子將种子快速分离出来。”在幼儿进行一定的思考后,笔者便组织幼儿进行尝试,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集思广益中运用不同的筛子分离种子。
再如,在进行“土壤的秘密”这一科学活动前,笔者用一次性纸杯做成了洞眼大小不同的筛子,用废旧的纸张做成了搅拌棍。活动中,笔者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比较熟悉土壤这个朋友了,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有的幼儿说小石头,有的幼儿说小草。随后,笔者引导幼儿观察土壤中不同大小的颗粒,并将他们分为三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发放不同的工具,分别是小勺、筛子和水。在幼儿完成探究活动后,笔者引导幼儿从完成速度与完成质量两个方面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使其对土壤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使用工具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方法,并能从多角度思考不同工具和方法的优劣,培养幼儿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在玩教具的制作过程中重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在带领幼儿一起制作玩教具时,教师应给幼儿留出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将玩教具的制作应用与生活中的情境结合起来,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科学活动课程要求,设计不同的制作方案,以培养幼儿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进行“橡皮泥浮起来”这一科学活动前,笔者将橡皮泥捏成了圆形、长方形、条形、船型等各种形状。活动中,笔者首先为幼儿播放动画短片《小船》,并借此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这么大一只船能在海上行驶呢?其他形状的物品也能像船这样漂浮在水面上吗?”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随后,笔者为幼儿呈现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引导幼儿猜想这些橡皮泥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并组织幼儿用画画的方式将橡皮泥的沉浮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小船形状的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其他的则都沉到了水底。此外,一些幼儿制作的小船由于两边重量不均匀,也发生了沉入海底的现象。基于此,笔者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船形状的橡皮泥能够漂在水上?我们在制作小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借助自制玩教具激发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引导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同时,幼儿在自己制作工具的过程中,还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四)创设互动式自制玩具游戏育儿模式
在幼儿园育儿活动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展创新性育儿活动,促使幼儿积极跟随教师开展系统性的互动式学习活动,提高幼儿的整体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互动式思维。教师要通过有效创设互动式自制玩具游戏活动,采用趣味性育儿模式,保证幼儿在实践学习与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素养,锻炼综合能力,为幼儿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自制玩具游戏“七星瓢虫爬爬爬”中,教师要投放多样性的自制玩具材料,让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根据卡片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平面排序训练活动,以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和组合能力,锻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投放纸盒、卡片、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指导幼儿先绘制出一个形象、逼真的七星瓢虫图案,然后将其裁剪下来,再将不同颜色的彩纸粘贴上去,形成一个立体图形。之后,教师可指导幼儿将多种颜色的卡片进行裁剪,制作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七星瓢虫。最后,教师可根据幼儿对颜色、形状的判断水平,进行平面图形训练活动,提高幼儿的排列组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整体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自制玩教具在幼儿的科学探究课程中意义重大,可以辅助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玩教具的制作。在自制玩教具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自然性、操作性、功能性和耐用性,让幼儿在使用自制玩教具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王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