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空间”教育:建构让儿童“出场”的育人生态

2021-01-23 05:30黄艳梅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角色体验

摘要针对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儿童“缺场”问题,构建基于体验与表现的“剧场空间”育人实践体系。以舞台、课堂、生活三向度空间的剧场化为重点,让学生经历在场体验与个性表达的“出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教育教学方案进学校、进课堂、进活动,融通、重构学校的育人空间,推进儿童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剧场空间;育人方式变革;戏剧课程;戏剧方法;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12-0045-03

当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儿童主体参与不足、教育教学方式丰富性不够、忽视儿童多重角色成长、学习过程中个体遭遇“缺场”等问题,由此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过程缺失。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牵头在江苏省淮安市的部分学校开展了“小学‘剧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项目研究,经过持续20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基于体验与表现的“剧场空间”育人实践体系,引导学生以主体性身份建构自己的生活样式,获得对自我、他人、世界的领悟体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教师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

学生的生命成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完整人格、自我认同、与世界建立联系对于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多种儿童“缺场”的现象,例如:以单纯的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忽略了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经验;竞争性学习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共同体的价值,理解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想真正掌握知识,需要拥有真实的问题解决的经历,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体验,在同客观世界、同他人、同自我的交往与对话中,感知事物,形成概念,协同解决问题,获得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以及改造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儿童的表现欲求是儿童求知的心理基础和积极因素,他们正是通过种种表现,如言语、肢体、情绪等表达,探究、尝试、创造等活动,检验自身力量,展现其天性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资源、条件、环境和活动,让儿童在体验与创造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为此,我们基于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思路,提出儿童生命“在场”的理念。儿童的生命“在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建构:一是通过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进行认知性实践,即儿童通过接触、观察、操作,扩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二是通过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进行社会性实践,即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分享、互动,编织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实现个体的成长和进步;三是通过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进行反思性实践,即儿童能客观认识自身的优点及不足,懂得成长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努力使自己健康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开展“剧场空间”教育实践,即以舞台、课堂、生活三向度空间的剧场化为重点,将儿童的生活情境典型化,引导儿童经历以在场体验与个性表达为主的“出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教育教学方案进学校、进课堂、进活动,由此融通、重构学校的育人空间,推进儿童主体参与,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我们根据年段特点,对传统散点化的戏剧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与改造,使其成为具有主题性、序列性和综合性的儿童戏剧课程,让儿童在舞台上精彩“出场”。

其一,绘本戏剧,即将绘本内容进行再现的戏剧活动。这是低年级常用的剧场活动方式。学校鼓励教师将绘本故事改编成短剧,由学生出演,充分展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绘本剧一般时长10分钟左右,是有服装、道具、化妆等戏剧元素呈现的戏剧形式。在改编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的起、承、转、合来把握情节点和可以进行戏剧转化的基本元素。

例如: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与清江浦实验幼儿园在探索小幼衔接的实践中,联合开展绘本戏剧活动,他们从大量绘本资源中匹配适切的绘本素材,探索绘本戏剧开发策略,编写了《少儿表演》指导手册。淮安市淮海路小学则结合语文学科节,在低年级开展了绘本剧串联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其二,读者剧场,即以创造性方法整合读演的戏剧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将故事的内容分成旁白和人物角色,学生直接以手持剧本口述、朗读的方式进行“演出”,观众通过观看、倾听、想象来理解和欣赏故事。读者剧场的优点是操作简便,避免常见演出的繁琐过程,参演人数灵活,演出时空因地制宜,通常由学生对剧本进行修改和创造,教师进行指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得到鼓励,中年级起便可操作。为了推进读者剧场活动,我们在淮安市浦东实验小学举行了专题培训会,指导区域内的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师进行演练,使读者剧场成为一種具有开放性的学习形式。

其三,戏剧创演,即通过舞台行动创造人物形象的戏剧活动。这样的创演活动一般是带妆演出,因时空统一性及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感染力,但同时也要求较高,学校可组织高年级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以社团方式开展活动。例如:淮安市人民小学在与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合作开展戏剧活动的过程中,邀请宋长荣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团队提供指导,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和和乐乐学京剧”成为推广戏剧活动的有效载体。清江浦实验小学创立了服饰、道具布景、表演、拍摄等多个特色社团进行戏剧常识普及活动指导,学生们排演的《戏剧节里的“水孩子”》《寻找》等特色剧目获得广泛好评。

我们以“剧场空间”的理念观照课堂教学,突出有场景创造、有角色互动、有戏剧方法、有学科语言的“课堂剧场”特征。在具体实践中,各学科教师探索将暖身、角色扮演、动作重奏、四格漫画、思路追踪、“专家外衣”等二十多种戏剧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尝试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下仅以三种常用方法的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其一,“动作重奏”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所谓动作重奏,是指对于以动作表现的主题,在动作解构的基础上,请参与者选择几个动作定格,然后排列次序,并按次序串连成一连串的动作进行表演。将此种戏剧动作练习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表演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淮安市人民小学王珊老师在讲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时,找出课文中的“爬、停住、归拢、打滚、驮、跑”等一连串动词,让学生通过“动作重奏”,连贯表现刺猬偷枣的过程,使学生在理解动词的同时感受刺猬的聪明灵动。动作重奏法融入习作教学中,可以有效解决习作内容与表达的问题,如对于足球场上、沙滩上、灶台前、暴风雨中等以行动为主题的片段描写,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诉诸笔端,自然有趣有料、真切生动。

其二,“四格漫画”法:让学生在表达中历练能力。四格漫画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其表现特点主要强调叙事,适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可从故事起因、发展、高潮到结局,完整地展现故事内容。将四格漫画法应用于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清江浦实验小学张煦然老师在讲授英语《Cinderella》一课时,围绕主人公灰姑娘梳理出四个场景,并且通过PPT呈现四幅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故事创编,再将四幅图连起来进行对话表演,在故事情境中进行语言输出,以此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三,“思路追踪”法:让学生在提问中提升思维。思路追踪是一种在扮演或定格时向角色提问的手法。运用思路追踪法开展教学,强调由学生参与表演,再进行问题追踪,可以增强角色代入感,以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深入挖掘角色的思想和观点,引发深度思维。

例如:淮安市和平镇中心学校朱艳艳老师在讲解“行程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相离、相向、相背等抽象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定格启发、思路追踪画出路线图,使学生在追踪不同类型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深度思考。

从变革课堂教学的实践逻辑看,戏剧方法是一种输出型学习方式,倡导用整个身体“做中学”,通过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进行趣味性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此过程中实现创造、合作、审美、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

我们精心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建构多重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剧场”中多维“出场”,帮助儿童解决现实乃至未来生活中的问题,为其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1. 角色担当: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出场”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微型社会,班级情境中的活动、角色分配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处理等深刻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发展。班级岗位角色从角色类别上,可设置学习类、活动类、行为规范类、生活服务类、知识拓展类等各类角色;从具体角色上,可提供学习小导师、活动策划师、路队长、桌椅小排长、天气播报员等数十个岗位角色供学生申报和认领。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班级实际需求,补充设计岗位角色,从而更好地参与管理、服务班级。年级和学校层面则可以通过年级部、学校大队部等组织角色,为学生创造在更大的“朋友圈”担当责任的机会。跨年级的混龄交往,有利于为较小的孩子创造更多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培养较大孩子的组织领导力。

2. 角色互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出场”

家庭亲情角色互动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说教为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引导儿童与家长互换站位,从自我中心转移为动态中心,从他者角色观照自己,在适宜的位置发展健康个性,不仅能够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家长角色的回归和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学校可以指导家庭有侧重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亲情角色互动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依托家庭亲情树,直观地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此外,隨着“二孩政策”的施行,我们还引导学生在家庭同胞关系中担任积极角色,特别是对于年长的孩子,在指导弟弟妹妹的过程中会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例如:淮安市繁荣小学开展了“当一天爸爸妈妈”活动,引导学生计划好一天要做哪些家务,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家务劳动,并且要上交家务劳动表,开展交流提升活动。

3. 角色体验: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出场”

角色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让学生实践某种社会角色,模拟或真实履行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扮演这些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认知社会、感受职业、体验艰辛,懂得分享、学会合作、学习交往,在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学校要选择相应的职业角色,让学生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职业角色体验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3~5个职业角色的特征;同时要引导教师结合儿童的年段特征,构建起系统化的社会职业体验活动。例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对“小小摊主”体验活动进行长线设计,将其迁移到后续的“我是小报童”“六一快乐跳蚤市场”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合作态度和自信品质。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黄艳梅.儿童早期多重角色生活体验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7(50):45-47.

[3] 黄艳梅.在表现中生长——剧场空间教育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26):16-19.

[4] 杨九俊.剧场空间教育:让儿童“出场”[J].江苏教育研究,2019(Z5):12-14.

[5] 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编辑 谢 凡)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生命成长的剧塑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R-c/2015/02)、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剧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角色体验
依作品演绎角色 悟文本优美意境
实境演练在危机公关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角色体验 请与孩子的“生活世界”同频
注重品德体验 增强内化动力
引入戏剧元素的音乐教学实践
创新情境构建体验性语文新课堂
话剧演员表演与角色体验探究
体验式的英语课堂教学
区域性角色体验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