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琨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在高血压患者中,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居多,目前该病病因仍不明确,一般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中老年人群较多,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症样症状,如头晕、失眠、乏力、易激动等,严重者会对患者的心、脑、肾等靶造成损伤,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肾脏等并发症;因该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慢、病程长,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以降低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降低临床死亡率为主要治疗目标,一般采用药物或非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压指标进行持续性控制[3]。
本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本院诊治的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患者在本院所以接受的不同药物治疗,均分为对照组(氨氯地平)和观察组(厄贝沙坦);患者年龄区间为36-81岁,平均年龄(61.50±15.5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71∶55;平均病程(3.45±1.50)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在分组后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在接受相关治疗前,停用原降压药物2周,两组患者均接受1个疗程(8周)的相关药物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1.2.1 对照组患者选择服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初始剂量5mg/次、1次/d,并按照患者血压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进行剂量调整,最大剂量10mg/次、1次/d[4]。
1.2.2 观察组患者采取服用厄贝沙坦治疗,初始剂量150mg/次、1次/d,并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用药剂量,最大剂量300mg/次、1次/d[5]。
本研究统计分析的指标包括治疗总有效率、血压水平(舒张压和收缩压)、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类指标[6]。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后的血压指标检测值,按照显效(血压指标恢复正常,或舒张压降低幅度超过20mmHg)、有效(血压水平下降明显,或收缩压降低超过30mmHg、舒张压下降低于20mmHg)、无效(血压指标无明显变化,或改变幅度低于上述标准)三类,进行指标数据的分组、分类统计,计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两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对比[(±s),mmHg]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对比[(±s),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前 治疗后 P对照组 63 158.50±8.25 128.36±11.05 <0.05 121.05±5.50 81.05±9.50 <0.05观察组 63 159.42±9.15 127.75±10.85 <0.05 118.75±7.50 80.65±9.05 <0.05 P->0.05 >0.05 - >0.05 >0.05 -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后出现各类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有6例出现了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例,2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现临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均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门诊常用药物。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降压效果明显,服用一次可维持24小时降压效果,药物吸收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微可控;该药可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同时厄贝沙坦可通过与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拮抗血管阻力、扩张外周血管,其降压效果稳定[7]。
氨氯地平属于循环系统离子拮抗剂,可通过扩张患者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减少心肌耗能和氧需求;同时,该药还可扩张正常和缺血区的冠状动脉及冠状小动脉,增加冠脉痉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供氧。它通过阻止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令外周血管舒张、阻力降低,达到降低患者血压的治疗目的,该药药效平稳,长期使用也不会引起患者心率或血浆儿茶酚胺的显著改变[8]。
本研究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与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血压指标改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表明其安全性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使用厄贝沙坦或氨氯地平治,均有一定疗效,且有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种药物均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