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安宝荣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静脉输液为临床常见治疗手段,主要指借助特定医疗仪器将药物输注到血液当中,维持血药浓度,起到疾病治疗的效果;考虑静脉输液为侵入性操作,其临床应用影响因素较多,极易导致药物外渗情况发生,影响静脉输液治疗有效性,增加患儿机体疼痛,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针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开展有效的护理探究,具有重要价值[1]。现研究本院静脉输液治疗开展安全性,特开展优质护理对策,以规避药物外渗发生,开展如下报道。
以本院门诊收治80例行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借助自拟双色球分组法,将黑色组设为研究A组,共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区间11个月至9岁,均龄(4.68±0.95)岁,病理类型:16例为呼吸道感染疾病,13例为外伤感染疾病,11例为胃肠道炎症;将白色组设为研究B组,共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区间1-10岁,均龄(4.70±0.89)岁,病理类型:15例为呼吸道感染疾病,15例为外伤感染疾病,10例为胃肠道炎症;2组小儿一般资料行数据分析(P>0.05),差异提示满足数据分析要求。
2组患儿均由相同的医务人员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研究A组患儿于静脉输液期间,沿用常规护理指导,依照门诊输液治疗规章开展服务,核对药物信息,避免药物输注错误情况发生,为患儿家属开展传统健康教育,严格按照输液操作流程进行治疗,对操作各环节进行讲解,以获得患儿家属理解,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情况发生,于患儿静脉输液结束之后,留观患儿5min,观察药物使用情况,若发现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给予治疗应对[2];
研究B组患儿于静脉输液治疗期间辅以优质护理对策:(1)组建优质护理小组:加强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针对小儿机体状况、血管条件、静脉输液常见问题进行岗位内继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能,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多次穿刺加重小儿机体损伤,以免导致不良纠纷情况发生;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实施静脉穿刺,考虑静脉穿刺为侵入性操作,临床诱发因素较多,极易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意外脱管情况发生,需针对静脉输液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岗位培训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重视度,开展并发症防治措施,通过既往工作经验,检索最新文献,明确静脉输液护理内容,以便落实优质护理对策[3];(2)加强情感沟通:静脉输液不良反应与患儿及其家属因素具有较高关联性,需与患儿建立有效的情感沟通,降低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恐惧情绪,可显著降低患儿哭闹情况,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患儿家属采用分阶段健康教育方式,于静脉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针对性健康指导;告知静脉输液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小儿静脉输液护理重点及难点等相关情况,对患儿家属进行讲解,提高患儿家属对静脉输液的理解,并重点告知小儿血管条件不佳,一次性穿刺难度较大,存在穿刺失败可能,争取患儿家属理解后进行静脉穿刺,可显著规避医患纠纷情况的发生;另需观察患儿有无皮疹、高热、出汗等情况,若发现药物使用不良反应,及时联系主治医师给予治疗应对,通过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儿家属输液治疗配合度[4,5];(3)严格开展无菌操作流程,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之前,确保无菌操作,以免导致医疗器械感染情况的发生;若出现穿刺失败情况,及时更换静脉进行穿刺,避免同一条静脉两次穿刺,避免导致药物外渗情况发生,并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加强输液巡查,以便及时发现输液不良事件给予应对,间隔10-30min,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有无异常情况,询问患儿家属临床护理需求,以开展人文护理关怀理念[6]。
记录比对2组患儿输液外渗情况;
采用门诊自拟满意评分量表对小儿家属满意情况进行评估,主要评估穿刺技能、护理服务、礼仪态度、护患关系等,共分为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0-5分表满意度递增,满意评分与小儿家属满意度呈正比。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研究A组7例患儿继发药物外渗,发生率17.50%,研究B组1例患儿药物外渗,发生率2.5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
研究B组患儿于穿刺技能、护理服务、礼仪态度、护患关系等满意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A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小儿技术输液护理满意情况[±s/分]
表2 2组小儿技术输液护理满意情况[±s/分]
组别 n 穿刺技能 护理服务 礼仪态度 护患关系研究A组 40 76.58±7.49 78.69±8.06 79.82±8.57 75.82±8.81研究B组 40 91.73±8.55 90.99±8.72 92.63±9.07 90.75±9.17 χ2 11.850 10.342 10.052 12.05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药物外渗为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以穿刺点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因患儿年龄较小,多以哭闹为表现,其临床诱发因素较多,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患儿及其家属因素均有关联性,可通过开展有效的护理对策,降低药物外渗发生几率,确保静脉输液安全开展[7]。优质护理作为医疗服务改革重要举措,是基于常规护理模式上,结果临床护理经验、院内医疗资源等多重指标下,充分了解门诊输液护理需求,加强对小儿及家属专科护理、人文护理等学科指导,借助科学规范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最大程度降低医疗风险[8]。
综上,优质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小儿门诊输液治疗药物外渗发生率,满足患儿及家属护理需求,为门诊小儿输液治疗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