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斌
(内蒙古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1800)
孤立性肺结节主要是指肺部影像学检查中特征呈现为边界清晰、单一以及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肺部结节影像,通常直径小于30mm,结合形态与特征仍无法明确区分为恶性及良性。以下将进一步探究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中采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
抽 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 本 院18 例孤立性肺结节病例,男10 例/女8 例:年 龄23 ~76 岁,均值为(42.4±1.3)岁;结节部位:左侧11例,右侧7例;结节直径1.01~2.89cm,均值(2.16±0.18)年;病理结果证实恶性肺结节10例,良性肺结节8例。
患者均应用多排螺旋CT仪进行扫描检查,在检查前患者需接受屏气训练,从而取得配合。首先对患者实施CT薄层平扫,其中层厚与层距均为3.0~5.0mm,以肺尖~肋膈角作为扫描范围,针对患者肺结节定位,结节的最大层面作为操作中心层面实施CT动态增强扫描,并将扫描范围进一步缩小到患者肺结节中心上、下2.0cm,以碘海醇作为对比剂,行肘静脉注射,剂量为90ml,速率为4ml/s,分别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针对患者病灶中心实施同层动态扫描,结合强化峰值(PH)对于肺结节的强化峰值与主动脉强化值的比值(SPH/PPH)进行计算。
以患者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患者中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s),组间数据行t/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病理结果提示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0例,以及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8例;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4.44%(17/18),灵敏度为90.00%(9/10)及特异度为87.50%(7/8),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在30s、90s、180s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下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CT值均低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且P<0.05。
表1 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不同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下CT值对比( ±s,HU)
表1 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不同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下CT值对比( ±s,HU)
分组 n 30s 90s 180s良性肺结节 8 35.51±16.26 24.13±12.65 39.19±18.26恶性肺结节 10 64.29±10.59 71.62±10.59 68.79±9.26 t值 11.285 10.625 13.628 P值 0.000 0.000 0.000
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PH值、SPH/PPH均低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且P<0.05。
表2 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CT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值对比
近年来,肺孤立性结节临床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多层螺旋CT的应用能够提供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在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诊断及鉴别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1-2]。并且在对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形态征象特征方面和动态增强模式方面,近年来又有了全新认知。为了进一步提升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次研究中对于患者利用我院多层螺旋CT实施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通过对比和统计来进行分析计算,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此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从研究结果来看,应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对18例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疾病诊断和鉴别中准确率达到94.44%,同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0.00%以及87.50%。这提示,在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良恶性诊断及鉴别中,应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度均相对较高,这也与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结果较为一致。同时研究中对于不同时间节点下良恶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的CT值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CT值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良性结节患者的PH值、SPH/PPH均低于恶性结节患者(P<0.05)。分析原因在于对比剂注射中,在不同性质肺孤立性结节患者病灶质量和结节病灶的实际血供情况差异有关。恶性肺结节当中血供通常源自于患者支气管动脉,并且其中有多数分化未能完全成熟,其分布较为杂乱使得血管通透性相对较高,所以对比剂注射后清除速度相对缓慢,部分进入到细胞间隙内使得恶性肺结节当中对比剂停留时间相对延长。因此恶性结节在CT动态增强扫描时密度曲线的上升速度相对较快,然而下降速度则相对缓慢,因此良性结节患者的PH值、SPH/PPH均低于恶性结节患者。这也提示,良性与恶性肺孤立性结节患者在特征参数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上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应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呈现不均匀强化特征,同时呈现为较为杂乱的高低密度分布特点时,需要高度警惕恶性结节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针对肺孤立性结节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利于提升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