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

2021-01-21 10:47马誉
求知导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力,训练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思维。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文化自觉意识;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6-0031-03

作者简介:马誉(1982.1—),女,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文化理解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对各类文章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1]。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多维度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在分析、解读这些文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文化感知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让教学仅停留在对文本语言的分析解读上,而要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文化要素,对文章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融入文章创作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文章的文化价值。这样的閱读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感知力和文化理解力[2]。这对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很有帮助,是在语文课堂上值得应用的文本分析模式。

例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说明文,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上,因此会从文章结构、写作思路、文章主题等方面设计教学。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思路,忽视了对学生文化感知力的训练。但文章不仅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值得学生用心解读,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要素。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教学思维,在课堂导入环节介绍中国的建筑文化。中国自古便有“桥梁国度”的美称,可以说是桥梁的故乡。卢沟桥与赵州桥是中国古代桥梁的经典之作,中国石拱桥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情感。桥梁文化的历史变迁不仅是建筑文化的沉淀,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科学理念、风土人情等。教师分析、说明这些文化因素的融入对中国石拱桥特征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依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收获与启示,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在语文课堂上,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同样很有必要,这是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依托。教材中不少文本中包含一些相对隐秘,但是值得分析解读的文化要素。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抓住这些知识点,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潜藏的文化内涵。对此,教师应在教学前做更充分的教学准备,深入研读文本,深入挖掘文章中包含的各种文化要素,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读[3]。这样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章,促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在分析阅读文本时更加细致,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这个画面生动细腻,十分感人,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段情节中包含一些不易被发掘的文化要素。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生一同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要素。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父亲送别儿子的时候,翻越层层障碍执意要买橘子?”引导学生从文化意象的方向思考,“橘子”中的“橘”在民间写作“桔”,而“桔”字与吉利的“吉”相近,因此人们赋予了橘子“大吉大利”的寓意。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儿子执意要买橘子,是希望儿子可以大吉大利。再联系作者家境贫寒,父亲将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及对儿子深沉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揭示这个情节的这一层含义后,会被父亲的深情感染。教师带领学生从这个角度分析这篇文章,既能够进一步揭示这篇文章的主题,也能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形成,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挖掘文章中包含的文化要素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在讲到一些包含传统文化要素的文章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层层深入的文本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初中生往往对各种轻松有趣的文化要素更容易产生兴趣,但很少有学生会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或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或者完全不了解。学生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才能逐渐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典型文章,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文本教学的综合目标,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认同。

以《安塞腰鼓》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陕北民间艺术风情,引发学生的文化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同时展示黄土高原的影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文化分析,如“你从这段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表示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生命节奏与黄土高原的雄厚之魂,感叹生命的活跃;也有学生表示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壮阔、豪放,品味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风。学生这些理解和感悟的产生,其实就是文化共鸣和文化认同感的体现。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逐渐形成,学生才会产生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感悟,获得更加丰富的课堂学习成果。

想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除了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教学拓展与延伸。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阅读这类作品既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又能充实学生的阅读积累,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助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从课本内的名著导读出发,鼓励学生阅读指定书目,如《傅雷家书》《水浒传》等,并在读后和其他同学分享阅读感受和心得。为了在阅读训练中更好地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史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并要求学生书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互相交流。这些作品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尤其是古文类作品,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文本,其虽然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是读完后带给学生的收获和启示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一到两本古典名著的阅读,逐渐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这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和系统的了解,促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思维

随着阅读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时可以逐渐调整教学思维,采取不同的阅读指导方式。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化感知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思维。初中生对很多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理解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色彩。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带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从文本教学出发,为学生设计各种有趣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都得到锻炼,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表达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学生的文化意识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感知力也会因此加强[5]。

要想培養学生的文化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以民主、和谐、欢快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文化创造提供力量。在唤醒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创新空间,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文化审美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超越自我,获得满足感[6]。

例如,在学习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篇文章后,很多学生被文章中语言表达的巧妙和灵动所感染,在阅读过程中很受触动。教师可以结合这篇文章,给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语言表达活动,如让学生以“春天”为主题,参考文章的表达方式,自主创作一首短诗。虽然学生对诗歌题材的创作缺乏经验和技巧,但是学生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创作时不要拘泥于形式,大胆进行各种自由表达,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思维的创新,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创作的乐趣。这样的训练方式很好地实现了阅读课堂的教学延伸,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有效方式。

五、提升学生的文化体验能力

想要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教师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体验能力,让学生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课堂上,学生会接触到大量优质的文章,这些文本类型不同、主题各异,写作方法也不一样。不同的文章适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收获和启示也各不相同[7]。例如,有的文章,学生在读后会有很深的感悟,可能会被故事内容打动,也可能被文章阐述的道理感染。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文本,尤其是那些包含着一定文化要素,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文章[8]。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类文本进行用心品读,首先读懂文义,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尝试解读文章的思想主题,感受文章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更多元的阅读体验。在这种逐层推进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领会文本背后的文化元素,受到相应的感染和熏陶。这对于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并且能够让阅读教学产生更好的综合效果[9]。

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逐步揭示文章的思想主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根绝智叟和愚公的这一番对话,学生可以分析出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学习愚公坚韧不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是完整地读过整个故事,并了解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后,还是会深受感染。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经典的故事有深层次的理解,受到这个故事的感染和启发。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快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期,自身的价值观在逐渐形成,多接触这种包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内容,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要基于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继而让学生具备优良品德,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10]。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理解文化自觉意识的内涵和价值,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苗瑞丹.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功能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2):67-72.

刘学利.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分析[J].教育探索,2015,294(12):34-36.

孙红岩.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12.

王宁.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03):7-13.

黄厚江.语文教材呈现传统文化的原则[J].语文建设,2015(22):9-10.

王天林.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1(06):42-43.

张积福.文化自信视野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34.

陆娜.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46.

王辉.文化自觉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求知导刊,2020(06):86-87.

王单. 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