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瑶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其灵活性,打造丰富有趣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其中最难攻克的板块,教师应不断创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本文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深入分析落实阅读教学的相关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注重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什么。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的阅读思维,会列出阅读技巧或步骤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文章。这一方法有利有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可以说弊大于利。因此,阅读教学应创新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注重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需要教师做到下述三点:首先,课前导读是为了阅读教学服务的,因此课前导读内容应紧扣阅读题材,导读资源不限,可以来源于课本中,可以来源于课外,主要是利用导读来拉进学生与阅读的距离。导读与阅读知识相互结合,可以无限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有价值;其次,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终归有限,教师要在现有的教材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可以将目光投向课外教材,挖掘有利于延伸课本内容的阅读资源,同时又在学生的知识接受范围之内。例如在学习《竹石》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从王维的《竹里馆》引入,讲述诗人在竹林中弹琴长啸的心境,并将诗人这一悠然自得的美好情怀归结到竹林身上,带学生领悟到竹子带给人的心境以及它高洁的品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在将学生带入文中,由学生自主阅读《竹石》,试着借助文章给予的注释以及自己的理解翻译,领悟文中的情感。在《竹里馆》的感召下,学生就能明白在竹子身上的高洁品质,同时《竹石》中又表明了竹子生长在恶劣环境之中依然高洁挺拔,而这一种高洁挺拔的品质正好映照了诗人郑板桥的伟大志向;最后,课本知识的掌握要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相互协调。课前导读一方面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还是注重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朗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挖掘资源能力、整理归纳能力等,总之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由被动阅转化为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学习地位。
二、善于利用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快速进入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应尽可能以直观为主,只有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化,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提问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情境[1]。如:今天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早上起来发现太阳特别大,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又变小了。你们说,早上太阳离人近,还是下午太阳离人近?在学生陷入沉思的时候,或者有学生回答早上离人近的时候,教师再发问,早上很冷,下午太阳照射到地面上,又很热,不应该是下午离人更近吗?在学生陷入沉思的时候,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中的关键时刻,此时教师便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孔子老先生,在遇到文中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态阅读文章,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阅读文章,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阅读完结,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在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文中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说出答案之后,教师在对集体学生的内容进行归纳补充,在这一场阅读中,学生是主导者,教师是辅助者,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效率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
三、组织阅读活动
阅读是一个拓展学生知识空间的学习过程,课外阅读一方面要紧扣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另一方面应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并延伸教材知识。具体来说,课外阅读更多的是教材学习的补充,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对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具有极强的辅助性。如马克吐温、安徒生的作品,或者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抑或寓言故事,这一类课外书籍小学生完全可以阅读。教师也可以挖掘更多的课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2]。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将寓言故事作为核心内容,寓言故事具有极强的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又能借助自己的文言文知识对其展开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能逐渐领悟其中的道理。并且在学生阅读之后,为再次巩固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知识交换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可再次拓展。如此一来,轻松解决了阅读效率低的问题,不但在課外书本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最基本的教材之外,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课外读物,但是在选材上应注重教育价值,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蔺雨婷. 基于电子书包资源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 刘欢. 融合让学引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读与写(上,下旬), 2020, 017(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