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入德国职业教育资源和AHK资格认证体系,深入践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致力于“双元制”教学本土化实践,打造中德职业教育高水平深层次合作样板。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双元制;“三教”改革
1.前言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次于国家层面提出职业教育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改革思路。受国家政策的推动影响,在已有的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理工學院(原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实践基础上,各地开始积极开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典型模式。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也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破解现实问题的可实施策略,以期为正在推进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办学模式,是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对职业院校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学校以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为抓手,在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上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做了一些本土化实践,尤其是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混合所有二级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成为我们深化产教融合,倾力推进“双元制本土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2.探索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
引进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作为追求和目标,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实践,寻求机遇。合作企业致力于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数字化工厂研发设计实施、技术转移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本土化创新推广实施、标准课程资源输出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引入德国职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等,实质性开展“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探索。
3.“双元制”本土化实践
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引进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是件新事物,也是新探索。校企双方坚持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多赢,按照由易到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3.1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产教深度融合是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切实保障,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本着共建共享、共商共赢的原则,双方从明晰责权利关系入手,组建理事会,研究商定办学场所由学院提供,教学实训设备原则上由双方按1:1的比例投入。先期院方资金购买企业教育资源包,企业方投入设备建设两个高标准实训室,学院和企业的其他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共用共享,设备产权归各自投入方所有,实训耗材由学院方从学生培养经费中据实拨付,建设了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新的教学区。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现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从智能制造学院夏季高考录取的新生中选拔70名同学组成两个中德班,每个班35人,由校企双方委派教师共同培养,全部同学均已完成AHK考试培训及学籍注册。
校企双方共同成立管理运营机构,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负责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3.2深化“三教”改革,专注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三教”改革,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材(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三教”改革是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人才培养的立足之本。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两个专业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完全按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由公司方安排的各种软技能培训课程。专业课设置及课程标准引入德国职业教育资源,理实一体化课程均配备活页式教材,做到课程、教材、实训设备三对应。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成立之初便制定了师资培训计划,旨在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一方面引入先进的德国教学资源和以企业工程师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师资,另一方面将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培养成高层次双师型教师,让我们从象牙塔出来的博士、硕士老师们能够“上得了讲台,下得了工厂,搞得了创新”,造就“工程化”、“职业化”、“国际化”背景教学团队。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学院教师完成,全部采用混合式教学。理论教室配备电子白板、移动式白板、固定式黑板和幻灯演示工作台,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教室设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实训教室分为实训操作区域和理论教学区,实训教学由公司方培训师完成。实训教学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为本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教会学生单纯的操作技能。实训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一个模块都严格遵循“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实施,培训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教与练有所不同,实训课程让同学们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建设成效显现
客观来讲,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成立时间较短,现在无法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衡量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建设成效,但是从过去一年多的运行来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高度吻合,课程标准来自于职业而非来自于书本。实训设备均符合工业化标准,比如生产线自动化实训室的五模块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设备,同学们在完成实训课程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班主任老师每一个学期和每一位同学至少进行一次单独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同学们有问题也可以在任何时间联系班主任。持续的关注和帮助,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每一个同学对自己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动力十足。
5.结语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的建设是落实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力争逐步打造形成具有特色的“双元制”品牌样板,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北京:国务院,2017.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Z].北京:教育部,2018.
[3] 谢俐.舞起改革龙头 打造高职样板 用“双高计划”引领带动职业教育新发展[R].北京:教育部,2019.
个人简介:李万军,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智能制造、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F2876D8D-380A-47EE-B646-489B7B2CA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