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的启示

2021-01-21 03:01丁观秀黄若梅郭晓蓓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张载

丁观秀 黄若梅 郭晓蓓

摘要:“民胞物与”出自宋代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解释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即我与天下人是同胞,我与万物是同类。这句话包含了充满智慧的生态伦理观,因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民胞物与”的内涵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启示。

关键词:张载; 民胞物与; 大学生生态伦理观

要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人类不能只顾眼前和自身的利益。作为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更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对此,张载的“民胞物与”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民胞物与”的背景及内涵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其所处的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尖锐的朝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发了“民胞物与”思想的产生。“民胞物与”虽是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其中包含的生态伦理观在当今时代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民胞物与”思想在《西铭》中的完整的表述是:“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我是如此的渺小,却处在天地之间。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就是我的本体;统治天下变化的帅,就是我的本性。天下所有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下万物都是我的同类。“民胞物与”有两层意思。“民,吾同胞”解释为天下人都是我的同胞,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吾同胞”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和谐、平等相处的美好追求,体现了一种纯朴、朴素的平等观念。“物,吾与也”解释为我们与万物是同类,“物,吾与也”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生态伦理观。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意义及常见的伦理困境

生态伦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受自然的影响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是兼顾他人与自然的利益,对自我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行为准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有利于大学生在人与自然方面构建和谐关系和提高生态伦理道德自觉性。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遇到冲突时,大学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去侵害别人的利益,要尊重他人与自然的利益。反之,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易掉入“个人主义”的陷阱。

基于生态伦理观的研究视角,可以从利益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大学生遇到的常见的生态伦理问题:从利益的角度看,部分大学生受“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的影响,过于从大学生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部分大学生过于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当他人和自然的利益与自身利益遇到冲突时,大学生过多地选择自身利益而去侵犯他人和自然的利益。第二,部分大学生与社会共同分享自然资源带来的利益,但未能共同化解利用自然资源的风险。我们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自然环境危机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全社会,全人类。大学生只有兼顾个人、社会、自然的利益,才能保障个人利益,最终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从道德的角度看,由于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社会和家庭的呵护,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感不强,未能真正尊重自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们适度享受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则是不可取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必须有节制地利用资源,做到资源的人与人、国与国、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配置。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节约节俭已打上了生态伦理道德的印记。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很难自觉地束缚自己的行为来保护环境,也难以遵守道德规范,在利用资源时节制、克己。

三、“民胞物与”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

从“民胞”的角度看,大学生要破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观,兼顾他人的利益。第一,这要求大学生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兼顾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利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同时“民胞”也告诉大学生,大学生与天下人是同胞,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公平地分配由自然资源带来的利益。大学生与其他任何人都享有合理的权利与公正的待遇,但在为了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不能伤害其他人的利益。兼顾他人的利益也包括后代人的利益,后代人同样有权利享用自然带来的利益。第二,人与人、人与自然是利益共同体。“民胞”思想告诉大学生,要把天下人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利益,是我们全人类的利益,每个人都要为之努力。大学生要倡导共同参与,形成巨大的合力人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地满足自身长远的利益。

从“物與”的角度看,大学生要提高生态伦理道德感,生态伦理道德也要求大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物与”要求大学生把自然看作自己的同类,自觉提高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第一,大学生应该节制消费,绿色消费。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大学生要节制消费,批判崇尚物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二,大学生要提高道德自觉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应该自觉把保护换环境落实到位。大学生应该真正地关爱、爱护大自然,要求大学生要身体力行地参与生态伦理治理,进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学生不能做破坏环境的“小事”。由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及原生家庭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在“小事”上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不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不能认为“小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而去做。

小结:

张载的“民胞物与”中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只有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民胞物与”蕴含的对待人类和万物共生、共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渊.民胞物与:张载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8.

[2]朱艳,何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现状与路径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74-76.

[3]唐玮.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20.

作者简介:

1.丁观秀(1999-03),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2.黄若梅(1999-11),女,汉族,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3.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张载
范仲淹与张载
张载:一代宗师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张载对老子气论的继承和发展
不与他人拼下限
张载的读书观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特色
张载“心解”诠释学的理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