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簦菊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有效策略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问题,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数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若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其逻辑思维,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引入数学历史,丰富课程内涵
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数学历史的小知识,进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历史,引导学生增加对数学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到中国作为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国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积淀,以此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道德文化素养和知识迁移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都与我国数学历史有着关联,教师可以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穿插进数学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重要数学理论的来源和我国源远流长的数理文化。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课程之时,教师可以引入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并没有辅助计算的仪器,祖冲之前辈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在学习正数负数的时候,同样可以增加对数学历史的讲解,向学生们提出,我国首次提出负数概念以及正负数加减法则。与此同时,在学习方程这一章的时候,可以拓展知识,比如我国在十三世纪时就已经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在学习加减乘除时,也可以告诉学生们,我国最早出现的四则运算,西方落后于我们数百年,通过对比和数学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二、应用思维导图,加强思维训练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会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独立开来,从而使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数学逻辑体系。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设计好图形的颜色、结构和文字穿插,将课本的内容体系有层次地串联,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和注意力。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凌乱、烦琐的公式与复杂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清晰直观,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宏观的小学数学知识框架。教师也应该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在过程中学生会复习知识、加强知识的结构想象能力,激励他们勇于提问、勇于说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要做到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来指引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若想在思维导图课堂模式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一定更适合他们个人的思维方式,而设计图形、归纳知识的过程更能良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后,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示例给同学们展示,鼓励同学们相互学习、借鉴。
三、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实践课堂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实践并经常进行经验总结,才可以更全面地完善并实现教学目标,及时调整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不足。教师应明白,相比于死记硬背式学习,更为关键的是锻炼小学生的动手体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知识,让他们对教材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找到自己喜欢的数学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或者其他地方,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安排课堂任务。一部分学生负责去发现、寻找自己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另一部分学生则带着尺子亲自测量被找到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数据并进行记录,在记录完毕后,全体学生共同通过测量结果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树立集体观念。让小学数学教学打破课本和卷面的限制,走进我们的身边。在学习统计和概率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更加生活化的统計题目,让学生在放学后去落实统计数据。随后在课上引导学生将数据绘制成统计图表,将零散的数据生动直观地表现在图像中,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培养其数形结合的学习思维和解题技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实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产生了良好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耐心进行启迪,创设多元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达到使学生德智双全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海婷.让思考引领进步——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21,18(10):178.
[2] 王梅英.巧问·妙答——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03):89-90.
[3] 刘艳苓.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09):92.
[4] 叶明东.探究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