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
关键词:小学美术;鉴赏创造;能力培养
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创造出更多的美。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下,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一直以来都被小学学科边缘化。美术课程的不受重视,导致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也以一种消极随意的态度开展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美术美育价值的凸显,如何在新时期的美术教学中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鉴赏创造能力的提升,成为新的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在学生还未掌握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时候,学会欣赏美,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学生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美术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在艺术素养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老師应当重视在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的评价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反复的欣赏,能够发现作品更多的细节,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能够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形成共性感知,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评价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动物身上的斑点》时,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动物身上斑点的形状、大小、分布情况等,明确斑点的不同。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母子豹》,引导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反复的分析和观察,然后对这幅画的细节和画法魅力进行描述和分享。学生通过将自己对画作的认知和其他同学对画作的看法和分析进行综合,能够逐渐形成一种体现个人特色和习惯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的美术灵感更加丰富,为后续的鉴赏和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二、融合文明发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美术是一种艺术的课堂,是一种美的天堂。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璀璨多彩,尤其是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世界中都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所以在美术的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在美术的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从传统文化中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深化文化理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学习到文化的内核精神,比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鞋》一课中,教师通过认真备课和深度研读教材后,教师深度挖掘教材的外延后,把现代艺术同传统艺术相结合,首先在课堂上呈现出现代人们穿的各种时尚的鞋子的图片后,教师在展示我国古代的人们鞋子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进行不同时代鞋子的对比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分析、讨论这些鞋子哪部分最有特点?哪部分最奇特?通过学生之间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取向和价值,以一双鞋作为文明发展的缩影进行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鞋子背后是不同的身份地位,让学生能够从鞋为出发点进行思维的启发,在学生探究和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和鉴赏美,从鞋子中去探索有关的人文精神。
三、多元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美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艺术性特征。小学美术不仅是一门美术课,而且还是一门艺术课,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和学习后的体会,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以艺术性来进行衡量。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指导的时候,必须要满足材料使用的艺术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材料的装饰性,从而展现学生创作的水平。比如,在制作风景、衣服、动物等等具有强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使用羊毛毡,让学生在掌握羊毛毡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用羊毛毡来对作品进行塑性和加紧加固。小学美术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预留出美术创作的时间,通过材料的运用和主题的引导,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美术创造。比如,在学习《美丽的盘子》时,老师可以借助教室的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各种形状、图样、大小的盘子,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喜好和了解到的盘子花纹,来进行绘画创作。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学生艺术启蒙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审美发展和艺术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在班级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美术鉴赏的环境,带动学生审美评价的兴趣,通过锻炼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美术创造的积极性、参与审美鉴赏的热情,从而逐渐明确自己进行美术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宣海燕.丰满学生美术创新的羽翼——例谈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1(10):52.
[2]陈逸尔.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小学美术活动的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18.